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口腔黏膜  拼音:kǒu qiāng nián mò
覆盖口腔的黏膜层,包括咀嚼黏膜、内衬黏膜以及特化黏膜。
《国语辞典》:鼻黏膜  拼音:bí nián mò
鼻腔内的黏膜,分为两种:衬于鼻甲者,色红且肥厚,可阻碍灰尘及不洁物进入;位于鼻腔上端者,色黄且薄,主司嗅觉。
《国语辞典》:颊黏膜(颊黏膜)  拼音:jiá nián mò
被覆于口腔内颊部的未角质化黏膜。
《國語辭典》:黏膜  拼音:nián mò
是生物体内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状结构,位于口腔、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及生殖器等器官里面的一层薄膜,内有神经和血管,能分泌黏液,具有保护功能。
《國語辭典》:糜烂(糜爛)  拼音:mí làn
1.毁伤溃坏。汉。王充《论衡。书虚》:「煮汤镬之中,骨肉糜烂。」也作「靡烂」。
2.蹂躏。《孟子。尽心下》:「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
《國語辭典》:鼻涕  拼音:bí tì
鼻中分泌的黏液。汉。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红楼梦》第五二回:「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
《國語辭典》:咳嗽  拼音:ké sòu
1.喉部或气管的黏膜受痰或气体的刺激,引起反射作用,把气体用力排出。
2.比喻出声、说话。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恐怕边关透漏,央及家人奔骤。似箭穿著雁口,没个人敢咳嗽。」《水浒传》第三八回:「你这贼配军是我手里行货,轻咳嗽便是罪过。」
《漢語大詞典》:鼻塞
鼻腔由于黏膜肿胀或鼻中隔弯曲等而堵塞,影响呼吸通畅。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红楼梦第五二回:“ 晴雯 服了药,至晚间又服了二和,夜间虽有些汗,还未见效,仍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次日便觉得有些鼻塞声重,胸闷头晕。”
《國語辭典》:伤口(傷口)  拼音:shāng kǒu
1.皮肤、肌肉等受伤而破裂的地方。如:「小心,不要让伤口受到感染了!」
2.心理因受到打击而留下的创伤。如:「跟男朋友分手三个月了,她心中的伤口仍未平复!」
《國語辭典》:肿胀(腫脹)  拼音:zhǒng zhàng
肌肉或皮肤等组织因水肿、发炎、充血或瘀血而使体积变大的现象。
《國語辭典》:发绀(發紺)  拼音:fā gàn
因身体缺少氧气,血液在含氧量较少时变得较为暗红,暗红色的血液在流经表浅血管时会造成皮肤或黏膜发青发紫,这种情况最常发现于肢端及嘴唇。
《國語辭典》:溃疡(潰瘍)  拼音:kuì yáng
身体内外原当完整的表面(如皮肤、胃肠道黏膜)发生较深层缺损,而产生疼痛症状或功能失常的情况(如皮肤溃疡、胃溃疡)。
《國語辭典》:瘜肉  拼音:xí ròu
即瘜。一种因黏膜异常而形成的突起物。多发生在鼻腔或肠道内。病因不明,有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之分。段注本《说文解字。疒部》:「瘜,寄肉也。」清。段玉裁。注:「息肉即瘜肉。」《黄帝素问灵枢经。卷九。水胀》:「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明。唐顺之〈山海𨵿陈职方邀登观海亭作〉诗其二:「鸱蹲蛆食安可长,瘜肉不剪成悬疣。」也作「息肉」。
《國語辭典》:嗅觉(嗅覺)  拼音:xiù jué
人体或一些动物鼻腔上的黏膜有嗅细胞,空气中的气味分子刺激嗅细胞,其神经冲动由嗅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嗅觉,能辨别物的香臭。也作「臭觉」。
《國語辭典》:会厌(會厭)  拼音:huì yàn
位于舌根后的一块舌状组织,由软骨构成,被以黏膜。呼吸或说话时,会厌向上,使喉腔开放。咽东西时,会厌向下,盖住气管,使水或食物不至于进入气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