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比目鱼(比目魚)  拼音:bǐ mù yú
1.动物名。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体扁平而阔,两目比连于头部的一侧,平卧在海底。《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晋。郭璞。注:「状似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也称为「板鱼」、「版鱼」、「扁鱼」、「偏口鱼」、「王馀鱼」。
2.比喻恩爱夫妻。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短桑科长不出连枝树,沤麻坑养活比目鱼。」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你不肯开翠沼,甃瑶池,栽嫩芹,种新荷,引活水温存著比目鱼。」
《漢語大詞典》:鱼菜(魚菜)
指鱼类菜肴。南齐书·海陵王昭文纪:“﹝帝﹞思食蒸鱼菜,太官令荅无録公命,竟不与。”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诗之二三:“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靖州图经》载,其俗居丧不食酒肉盐酪,而以鱼为蔬。今 湖北 多然,谓之鱼菜,不特 靖 也。” 清 丘逢甲 《广济桥》诗之一:“五州鱼菜行官帖,两岸鶯花集妓篷。”
分類:鱼类菜肴
《國語辭典》:鳞虫(鱗蟲)  拼音:lín chóng
身体表面覆有鳞片的动物。包括鱼类、爬虫类等。
《國語辭典》:海马(海馬)  拼音:hǎi mǎ
动物名。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条鳍亚纲。生活于海中,直立游动。头像小马,尾巴似象鼻,嘴呈管状。全身包在骨质的环节所形成的硬壳中,尾巴能蜷曲捲物。雄性海马尾部腹面有一孵卵囊,长三、四寸,雌海马产卵于其中,以孵育小海马。在中药里,晒乾的海马可当强壮剂。也称为「龙落子」。
《國語辭典》:海象  拼音:hǎi xiàng
动物名。脊椎动物哺乳纲。产于北极圈。体肥大,长三至六公尺。上颚有一对很长的犬齿,似象牙而坚,为破冰或搏斗的工具。群栖生活,以贝类等软体动物为食。
《漢語大詞典》:鳞族(鱗族)
鱼类和爬行类等有鳞动物的总名。 晋 挚虞 《观鱼赋》:“观鳞族於滮池兮,睨羽羣於瀨涯。” 明 冯时可 雨航杂录卷下:“海上鳞族异者,名章巨,大者名石拒,居石穴,人取之,能以脚粘石拒人,故名。”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人鱼》:“约半小时,二人行渐近,觉脐腹以上具人形,腹以下为鳞族,同立水上,以尾泼剌而行。”
《漢語大詞典》:回游
(1).回环流动。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近南则会以双流,縈以三洲。表里回游,离合山川。”
(2).洄游。海洋中的一些动物(主要指鱼类),因为产卵、觅食或季节变化的影响,而沿一定路线有规律地往返迁移。
《國語辭典》:卵生  拼音:luǎn shēng
受精卵自母体排出,由卵内蛋黄提供营养,在体外孵化成新个体的生殖方法。如鸟类、鱼类、爬虫类等皆属卵生动物。
《漢語大詞典》:池鳞(池鱗)
指池中鱼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雹神:“祠前有池……内一斜尾鱼唼呷水面,见人不惊。太史拾小石将戏击之。道士急止勿击。问其故,言:‘池鳞皆龙族,触之必致风雹。’”
《漢語大詞典》:鱼鲑(魚鮭)
鱼类菜肴。陈书·周迪传:“﹝ 周廸 ﹞后遣人潜出 临川郡 市鱼鮭,足痛,舍於邑子,邑子告 临川 太守 骆牙 , 牙 执之,令取 迪 自効。”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 吴 人总称鱼菜为鮭。” 元 袁桷 《越船行》:“自古鱼鮭厌明 越 ,明日今朝莫论説。”
分類:鱼类菜肴
《國語辭典》:鱼胶(魚膠)  拼音:yú jiāo
用鱼鳔或猪皮等熬成的胶,黏性很强,通常用于黏连木器。也称为「鳔胶」。
《國語辭典》:鳔胶(鰾膠)  拼音:biào jiāo
用鱼鳔或猪皮等熬煮成的胶,黏性很强,通常用来黏连木器。也称为「鱼胶」。
《國語辭典》:五虫(五蟲)  拼音:wǔ chóng
古人对动物的分类。称人为「裸虫」,称兽为「毛虫」,称禽为「羽虫」,称鱼为「鳞虫」,称有壳的为「介虫」。《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
《漢語大詞典》:鱼簖(魚籪)
插在水里,阻挡鱼类,以便捕捉的竹栅栏。
《国语辞典》:鳞毛(鳞毛)  拼音:lín máo
鱼鳞和兽毛。指鱼类和鸟兽类。《宋史。卷六二。五行志一下》:「建康府桐林湾妇产子,肉角有齿。是岁,人多产鳞毛。」
《漢語大詞典》:淞江鲈(淞江鱸)
即 松江 鲈鱼。产于我国沿海等地的一种名贵食用鱼类。 清 姚鼐 《为王琴德昶题〈泖湖渔舍图〉即送旋里》诗:“日斜掛席风吹晚,晓来网得 淞江 鱸。”
《漢語大詞典》:越冬
犹过冬。多用于植物、鱼类、昆虫之属。 浩然 《艳阳天》第十章:“畦里种的是越冬的菠菜、韭菜、羊角葱。”如:管好越冬作物;消灭越冬蚊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