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8,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4 45 46 47 下一页
画麻屩
单麻
稻麻竹苇
胡麻粥
麻子粥
麻奴
释史宗(号 麻布道士、麻衣道士 )
麻秋
麻襦
麻姑
麻察
麻衣禅师
麻麟
佛类词典(续上)
蛇绳麻喻画麻屩
单麻
稻麻竹苇
胡麻粥
麻子粥
其它辞典
麻达麻奴
释史宗(号 麻布道士、麻衣道士 )
麻秋
麻襦
麻姑
麻察
麻衣禅师
麻麟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时烧当羌人。滇吾曾孙。初随父降汉,居安定。安帝永初中,诸羌苦汉徭役,麻奴因率之出塞。永宁间,率诸种步骑攻入金城、武威等地。延光初,为马贤所败,种众四散,遂复降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著麻衣加纳其上。号麻布道士。喜怒不常。体癣疥。日坐广陵白土埭。讴唱引䋏自适。夜不知其归宿处。江都令檀祗召至。与语词无畔岸。索纸赋诗曰。有欲苦不足。无欲即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要当脱尘累。栖志老山丘。檀祗异之。施布若干。宗即以施人。时有一男子。杖负一簏。暮依海盐令宿。见牧鹅鸭小儿。从令借之。曰数日当遣还。令许之。即领一儿登一山。山有屋数椽。道人三四辈。相劳苦。所语小儿一不解。但食一小瓯如熟艾。问男子曰。君知史宗否。其谪何当竟。答曰。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埭。计其词。行当竟矣。问者作书。授男子曰。为我达之。即以系之小儿衣带。还海盐。令喜问簏中何有。曰书疏耳。然终不次示令令欲盗观之而男子辄夜移他处且辞去。且曰吾本欲小留。而君常有盗意。岂复可留耶。令因呼小儿。问前事。小儿曰。前为捉杖飘然去。但闻足下波浪声。至一山。山中人。寄书。与曰。上埭阿上。即引衣带开读。令不能晓。小儿诣史宗。史宗大惊曰。汝乃从蓬莱山来耶。后过渔梁见捕鱼者。宗因浴其上流。而鱼悉不可捕。又与沙门道开夜语颇。闻蓬莱事。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史宗者。不知何许人。常著麻衣或重之为纳。故世号麻衣道士。身多疮疥性调不恒。常在广陵白土𡍖赁𡍖。讴唱引䋏以自欣畅。得直随以施人。栖憩无定所。或隐或显。时高平檀祇为江都令。闻而召来应对。机捷无所拘滞。博达稽古辩说玄儒。乃赋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且山丘。檀祇知非常人。遣还所在。遗布三十匹悉以乞人。后有一道人。不知姓名。常赍一杖一箱自随。尝逼暮来。诣海盐令云。欲数日行。暂倩一人可见给不。令曰。随意取之。乃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倏忽之间至一山上。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见欣然共语。小儿不解。至中困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得一小塸食状如熟艾。食之饥止。向冥道人辞欲还去。闻屋中人问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谪何当竟。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𡍖上。计其谪亦竟也。屋中人便作书曰。因君与之。道人以书付小儿。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问箱中有何等。答云。书疏耳。道人常在厅事上眠。以箱杖著床头令使持。时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暮辄高悬箱杖。当下而卧。永不可得。后与令辞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正尔便去耳。令呼先小儿问近所经。小儿云。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或闻足下波浪耳。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令开看都不解。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𡍖送与史宗。宗开书大惊云。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宗后南游吴会。尝过渔梁。见渔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鱼皆散。其潜拯物类如此。后憩上虞龙山大寺。善谈庄老究明论孝。而韬光隐迹世莫之知。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并笃论渊博皆师受焉。后同止沙门夜闻宗共语者。颇说蓬莱上事。晓便不知宗所之。陶渊明记。白土𡍖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或云。有商人海行于孤洲上见一沙门。求寄书与史宗。置书于船中。同侣欲看书。书著船不脱。及至白土𡍖。书飞起就宗。宗接而将去。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常著麻衣。世号麻衣道士。常在广陵白土埭。凭埭讴唱。引䋏以自欣畅。得直。随以布施。栖憩无定所。持高平檀祗。为江都令。闻而召来。应对机捷。无所拘滞。博达稽古。辩说玄儒。乃赋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且山丘。檀祗知非常人。遗布二十疋。悉以乞人。后有一道人。常赍一杖一箱。逼暮。来诣海盐令云。欲数日行。暂倩一人。可见给不。令曰。随意取之。乃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倏忽之间。至一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见欣然共语。小儿不解。至日中。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得一小瓯食。状如熟艾。食之饥止。向瞑。道人辞欲还。闻屋中人问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谪何当竟。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埭上。计其谪亦竟也。屋中人便作书曰。因君与之。道人以书付小儿。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问箱中有何等。答曰书疏耳。道人常在听事止眠。以箱杖著床头。令使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暮辄高悬箱杖。当下而卧。永不可得。后与令辞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正尔便去耳。令呼先小儿问之。小儿云。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或闻足下波浪。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令开看都不解。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埭。送与史宗。宗开书大惊云。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宗后南游吴会。尝过渔梁。见渔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鱼皆散。后憩上虞龙山大寺。善谈庄老。韬光隐迹。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并笃论渊博。皆师焉。后同止沙门。夜闻宗共语者。颇说蓬莱上事。晓便不知宗之所之。陶渊明记。白土埭。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0 【介绍】: 十六国时后赵太原人,胡族。仕石虎为征东将军,从攻辽西鲜卑段辽,为凉州刺史。建武十二年(东晋穆帝永和二年)率军攻前凉,先败后胜,黄河以南,氐羌皆降,镇袍罕。闻冉闵杀石虎诸孙自立称帝,率众归邺。前秦主苻洪使子雄逆击而获之,以秋为军师将军。后赵永宁元年(东晋穆帝永和六年)秋设宴鸩洪,为洪子健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人,佚其姓名。石虎时,在魏县市中行乞,著麻襦布裳,时人因以名焉。状如狂者。赵兴太守籍状收送石虎,与佛图澄语,语多难晓。送还本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后赵太原人。麻秋女。秋为后赵主石虎部下将军,尝督筑城,昼夜不止,鸡鸣乃息。姑体恤民情,假作鸡鸣,群鸡效声,众工乃止。秋觉,欲挞之。姑惧,逃入石洞修道。相传后得道飞升。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僧人。法名不详。僖宗中和间住池州翠微寺。《舆地纪胜》卷一九录其事迹,并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蛇绳麻喻
【佛学大辞典】
(譬喻)说明唯识,说明三性所引之譬喻。谓见绳以为蛇,既觉为绳,悟绳之实性为麻也。(参见:三性)
(譬喻)说明唯识,说明三性所引之譬喻。谓见绳以为蛇,既觉为绳,悟绳之实性为麻也。(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画麻屩
【佛学大辞典】
(故事)西域中天寺中画唐释玄奘之麻屩匙筋而拜之也。酉阳杂俎曰:「国初僧玄奘,往五印取经,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三昧,言尝至中天寺,中多画玄奘麻屩(屩,履也,木曰屐,麻曰屩)及匙筋,以䌽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辄膜拜焉。」
(故事)西域中天寺中画唐释玄奘之麻屩匙筋而拜之也。酉阳杂俎曰:「国初僧玄奘,往五印取经,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三昧,言尝至中天寺,中多画玄奘麻屩(屩,履也,木曰屐,麻曰屩)及匙筋,以䌽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辄膜拜焉。」
单麻
【佛学大辞典】
(故事)一个麻实也。佛六年苦行,一日食一麻一麦云。
(故事)一个麻实也。佛六年苦行,一日食一麻一麦云。
稻麻竹苇
【佛学大辞典】
(譬喻)譬物之多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维摩经法供养品曰:「甘蔗竹苇,稻麻丛林。」
(譬喻)譬物之多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维摩经法供养品曰:「甘蔗竹苇,稻麻丛林。」
胡麻粥
【三藏法数】
胡麻粥者,谓取胡麻子,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胡麻粥者,谓取胡麻子,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麻子粥
【三藏法数】
麻子粥者,谓以黄麻子,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麻子粥者,谓以黄麻子,和于米粟,煮为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