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鼎足  拼音:dǐng zú
比喻三方对立的情势。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一一章之三:「三雄鼎立,孙启南吴。」《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彊,鼎足之形成矣。」
《漢語大詞典》:鼎足戒
指“鼎折覆餗”的教训。 明 方孝孺 《勉学》诗之十二:“丈夫誓许国,身作万里城。永怀鼎足戒,毋使公餗倾。”参见“ 鼎折覆餗 ”。
分類:教训
《漢語大詞典》: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孔颖达 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后之人儻经纶理学不逮 文贞 万万者,復以諛言日至,讜论无闻,或纯任权术,或曲谨小廉,依恃宽大,自命贤相,恐鼎折覆餗之讥,不待终日矣,可不危与!”亦作“ 鼎折餗覆 ”。 梁启超 《中国立国大方针》:“如吾子言,几欲举全国命脉託诸此辈,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问。”亦省作“ 鼎覆 ”、“ 鼎折 ”。 汉 荀悦 申鉴·时事:“小能其职,以极登於大,故下位竞大,橈其任以坠於下,故上位慎其鼎覆刑焉,何惮於降。” 宋 李纲 《辞免尚书右仆射第一表》:“伏望皇帝陛下收还成命,改授其人,持危扶颠,允廸栋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貽鼎折之凶。”
《國語辭典》:鼎足而立  拼音:dǐng zú ér lì
鼎,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相互牵制的情势。《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也作「鼎足三分」、「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漢語大詞典》:鼎足而三
谓像鼎足一样,三方面并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朱德 《祝高树勋将军起义一周年》:“我相信 高树勋 运动今后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必然会与解放区军民的抵抗, 蒋 管区人民的民主运动鼎足而三。” 郭沫若 《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他虽然是道家的中心人物,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他的师承渊源却不甚明白。”
《國語辭典》:鼎足三分  拼音:dǐng zú sān fēn
比喻三方势力均等,而相互牵制的情势。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汉家王气已将终,鼎足三分各自雄,周瑜枉用千条计,输与南阳一卧龙。」也作「鼎足而立」。
《國語辭典》:鼎足而立  拼音:dǐng zú ér lì
鼎,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相互牵制的情势。《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也作「鼎足三分」、「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國語辭典》:鼎足之势(鼎足之勢)  拼音:dǐng zú zhī shì
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吾欲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
《國語辭典》:鼎足而立  拼音:dǐng zú ér lì
鼎,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相互牵制的情势。《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也作「鼎足三分」、「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國語辭典》:三分鼎足  拼音:sān fēn dǐng zú
比喻三方势力均等、共存的局面。参见「鼎足而立」条。《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想三分鼎足已定,曹操占了中原,孙仲谋占了江东,刘玄德占了西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