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光经(1570年—1627年),字景济,别号雨金、黄石,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灶籍。万历二十五年丁酉科浙江乡试第三十六名举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会试第一百三十九名,二甲第一名进士,吏部观政,八月授礼部精膳司主事,册封淮府,三十八年升祠祭司员外郎。四十年调南刑部员外,升郎中。四十三年丁忧。泰昌元年(1620),补刑部贵州司郎中。天启四年(1624),升陕西右参议。六年,升广东副使,七年卒于官。著有《黄石藏稿》。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五七○
黄圣年,字逢永,号石佣,又号大药山人。顺德人。维贵子。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举人。授湖广当阳教谕。以足疾归。与陈子壮等十二人修复南园诗社。卒年六十二。生平好学能文,与其兄圣期少受庭训,著述甚富,尤工书法。有《墙东草》《壬游草》《薜蕊斋》等集。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四五有传。
黄世忠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崇安人,字屏周,号石圃老人。万历四十六年举人。署浙江东阳教谕,寻为翰林待诏。官至广西庆远知府。有《经济集》、《碧涧流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5—1646 【介绍】: 明福建漳浦人,字幼玄,一字螭若,又字细遵,门人称石斋先生。天启二年进士。授编修。崇祯初进右中允,曾三次疏救故相钱龙锡,贬三秩,而龙锡得减死。又屡上疏言诸臣专事互相报复,不顾大局,语刺大学士周延儒、温体仁等,被斥为民。复起为少詹事,因疏劾杨嗣昌等,下诏狱,旋释出,谪戍广西。十五年,复故官。福王即位,用为礼部尚书。南京陷,唐王即位福州,擢武英殿大学士。自请往江西图恢复,至婺源遇清兵,战败被执,不屈死。道周潜心经学,亦工书画。有《易象正义》、《三易洞矶》、《洪范明义》、《石斋集》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幼玄,一字螭若,漳州镇海卫人。天启壬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中允以言事落职寻起官以谕德掌司经局再迁少詹事协理府事谪江西布政司都事逮系遣戍复起礼部尚书有大涤函书浩然咏
维基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又作幼元、幼平),又字螭若、细遵,号石斋,人称石斋先生,闽南、台湾尊称为「助顺将军」,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铜山(清朝时属诏安县,今为东山县)人,祖籍莆田,学者、书法家、艺术家。明亡后抗清,被俘殉国。谥忠烈,乾隆时改谥忠端。明万历十三年,二月初九生于东山深井村,出生世家,年少家贫,在福建铜山(今属东山县)岛上石室刻苦攻读,曾在闽南漳州和广东潮州收徒讲学。有「闽海才子」之誉。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年。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为经筵展书官,因丁忧去职。崇祯初复官编修。崇祯三年(1630年),任右中允。八月,钱龙锡以袁崇焕事下狱,廷臣无敢讼冤者。黄道周与钱龙锡素无私交,却激于义愤,上疏称:“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认为钱龙锡不宜坐死罪。崇祯帝不悦,以忤旨之罪把黄道周降级外调,又碍于舆论,乃释放钱龙锡,改戍浙江定海。崇祯十一年(1638年),杨嗣昌、陈新甲、方一藻皆有家丧,崇祯帝依旧“夺情”起用。黄道周对此连上三疏,指责此三人不忠不孝。道周又因指斥大臣杨嗣昌等私下妄自议和,七月初五日崇祯帝在平台召开御前会议,要杨嗣昌与黄道周当场辩论,黄道周雄辩滔滔,“与嗣昌争辩上前,犯颜谏争,不少退,观者莫不战栗。”崇祯怒不可遏,斥责他:“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道周被连贬六级,谪江西布政司知事。遂辞官,于邺山讲堂开坛讲学。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认为他“可任辅导”。崇祯大怒,下令将二人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户部主事叶廷秀、监生涂仲吉等力救,也被逮入狱,后周延儒曰:“张溥、黄道周,皆有些偏,只是会读书,所以人人惜他。”帝沉默不语。改廷杖八十,充军广西。崇祯十四年(1641年),杨嗣昌病死。崇祯想起黄道周的“清操力学,尚策励”,赦其罪,并复官。道周告病回家,专心著书。明亡后,任南明礼部尚书,“严冷方刚,不偕流俗”,杨廷麟曾力荐他充讲官兼直经筵。弘光帝亡后,至福建福州。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但兵权由郑芝龙掌握,时清廷颁布剃发令,江南人民求救于南明隆武朝廷,芝龙养兵自重,不发一兵一卒。黄道周只得返乡筹兵筹粮。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众数千人,马仅十馀匹,另有一月粮,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施琅曾一度与他前往,不久却径自返回福建。夫人蔡氏叹道:“道周死得其所了!”十月初抵达广信(今上饶),募得三个月兵粮,分兵三路,向清兵发起进攻,一路向西攻抚州(今临川),另两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宁,不久三路皆败。十二月六日,黄道周率队向婺源出发,至童家坊,得知乐平已陷,二十四日,抵明堂里时遇伏,参将高万容逃去,于是全军崩溃。黄道周与四门生蔡春溶、赵士超、赖继谨、毛至洁冲锋在前,终因兵弱,五人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道周俘后,至金陵狱中,狱中吟咏如故,清廷派明旧臣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将殉难的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承畴颇愧,上疏请求免除道周死刑,清廷不准。后绝食十二日,期间其妻蔡氏来信:“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五日就义,临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纸墨,画一幅长松怪石赠人,还给家人留下了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至东华门刑场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有血书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其门人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和毛至洁同日被害,人称「黄门四君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3—1696 【介绍】: 清山东胶州人,字汉儒,号黄石。顺治三年进士,官至河南布政使。工古文与诗,善画山水,自成一格。有《黄山诗留》。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三
法若真,字汉儒,号黄石,一号黄山,胶州人。顺治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江南布政使。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有《黄山诗留》。
维基
法若真(1613年—1696年),字汉儒,号黄石,山东胶州人。清初官员、诗人、画家。法若真为明末诸生。清顺治三年(1646年)与伯兄法若贞中同榜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弘文院编修。擅长山水画。顺治五年(1648年)充任福建乡试正考官,回京后,升秘书院侍读,纂《太宗文皇帝实录》。后出任浙江粮道,因父丧未上任。服阙后补福建布政司参政。康熙元年(1662年)入觐,升浙江按察使,官至安徽布政使。康熙十八年(1679年)获荐举博学鸿词科,称病未就,在黄山隐居多年。康熙三十年(1691年),法若真由黄山返回故里,同年病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安徽太平人,字天其,号黄石,又自署太松。善画花鸟,临摹旧迹,维妙维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8—1748 【介绍】: 清江苏华亭人,字石牧,号𢈪堂。康熙六十年进士,官编修。曾提督福建学政。坐事罢官。性喜藏书,工诗文,著述甚富。有《𢈪堂集》,又集句为《香屑集》。
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一
黄之隽,初名兆森,字若木,一字石牧,号𢈪堂,休宁籍江南华亭人。康熙辛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迁中允,乾隆丙辰举博学鸿词。有《𢈪堂集》。
清诗别裁集
字石牧,江南华亭人。康熙辛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有《𢈪堂集》。○云间诗,自陈黄门振兴后,俱能不入歧途,累累绳贯,至卢文子后,又日就衰隤,鲜所宗法矣。𢈪堂学殖富有,而心思才力又足以驱策之,故能自开生面,仍复不失正轨,谓之诗学中兴可也。
维基
黄之隽(1668年—1748年),初名兆森,字若木、石牧,号吾堂,晚号石翁、老牧。松江府华亭县人,清朝官员。早年科举不顺。康熙五十年在广西巡抚陈元龙家教书为生。康熙六十年(1722年)中式丁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雍正元年(1723年)提督福建学政。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黄之隽写折子称颂“皇恩浩荡”,雍正斥之:“凡百只务实行,不在文字语言。颂圣具文,朕实厌览。”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四年被劾降职。次年被革职。回乡任《江南通志》总裁。乾隆元年(1736年)尚书徐本荐试博学鸿词,当时年老目眵,不能终卷。乾隆十三年(1748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5 【介绍】: 清湖南宁乡人,字一吾,号石橹。性孝,工诗文。有《大沩山房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一二
黄湘南,字一吾,号石橹,宁乡人。诸生。有《大沩山房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广东番禺人,字叔立。优贡生。少以辞章擅名。道光间为学海堂学长。留心掌故,考證金石,尤精小篆。卒年六十四。有《石溪文集》、《知稼轩诗钞》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一
黄子高,字叔立,号石溪,番禺人。优贡。有《知稼轩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01—1883 【介绍】: 清山东宁阳人,字石琴。道光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鸦片战争间,从赴广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擢广东巡抚。坐广州人民反入城斗争事褫职。咸丰间,在籍办团练,御捻军。有《知止堂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二
黄恩彤,号石琴,宁阳人。道光丙戌进士,官至广东巡抚。有《知止堂集》、《飞鸿集》。
维基
黄恩彤(1801年—1883年),原名丕范,字绮江,号石琴,室名知止堂,山东宁阳人。学者。进士出身。
黄石仙 朝代:近现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维基
黄曾源(1858年—1935年—丙子十月廿四日),字石孙,号立午,晚号槐瘿。其先铁岭人,驻防福建闽县洋屿乡汉军正黄旗人,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黄赞钧(1874~1952),字石衡,又字石崚、参两,号立三居士、海鹤楼主人。台北大龙峒人,诗人黄水沛三兄。曾受业宿儒黄觉民、周铿鸣、黄谦光等人,十五岁至宜兰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七。日治后,曾执教于大龙峒公学校,明治四十一年(1908)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记者。黄氏热心宗教活动,于儒教推广尤积极,曾于大龙峒建「树人书院」文昌祠,并修筑大龙峒孔庙之梓星门、黉门、泮宫、泮池和万仞宫墙等。昭和八年至十一年(1933~1936)发行以劝善为主的刊物《感应录》;昭和十四年(1939)三月,扩充为以儒教为主的《崇圣道德报》,至昭和二十年(1945)一月止,共发行七十一期。后又刊印《人海回澜》。黄氏一生以推展文教、改善社会风气为己任,曾参加「瀛社」、「猗兰吟社」诗会活动,著有《海鹤楼诗钞》上下卷、《大同要素》。〖参考连晓青〈黄赞钧其人其事其诗〉,《台北文物》三卷一期,1954年5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以下据半线文教基金会所藏之《海鹤楼诗钞》上卷,及《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台湾诗报》、《诗报》、《崇圣道德报》、《东宁击钵吟集》、《瀛海诗集》、《南瀛诗选》等报刊诗集辑录编校。(翁圣峰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