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巴鼻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作巴臂,巴者把也。碧严集普照序曰:「颂出衲僧向上巴鼻。」同种电钞曰:「宗门方语云:巴鼻之巴如鼻准之可弇摄也,犹可把之者独立,唐人常谈也。类书纂要十二云:没巴臂,作事无根据也。」韵府作把鼻。
没巴鼻
【佛学大辞典】
(杂语)巴者把,鼻者鼻准,无可把持之鼻准也。犹言不得要领。又鼻如鼻祖之鼻,初之义也;巴者助辞,巴鼻者事由之义也。宗门方语曰:「巴鼻之巴,如鼻准之可拿撮也。或曰,巴鼻初也,巴字语助。」类书纂要十二曰:「没巴鼻,作事无根据。」巴一作把,五灯会元曰:「大沩哲偈云:不瞥地蹉过,平生没把鼻。」
阿鼻
【佛学大辞典】
(界名)Avi^ci,又作阿鼻旨。译曰无间。无间地狱是也。涅槃经十九曰:「阿者言无,鼻者名间,间无暂乐,故名无间。」受苦无间断之义。八大地狱之一。是最苦处。极恶之人堕之。法华经序品曰:「下至阿鼻地狱。」俱舍论世间品曰:「此赡部洲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广同前,谓各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踰缮那。以于其中受苦无间,非如馀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恒,故名无间。」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阿鼻旨,或言阿毗至,亦云阿毗地狱,或云阿鼻地狱,一义也,此云无间。无间有二:一身无间,二受苦无间。」身无间者,谓常不死而保苦命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无间,即无间地狱。
阿鼻地狱
【佛学大辞典】
(界名)阿鼻为地下之牢狱,故曰地狱。在此地下之最底,馀大地狱重叠其上。见俱舍论世间品。止持音义曰:「阿鼻,此云无间。观佛三昧经云:阿言无,鼻言救。成论明五无间: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如阿鼻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故。此五无间,乃造五逆业者报之。」
【佛学常见辞汇】
八大地狱之一,又名无间地狱,即是受苦无间断的地狱,也是造极重罪的人死后所堕落的地方。
【俗语佛源】
梵语avicinaraka,译为「阿鼻地狱」,意为「无间地狱」。唐·道世《诸经要集》卷十八谓:「彼处恒受苦受,无喜乐间,故名无间。」阿鼻地狱在地狱中品位最下、受苦最惨而没有间歇。阿鼻地狱的大苦果是由「五逆」、「十恶」等大恶业所感召的。《续高僧传》卷八载,周武帝「灭佛」时,唯有慧远抗声谓:「陛下今持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拣贵贱,陛下安得不怖!」后亦用以形容极端困苦的处境。如宋·司马光《禅门六偈》一:「愤怒如烈火,利欲如锋;终朝长戚戚,是名阿鼻狱。」(李明权)
阿鼻唤地狱
【佛学大辞典】
(界名)受苦之众生不堪阿鼻之苦而叫唤,故曰阿鼻唤。
阿鼻焦热地狱
【佛学大辞典】
(界名)阿鼻之猛火烧人,故曰阿鼻焦热。
阿鼻大城
【佛学大辞典】
(杂语)阿鼻地狱广漠,非凡力所得脱出,其坚固如大城也。见三界义。
阿鼻旨
【佛学大辞典】
(界名)又作阿鼻至,阿鼻脂。略名阿鼻。(参见:阿鼻)
阿鼻
【佛学大辞典】
(界名)Avi^ci,又作阿鼻旨。译曰无间。无间地狱是也。涅槃经十九曰:「阿者言无,鼻者名间,间无暂乐,故名无间。」受苦无间断之义。八大地狱之一。是最苦处。极恶之人堕之。法华经序品曰:「下至阿鼻地狱。」俱舍论世间品曰:「此赡部洲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广同前,谓各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踰缮那。以于其中受苦无间,非如馀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恒,故名无间。」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阿鼻旨,或言阿毗至,亦云阿毗地狱,或云阿鼻地狱,一义也,此云无间。无间有二:一身无间,二受苦无间。」身无间者,谓常不死而保苦命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无间,即无间地狱。
萨婆多部鼻祖迦旃延
【佛学大辞典】
(人名)智度论二曰:「佛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阇于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从是以来,展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三藏内外经书。欲解佛法,故作发智经八犍度。」是即发智论也。光记一曰:「至三百年末,迦多衍尼子造发智论,二万五千颂。」婆薮槃豆传曰:「佛灭后五百年中(了义灯一,作三百年),有阿罗汉,名迦旃延子。母姓迦旃延,从母为名。先于萨婆多部出家,本是天竺人,后往罽宾国。罽宾在天竺西北,与五百阿罗汉及五百菩萨,共撰集萨婆多部阿毗达磨,制为八伽兰他,即此世间云八犍度,(中略)亦称此文为发慧论。」案迦旃延之年代槃豆传之五百,照了义灯之文,则五为三之写误也。考其他诸书皆为三百年出世,且以之为上座部小乘初分为二之源由。宗轮论曰:「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谓阿输迦王时,小乘初分上座大众二部以来)。三百年初,有少乖诤,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云山部。」同述记曰:「上座部本弘经藏,以为上首,以律对法,为后弘宣。(中略)至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出世,于上座部出家。先弘对法,后弘经律。既乖上座本旨,所以斗诤纷纭,名少乖诤。」三论玄义曰:「从迦叶至寝者柯,二百年已来无异部。至三百年初,迦旃延尼子出世,便分成两部:一上座弟子部,二萨婆多部。」
说假部鼻祖迦旃延
【佛学大辞典】
(人名)佛灭后二百年顷有迦旃延阿罗汉由大众部中独立一部,名说假部,又名多闻分别部。而此阿罗汉者,传为佛在世之迦旃延,入定保寿,而此时出定者也。宗轮论曰:「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更出一部,名说假部。」同述记曰:「旧释言:大迦旃延,先住无热池侧。佛入灭后,二百年时,方从彼出。至大众部中,于三藏教,明此是世尊假名而说,此是实义而说。大众部中,有不信者,亦有信者,遂别分部。此部即大迦多衍那弟子所弘通也。」三论玄义曰:「于二百年中,从大众部更出一部,名多闻分别部。佛出世时,大迦旃延造论,解佛阿含经。至二百年,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出(即无热池),更分别前多闻部中义,时人有信其所说者,故云多闻分别部。」然则此迦旃延非发智论之作者也。
雪峰鳖鼻蛇
【佛学大辞典】
(公案)碧严第二十二则曰:「雪峰示众曰:南山(雪峰)有一条鳖鼻蛇,汝等诸人切须好看。长庆云: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见从容录二十四则。
逋利婆鼻提贺
【佛学大辞典】
(杂名)Pu%rva-videha,东大洲名。(参见:毗提诃)
无巴鼻
【佛学大辞典】
(杂语)巴者,把也。鼻,鼻准也。无巴鼻犹抟之不得。即得无所得之意也。德异坛经序曰:「尽得无巴鼻。」
象鼻
【佛学大辞典】
(杂语)讥下垂衣之一角者。毗奈耶十曰:「著泥洹僧不得如象鼻,如象鼻者不应戒行。」注曰:「其一角当前下垂。」凡著袈裟之法,袈裟右上角搭于左肩上,而垂于后。若置之于肘上或垂于胸前者,此为象鼻之相,不如法也。毗奈耶十曰:「不得垂三衣前角著,著者不应戒行。」注曰:「不抄著肩上,垂之臂上肘前。」行事钞下之一曰:「以垂臂上名象鼻也。」寄归传二曰:「以衣右角宽搭左肩,垂之背后,勿安肘上。」又曰:「袈裟角垂,正当象鼻。梵僧纵至,皆亦雷同。良为绢滑堕肩,遂令正则讹替。后唐三藏来传搭肩法。然而古德嫌者尚多。党旧之迷,在处皆有。」
鼻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入之一,鼻根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入之一。
【三藏法数】
谓鼻根为识所依,能入于香,故名鼻入。
【三藏法数】
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