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魏该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8 【介绍】: 东晋东郡东阿人,一名亥。魏浚族子。从河间王司马顺攻赵王司马伦,为将兵都尉。刘曜攻洛阳,随浚赴难。浚死,代领其众。荀藩以为武威将军,使讨刘曜。后晋元帝以为顺阳太守。苏峻反,率众勤王,受陶侃节度,病笃还屯。卒于道。
魏浚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东郡东阿人。寓居关中。初为雍州小吏,后为度支校尉。晋怀帝永嘉末,与流人数百家东保河阴之硖石,掠得谷麦,献之怀帝,拜平阳太守。洛阳陷,屯洛北石梁坞,归者甚众。刘琨承制,拜浚为河南尹。为刘曜击破,被俘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34 【介绍】: 东晋任城人,字贤安。魏舒女。幼好道,慕神仙。年二十四父母强之适刘幼彦,生二子。知中原将乱,乃自洛邑迁江南。二子成立后,遁迹山林修真。栖衡山仰天峰白云潭。咸和九年逝世。世称南岳夫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7 【介绍】: 十六国时南安赤亭人,字景国。羌族首领。姚弋仲第五子。初为东晋平北将军、并州刺史。弋仲卒,统其所部叛晋拟西入关中,为前秦苻生所败,复归东晋,驻谯城。穆帝永和九年复叛,袭破殷浩军,屯盱眙,招纳流人,聚众七万。永和十一年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进据许昌。十二年攻占洛阳,寻为桓温所败,乃欲图关中,与苻坚战于三原,败,被杀。
元毗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休弼。常山王拓跋遵裔孙。孝武帝在藩,少与之亲。及孝武即位,出必陪乘,入于卧内。帝与高欢有隙,大臣议者多有异同,唯毗以关中帝王之地,殷勤劝请西入关。后策功论赏封魏郡王。高欢恨之,宣告云:天子西入,事起元毗,虽百赦,不在原限。
魏咏之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5 【介绍】: 东晋任城人,字长道。家世贫素,躬耕好学。生而兔唇,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名医为修补之。初为州主簿。桓玄称帝,刘裕讨之,玄败,拜豫州刺史。击破桓歆。晋安帝义熙初,进吴国内史,寻转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为布衣时不以贫贱为耻,登高位不以富贵骄人,论者称之。卒谥桓。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1—409 【介绍】: 即拓跋圭。北魏建立者。鲜卑族。生于参合陂。昭成帝什翼健之孙。先世建代国,为苻坚所灭。代灭时尚幼,随母贺氏依刘库仁。及库仁子刘显立,欲杀圭,圭奔贺兰部。淝水之战后,乘机复国,称代王,建元登国,旋改称魏王。攻后燕,取信都、中山、邺等重镇,拥有黄河以北地区。天兴元年称帝,建都平城,迁移被征服地区之民数十万于平城,计口授田,使为新民。又使鲜卑族人分地定居,从事耕种。任用汉族地主官僚,建立百官制度。晚年嗜杀。为子清河王拓跋绍所杀。庙号太祖。
全后魏文·卷一
帝姓拓跋氏,讳圭,昭成帝什翼犍之孙,以晋太元十一年即代王位。寻改称魏王,以太元二十一年即皇帝位,都云中。迁都平城。改元四:登国、皇始、天兴、天赐,在位二十四年,为清河王绍所弑。永兴二年谥曰宣武皇帝,庙号太祖,泰常五年改谥曰道武。(案:《魏书·邓渊传》:军国文纪诏策,多渊所为。)
魏灵藏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全后魏文·卷五十四
灵藏,巨鹿人,为陆浑县功曹。
魏攀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钜鹿人。时称名达之士。闻赵郡高邑眭夸高尚不仕,乃以女妻之,未尝备翁婿之礼,情同朋好。
魏质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钜鹿下曲阳人,字怀素。魏收族兄弟。年十四,离家远就徐遵明学。五六年中,通诸经大义。归,教授生徒甚众。值葛荣起事,避居山中,被害。
元悰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魏庆。元太兴孙。袭封京兆王。累迁太尉、录尚书事、司州牧、青州刺史。为人清俭,宽和有度量。卒官,谥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叔融,一作字叔。元衍子。貌短陋,骁武过人。孝庄帝杀尔朱荣,以融为直阁将军。尔朱兆入洛,融逃民间。后随孝武帝入关。封魏兴王,官至侍郎、殿中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2—423 【介绍】: 即拓跋嗣。北魏皇帝。鲜卑族。道武帝长子。道武帝天兴六年,封齐王,拜相国。道武帝为子绍所杀,嗣杀绍即位。即位后,继续重用汉族人士。命奚斤破倍泥等部落,徙新民于大宁,计口授田,给农器。神瑞二年,因连年霜旱,云中、代郡民多饿死,听崔浩、周澹计,徙民山东,就食于定、襄、冀三州,劝课农桑。泰常七年,闻宋武帝刘裕死,命奚斤等攻宋,陷滑台,逼虎牢,攻占青、兖诸郡。八年,筑长城,自赤城至五原二千余里,备置戍卫,以御柔然。帝好览史传,曾撰《新集》三十篇。在位十五年,庙号太宗。
全后魏文·卷一
帝讳嗣,道武帝长子。天兴六年封齐王,天赐六年十月即位。改元三:永兴、神瑞、泰常。在位十五年。谥曰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生冯翊万年魏氏。其母𡨥本邪见。而女兄特信。为母祈生无异见子。以奉大法。起门户。𡨥忽梦梵僧散华空中孕。而生高。香光连旦夕。因名灵育。里闾敬之。别名世高。年十二求出家。父母以其尚少难之。一日有书生。欲归隐中常山者。过宿高家。父母以高托之。是夕见父老之祖饯者纷然。明日皆复至其家。乃悟以为畴昔之来者。盖神所迎也。高留书生处两日。既得师。因易名玄高而薙落焉。年十五。问道要于石羊寺之浮驮跋陀禅师。顷之遽有悟入。跋陀不敢以师礼见。旋居麦积山。善邻居之高行沙门昙弘。时昙无毗。自西北至凉。妙于禅观。高又亲之旬日。毗辄反问未决之义。及毗西归。有妖比丘忌高。谗于河南王世子曼曰。今聚徒将为国害。曼信而欲杀之。其父河南王不许。摈高于河北。高既至。居林阳堂山。山盖地仙宅也。夜闻钟磬声。高门弟子百馀辈。有玄绍者。尝指地出水给众。如绍者又十一人。昙弘尤见礼于河南王弘。间谓王曰。高希世之瑞也。王何以𢷤之。贫道殊为王惜之也。王迎高。高将赴命出山。草木辄摧。偃石塞路。不得行。高曰。吾志在弘道。而自滞岩穴。于尔鬼神亦无益也。路乃可进。王郊迎以为国师。游梁土。沮渠蒙逊礼敬特甚。门弟子僧印自谓已得阿罗汉。高假以神力。使于定中。闻十方无尽世界诸佛所说之法不同。印于一夏。寻其所见不尽。愧惧忏悔。时魏拓拔焘据平城。每侵凉境。焘舅阳平王社。请高同归魏都。太子拓拔晃师事之。晃尝被谗。焘疑之。晃以语高。高为作金光明忏。焘乃梦其先祖让焘。不当以谗疑太子。焘既觉。以梦语群臣。臣下皆称太子无过。待之如初。下书将让位。且使太子典国。朝士庶民。称臣上书如表。但以白纸为别焉。崔皓𡨥谦之者。皆焘宠臣。惧晃纂承不利于己。乃谓曰。太子前实有谋。但结玄高。以道术。致先帝恐陛下耳。若不诛高。必为大害。焘大怒。敕收高杀之。才四十三岁。元嘉二十一年也。时梁土沙门慧崇同被害。弟子玄畅。时在云中。忽见一人来曰。君师可痛。以马借之。日驰六百里。至魏都未晡泣曰。和尚神力当为我起。于是高开目瞪视。谓诸弟子曰。大法应化。随缘盛衰。盛衰在迹。理恒湛然。但惜汝等行如我耳。唯玄畅南度得无他。汝等死后法当更兴。善自脩心。无令中悔。言讫即化。沙门法达号呼曰。圣人去世我何用生。应声见高云中。达顶礼乞救。高曰。不忘一切。宁独君耶。达问曰。和尚与崇公。并生何所。曰我愿生恶趣。救护众生。崇已生安养矣。达曰和尚已升何地。高曰。吾弟子中有知之者。达访弟子。皆曰得忍菩萨。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玄高。姓魏。本名灵育。冯翊万年人也。母寇氏本信外道。始适魏氏首孕一女。即高之长姊。生便信佛。乃为母祈愿。愿门无异见得奉大法。母以伪秦弘始三年。梦见梵僧散华满室。觉便怀胎。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家内忽有异香。及光明照壁。迄且乃息。母以儿生瑞兆。因名灵育。时人重之。复称世高。年十二辞亲入山。久之未许。异日有一书生寓高家宿。云欲入中常山隐。父母即以高凭之。是夕咸见村人共相祖送。明旦村人尽来候高。父母云。昨已相送今复觅耶。村人云。都不知行。岂容已送。父母方悟昨之迎送乃神人也。高初到山便欲出家。山僧未许。云父母不听法不得度。高于是暂还家启求入道。经涉两旬方卒先志。既背俗乖世。改名玄高。聪敏生知学不加思。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受戒已后专精禅律。闻关中有浮驮跋陀禅师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师之。旬日之中妙通禅法。跋陀叹曰。善哉佛子。乃能深悟如此。于是卑颜推逊不受师礼。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𧂐山。山学百馀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秦地高僧隐在此山。与高相会。以同业友善。时乞佛炽槃跨有陇西西接凉土。有外国禅师昙无毗。来入其国。领徒立众训以禅道。然三昧正受既深且妙。陇右之僧禀承盖寡。高乃欲以己率众。即从毗受法。旬日之中毗乃反启其志。时河南有二僧。虽形为沙门而权侔伪相。恣情乖律颇忌学僧。昙无毗既西返舍夷。二僧乃向河南王世子曼谗构玄高。云蓄聚徒众将为国灾。曼信谗便欲加害。其父不许。乃摈高往河北林阳堂山。山古老相传云。是群仙所宅。高徒众三百。往居山舍。神情自若禅慧弥新。忠诚冥感多有灵异。磬既不击而鸣。香亦自然有气。应真仙士往往来游。猛兽驯伏蝗毒除害。高学徒之中游刃六门者百有馀人。有玄绍者。秦州陇西人。学究诸禅神力自在。手指出水供高洗漱。其水香净倍异于常。每得非世华香以献三宝。灵异如绍者又十一人。绍后入堂术山蝉蜕而逝。昔长安昙弘法师。迁流岷蜀道洽成都。河南王藉其高名遣使迎接。弘既闻高被摈。誓欲申其清白。乃不顾栈道之难。冒险从命。既达河南。宾主仪毕。便谓王曰。既深鉴远识何以信谗弃贤。贫道所以不远数千里。正欲献此一白。王及太子𧹞然愧悔。即遣使诣高。卑辞逊谢请高还邑。高既广济为怀。忘忿赴命。始欲出山。山中草木摧折崩石塞路。高咒愿曰。吾誓志弘道。岂得滞方。乃风息路开。渐还到国。王及臣民近道候迎。内外敬奉崇为国师。河南化毕进游凉土。沮渠蒙逊深相敬事集会英宾发高胜解。时西海有樊僧印。亦从高受学。志狭量褊得少为足。便谓已得罗汉顿尽禅门。高乃密以神力令印于定中备见十方无极世界诸佛所说法门不同。印于一夏寻其所见永不能尽。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时魏虏拓跋焘僣据平城。军侵凉境。焘舅阳平王社请高同还伪都。既达平城。大流禅化。伪太子拓跋晃。事高为师。晃一时被谗为父所疑。乃告高曰。空罗抂苦何由得脱。高令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焘乃梦见其祖及父。皆执剑烈威。问汝何故信谗言抂疑太子。焘惊觉大集群臣告以所梦。诸臣咸言。太子无过。实如皇灵降诰。焘于太子无复疑焉。盖高诚感之力也。焘因下书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绪。思阐洪基恢隆万代。武功虽昭而文教未畅。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序。授子任贤安全相付。所以休息疲劳式固长久。古今不易之令典也。朕诸功臣勤劳日久。当致仕归第雍容高爵颐神养寿论道陈谟而已。不须复亲有司苦剧之职。其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揆。更举良贤以备列职。择人授任而黜陟之。故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于是朝士庶民皆称臣于太子。上书如表。以白纸为别。时崔皓寇天师先得宠于焘。恐晃纂承之日夺其威柄。乃谮云。太子前事实有谋心。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如此物论事迹稍形。若不诛除。必为巨害。焘遂纳之。勃然大怒。即敕收高。高先时尝密语弟子云。佛法应衰。吾与崇公首当其祸乎。于时闻者莫不慨然。时有凉州沙门释慧崇。是伪魏尚书韩万德之门师。既德次于高。亦被疑阻。至伪太平五年九月。高与崇公俱被幽絷。其月十五日就祸卒于平城之东隅。春秋四十有三。是岁宋元嘉二十一年也。当尔之夕门人莫知。是夜三更忽见光绕高先所住处塔三匝还入禅窟中。因闻光中有声云。吾已逝矣。诸弟子方知已化。哀号痛绝。既而迎尸于城南旷野。沐浴迁殡。兼营理崇公别在异处。一都道俗无不嗟骇。弟子玄畅时在云中。去魏都六百里。旦忽见一人告云以变。仍给六百里马。于是扬鞭而返。晚间至都。见师已亡。悲恸断绝。因与同学共泣曰。法今既灭颇复兴不如脱更兴。请和上起坐。和上德匪常人。必当照之矣。言毕高两眼稍开。光色还悦。体通汗出。其汗香甚。须臾起坐谓弟子曰。大法应化随缘盛衰。盛衰在迹理恒湛然。但念汝等不久复应如我耳。唯有玄畅当得南度。汝等死后法当更兴。善自修心无令中悔。言已便卧而绝也。明日迁柩欲阇维之。国制不许。于是营坟即窆。道俗悲哀号泣望断。有沙门法达。为伪国僧正。钦高日久未获受业。忽闻怛化。因而哭曰。圣人去世当复何依。累日不食。常呼高上圣人自在。何能不一现。应声见高飞空而至。达顶礼求哀愿见救护。高曰。君业重难救。当可如何。自今以后依方等苦悔当得轻受。达曰。脱得苦报愿见矜救。高曰。不忘一切宁独在君。达又曰。法师与崇公并生何处。高曰。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即已还生阎浮。崇公常祈安养。已果心矣。达又问。不审法师已阶何地。高曰。我诸弟子自有知者。言讫奄然不见。达密访高诸弟子。咸云。是得忍菩萨。至伪太平七年拓跋焘果毁灭佛法。悉如高言。时河西国沮渠茂虔。时有沙门昙曜。亦以禅业见称。伪太傅张潭伏膺师礼。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8—452 【介绍】: 即拓跋焘。北魏皇帝。鲜卑族,字佛釐,一作佛狸。明元帝长子。在位期间,任用崔浩等汉族士人,并依靠鲜卑骑兵,对外连年用兵。先后击败柔然,攻灭夏、北燕、北凉,克蒲坂,入长安,秦、雍氐羌多降魏。进攻吐谷浑,据其地。降鄯善王,通西域。又取宋虎牢、渭台等地,统一北方。太平真君十一年,魏宋大战,初互有胜负。帝亲率援军渡河南下,宋将王玄谟败,魏军遂占悬瓠、项城,兵至瓜步,建康大震。刘宋军民猛烈抵抗,魏军又多疾疫,遂北撤。在位时,严禁佛教,尊崇道教。后为宦官宗爱所杀。在位二十八年,庙号世祖。
全后魏文·卷一
帝讳焘,明元帝长子。泰常五年封泰平王,八年十月即位。改元六: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在位二十九年。谥曰太武皇帝,庙号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