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黄文度,字万顷,号小园(影印《诗渊》册四页二四三八),永福(今福建永泰)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为教官。事见《淳熙三山志》卷二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黄遹(一一二七~一二○六),字景声,自号熙春野老,邵武(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间以荫入官。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将乐县主簿,知当涂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浙西提举(《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十五年,除干办诸司审计司(《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二之一七)。历太常主簿、博士,秘书丞,知建宁府,江西提点刑狱。不附韩侂胄,于宁宗嘉泰元年(一二○一)罢归。开禧二年卒,年八十。事见《永乐大典》卷七六五○引何澹《小山杂著·黄公墓志铭》。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五○○九
黄遹(一一二七——一二○六),字景声,邵武(今福建邵武)人。隆兴元年举进士第。初主南剑将乐簿,徙衡州参军。以忧去官,十年不调,继宰当涂,累迁太常博士。绍熙初,除御史台检法官,迁秘书丞,提举浙西常平。五年,除提点刑狱,移知赣州。庆元初,除侍右郎中,迁右司。明年,除直焕章阁、知建宁府。三年,除江西提刑。嘉泰元年致仕,居熙春山下,自号熙春野老。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自集所著为五十卷。见何澹《黄公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七六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钟。宋兴化人,字器之,号定斋。孝宗乾道五年进士。待次德化尉。讲学授徒,里人服其教。调漳州录事参军,归卒。有《周礼集解》、《荀扬续注》、《杜诗注释》、《史要》等。
全宋诗
黄钟,字器之,号定斋,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调德化县尉,迁漳州录事参军。明嘉靖《仙游县志》卷四有传。
黄虨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二四六
黄虨,字彪父,自号静乐居士,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弟叔敖之子。隆兴二年以右朝请郎知袁州,乾道五年八月知永州,后又知吉州,皆有惠政。见袁燮《絜斋集》卷一四《黄公(荦)行状》,正德《袁州府志》卷六,光绪《江西通志》卷一五一《黄虨传》,光绪《湖南通志》卷二七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1—1199 【介绍】: 宋建州建安人,字子厚,号谷城。师事刘子翚,与朱熹为同门友。子翚殁,与朱熹雠校遗文以传。有《谷城集》。
全宋诗
黄铢(一一三一~一一九九),字子厚,号谷城,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徙居崇安。少师事刘子翚,与朱熹为同门友。以科举失意,遂隐居不仕。理宗庆元五年卒。年六十九。有《谷城集》五卷。事见《晦庵集》卷七六《黄子厚诗序》、卷八七《祭黄子厚文》,《宋元学案》卷四三有传。今录诗九首。
全宋文·卷五四二一
黄铢(一一三一——一一九九),字子厚,世家建州瓯宁(今福建建瓯),徙浦城(今福建浦城)。师事刘子翚,与朱熹同学,切磋艺文,略相上下。中年不得志于场屋,遂发愤谢去,杜门读书。其文学太史公,诗学屈、宋,又工隶书,得魏晋以前笔意。庆元五年卒,年六十九。有《谷城集》五卷。见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六《黄子厚诗序》、卷八七《祭黄子厚文》,真德秀《真文忠公集》卷二八《黄子厚诗后序》,《游宦纪闻》卷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8—1213 【介绍】: 宋绍兴新昌人,字文叔,号遂初。孝宗隆兴元年进士。光宗时守监察御史。宁宗即位,改右正言,以忤韩侂胄罢归。侂胄诛,累进龙图阁待制,知建康府,救荒活民百万。迁宝谟阁直学士。有《诗说》、《书说》、《周礼说》、《通史编年》等。
全宋诗
黄度(一一三八~一二一三),字文叔,新昌(今属浙江)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授瑞安县尉。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为隆兴府教授,寻两易平江府教授。十二年,知嘉兴县。光宗嗣位,监登闻鼓院。绍熙二年(一一九一),除国子监主簿。四年,除监察御史。宁宗即位,改右正言,以忤韩侂胄罢归。嘉泰二年(一二○二),起知泉州。嘉定元年(一二○八),除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寻除权吏部侍郎兼实录院同修撰(《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二年,知福州。移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五年,为礼部尚书兼侍读。以病致仕。六年卒,年七十六。事见《絜斋集》卷一三《黄公行状》、《水心集》卷二○《龙图阁学士黄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三有传。今录诗九首。
全宋文·卷七六六五
黄度,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在宁宗、理宗之世。
全宋文·卷六一一四
黄度(一一三八——一二一三),字文叔,绍兴新昌(今浙江新昌)人。隆兴元年擢进士第,除温州瑞安县尉。淳熙中为平江府府学教授,知嘉兴县。光宗即位,召监登闻鼓院,历国子监主簿、丞。绍熙四年八月,擢监察御史。以忤韩侂胄,甫一年而罢,出知婺州。寻又罢,奉祠,被列入伪学党,闲居十馀年。至嘉定元年韩侂胄诛后,召为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二年初,知福州。十月,进龙图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江东安抚、江淮制置使。五年,召为礼部尚书兼侍读。次年卒,年七十六,谥宣献。度笃学穷经,著述不辍,与朱熹、叶适等相善。著有《尚书说》〔存〕、《诗说》、《周礼说》、《艺祖宪谏》、《仁皇从谏录》及奏议、杂著等。见袁燮《絜斋集》卷一三《尚书黄公行状》,《宋史》卷三九三本传。
宋登科记考
字文叔,谥号宣献。绍兴府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宋登科记考》按:是岁知举官不用台谏官,不用枢密院官为试官,以重边事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漳州龙溪人,字道夫,号敬斋。黄预孙。孝宗淳熙五年进士。初为永福尉,再调汀州录事参军,皆有善绩。朱熹守漳州时,曾以礼请入学执教。所讲小学,为熹所称善。有《礼记解》、《小学口义》。
全宋诗
黄樵仲,字道夫,号敬斋,龙溪(今福建漳州龙海市)人。预孙。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授永福尉,调汀州录事参军。事见《宋元学案》卷四九。
全宋文·卷六四○八
黄樵仲,字道夫,号敬斋,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人,预孙。淳熙五年登进士第。初调永福尉,再调汀州录事参军,俱有善绩。谢事归家。朱熹守漳州,礼请入学。及讲小学书,熹每称善。著有《礼记解》、《小学口义》。见嘉靖《龙溪县志》卷八。
黄光大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一一四
黄光大,字行甫,号蓬山居士,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淳熙中著《积善录》十二卷,今存一卷。见商务印书馆本《说郛》卷六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永春人,初名伟,字叔张,号竹坡居士。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迁国子监簿,进《太祖政要论》。孝宗时除大理丞。时诸卿奏狱空,维之以所隶有狱事未竟,不书名。求补外,出知邵武军,历江西提学,皆有政声。尝与朱熹论学。卒年七十九。有《竹坡居士集》。
全宋诗
黄维之,字叔张,号竹坡居士。永春(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除太学录,迁国子监簿。除大理丞。知邵武军。后历江西提学。卒年七十九。有《竹坡居士集》,已佚。事见《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二。
全宋文·卷四九六二
黄维之,初名伟,以字行,后更字叔张,泉州永春(今福建永春)人。弱冠入太学,屡试占首。绍兴二十七年第进士,除太学录,迁国子监主簿。孝宗时,除大理寺丞。出知邵武军。光宗绍熙初,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寻以「任情蔑法」论罢。晚号竹坡居士。养闲十年,手不释卷,尝与朱熹论学。卒年七十九。著《太祖政要》十卷,有《竹坡居士集》。见《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二,《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六之九、职官七三之二、七三之三,《宋史·艺文志》二,《宋诗纪事补遗》卷四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6—1194 【介绍】: 宋隆庆府普成人,字文叔,号兼山。孝宗乾道五年进士,调通江尉。时蜀中饷师,名为和籴,实则取民。裳作《汉中行》以讽总领李蘩,蘩罢籴,民称便。光宗时,累迁嘉王府翊善,每讲读,随事纳忠,上援古义,下揆人情,气平而辞切,事该而理尽。历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给事中。宁宗即位,除礼部尚书兼侍读。卒谥忠文。有《王府春秋讲义》、《兼山集》。
全宋诗
黄裳(一一四六~一一九四),字文叔,号兼山,隆庆普成(今四川梓潼东南)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调巴州通江尉,迁国子博士。光宗即位,进秘书郎,为嘉王府翊善,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迁起居舍人。三年,试中书舍人,除给事中。宁宗即位,改礼部尚书兼侍读,卒年四十九。有《兼山集》等,已佚。《宋史》卷三九三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六三九六
黄裳(一一四六——一一九四),字文叔,号兼山,剑州普成(今四川剑阁南)人。少颖异,能属文。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巴州通江尉,改兴元府录事参军,迁国子博士。光宗时,除太学博士,进秘书郎,迁嘉王府翊善。绍熙二年,迁起居舍人。三年,试中书舍人。未几,除给事中,以显谟阁待制充翊善。宁宗继位,改礼部尚书,寻兼侍读。绍熙五年卒,年四十九。谥忠文。著有《王府春秋讲义》、《兼山集》。见《攻愧集》卷九九《黄公墓志铭》及《宋史》卷三九三本传。
黄沃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八○四
黄沃,字叔启,号澹斋,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公度长子。以父任补官。淳熙中为朝散郎、权通判抚州。庆元元年,以朝散大夫权知邵州、兼沿边溪洞都巡检使。著有《澹斋漫稿》一卷。见所撰《知稼翁集》及《知稼翁词》序跋,《容斋四笔》卷八,雍正《福建通志》卷六八,《宋史翼》卷二四《黄公度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黄人杰,字叔万,南城(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有《可轩曲林》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已佚。今录诗九首。
全宋文·卷五八三八
黄人杰,字叔万,号鲁斋,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乾道二年登进士第。庆元中知隆州,除夔州路提刑。以能诗名,著有《可轩曲林》一卷。见《两朝纲目备要》卷七,《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雍正《江西通志》卷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平江长洲人,字子由,号盘野居士。孝宗淳熙八年进士第一。通判绍兴府,赈灾有绩。自金国奉使还,迁嘉王府赞读。宁宗时权礼部尚书兼吏部,会禁道学,奏不宜籍记“伪党”姓名,劾知成都。嘉定初知绍兴府。官至正奉大夫。
全宋诗
黄由(一一五○~?)(《宋历科状元录》卷六),字子由,自号盘墅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授南安军签判,通判绍兴府。十五年,除秘书省正字。十六年,除秘书郎兼日历所编类圣政检讨官。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迁著作郎。四年,以军器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中书舍人兼实录院同修撰。宁宗庆元四年(一一九八),权礼部尚书。嘉定元年(一二○八)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三年,入为刑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明正德《姑苏志》卷五一有传。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六四六一
黄由(一一五○——?),字子由,自号盘野居士,平江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淳熙八年进士第一,授南安军签判,通判绍兴府。累迁秘书郎、着作佐郎,为嘉王府赞读。绍熙中历着作郎、起居郎兼权给事中,迁中书舍人兼侍讲,以父忧去职。宁宗立,累除吏部侍郎、权礼部尚书。庆元六年,以臣僚言其「缔结伪党」,出知建宁府,寻罢。嘉泰中,以宝谟阁学士提举宫观。开禧中起知隆兴府,又罢,仍举宫观。嘉定初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三年,除刑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官终正奉大夫,卒赠少师。见《通直郎致仕总干黄公行状》(《水心文集》卷二六),正德《姑苏志》卷五一,《宋会要辑稿》礼四九之八九、职官七四之七、职官七四之八、职官七四之二六、选举二二之九、选举二二之一二,《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二八,《宋历科状元录》卷六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0—1212 【介绍】: 宋隆兴分宁人,字子耕,号复斋。尝从郭雍、朱熹学。举太学进士。累官通判处州,有政绩。先后主管官告院,任大理寺簿、军器监丞。后知台州,理政事夙夜勤苦,郡称平治。尝建济粜仓、抵当库以惠民,又置养济院,及创安济坊以居病囚。迁知袁州,以疾卒。有《复斋集》。
全宋诗
黄㽦(一一五○~一二一二),字子耕,号复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早从郭雍、朱熹学。孝宗淳熙进士,调瑞昌主簿。历知卢阳县,通判处州。召为主管官告院、大理寺簿、军器监丞。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知台州(《嘉定赤城志》卷九)。五年,改袁州,道卒,年六十三。有《复斋集》,已佚。事见《水心文集》卷一七《黄子耕墓志铭》,《宋史》卷四二三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六四三四
黄㽦(一一五○——一二一二),字子耕,隆兴府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弟叔敖之孙。尝从郭雍、朱熹学。举太学进士,为瑞昌主簿,监文思院,知庐阳县,通判处州,以最闻。入主管官告院,大理寺簿、军器监丞。求外,知台州,有政绩。迁袁州。嘉定五年卒,年六十三。有《复斋集》。见叶适《水心文集》卷一七《黄子耕墓志铭》,《宋史》卷四二三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2—1221 【介绍】: 宋福州闽县人,字直卿,号勉斋。黄瑀子。少从朱熹学,熹以女妻之。及熹病重,以所著书授干,托传其学。以荫补官,历知新淦县、汉阳军、安庆府等,多有惠政。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后召为大理丞,不拜,归里授徒讲学以终。卒谥文肃。有《勉斋集》。
全宋诗
黄干(一一五二~一二二一),字直卿,号勉斋,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早年受业朱熹、后为熹婿。宁宗即位,以妻父荫补官。调监台州酒务、嘉兴府石门酒库,入荆湖安抚使幕。历知临川、新淦县,汉阳军,安庆府。嘉定十四年卒,年七十。有《礼记集注》十四卷、《论语通释》十卷、《勉斋集》四十卷等。事见宋郑元肃《勉斋黄文肃公年谱》,《宋史》卷四三○有传。 黄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勉斋集》为底本。校以元刊延祐二年重修本(简称元本,藏北京图书馆),参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二○《勉斋先生集》所收诗(简称名贤集),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五二六
黄干(一一五二——一二二一),字季直,又字直卿,号勉斋,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二十五岁入朱熹之门,日侍左右,最得朱熹推赏,后以女妻之。又尝从吕祖谦学。宁宗立,熹荐补将仕郎,铨中,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熹卒,持心丧三年,调监嘉兴府石门酒库。吴猎帅湖北,辟为安抚司激赏酒库。嘉定初,知临川县,政绩为一路最。历知新淦县,通判安丰军、建康府。七年,知汉阳军。增兵积粟,举行荒政,修学养士,民悦其治。十年,知安庆府,创筑城壁,大为战守之备。后金人破诸关,安庆按堵如故,舒人德之。江淮制置使李珏辟为参议官,诏提督黄州五关守禦。屡移书于珏,陈守备之策,珏不能用。乞祠归里,著书讲学,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嘉定十四年卒,年七十。理宗端平中谥文肃。著有《仪礼经传通解续卷》(存)、《论语通解》、《孝经本旨》及文集。见门人陈义和编《勉斋先生黄文肃公年谱》,《宋史》卷四三○《道学传·黄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