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头髻(頭髻)  拼音:tóu jì
挽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三国演义》第六六回:「歆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后曰:『望免我一命!』」
《漢語大詞典》:宫髻
指妇女的发髻。因多仿皇宫发式,故称。 金 吴激 《人月圆·宴北人张侍御家有感》词:“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漢語大詞典》:肉髻
梵语嗢瑟尼沙的意译。 释迦牟尼 头顶有肉团隆起如髻,故称。为佛三十二相中的顶髻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上作如来经行之像,像形杰异,威严肃然,肉髻之上特出髾髮,灵相无隐,神鉴有徵。”
《骈字类编》:龙髻(龙髻)
佛名经有龙髻佛
《漢語大詞典》:髻簪
插定发髻的长针。用金玉等制成。亦为首饰之一种。 清 陆次云 《峒溪纤志·苗人》:“耳环盈寸,髻簪几尺。”
《漢語大詞典》:剪髻
指 唐 王珪 母鬻发宴宾之事。事见 唐 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 宋 陈师道 《答张文潜》诗:“昔闻 杜氏 子,翦髻事尊客。” 任渊 注:“ 杜氏 子, 王珪 母也。”
分類:王圭宴宾
《漢語大詞典》:仙髻
古代妇女发髻样式的一种。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花子》:“ 秦始皇 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帖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昇。”
《骈字类编》:玉髻
刘禹锡 送僧仲剬东游诗 晴空礼拜见真像,金毛玉髻卿云间。
《國語辭典》:倭堕髻(倭墮髻)  拼音:wō duò jì
一种汉时流行的发髻型。髻斜于一侧,故称为「倭堕髻」。《乐府诗集。卷二八。相和歌辞三。古辞。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漢語大詞典》:丸髻
圆形发髻。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中使上山未半,见一人幅巾被褐,鬚鬢皓白,二童青衣丸髻夹侍,立屏风侧。”
分類:圆形发髻
《國語辭典》:义髻(義髻)  拼音:yì jì
假发。《新唐书。卷三四。五行志一》:「杨贵妃常以假鬓为首饰,而好服黄裙。近服妖也。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漢語大詞典》:坠髻(墜髻)
坠马髻的省称。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风流夸坠髻,时世鬭啼眉。”
《國語辭典》:盘龙髻(盤龍髻)  拼音:pán lóng jì
旧时女子的发型。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四。山歌》:「姊妹两个合梳头,大的梳个盘龙髻,小的梳个杨烂头。」
《漢語大詞典》:三角髻
挽有三个发髻的发式。汉武帝内传:“﹝ 上元夫人 ﹞年可二十餘……头作三角髻,餘髮散垂至腰。” 唐 李白 《上元夫人》诗:“嵯峨三角髻,餘髮散垂腰。”
分類:发髻发式
《漢語大詞典》:假髻
亦作“ 假紒 ”。亦作“ 假结 ”。 假发所作之髻,供妇女装饰用。古称编, 汉 以后称假髻。髻、紒、结,古字通。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筓” 汉 郑玄 注:“编,编列髮为之,其遗象若之假紒矣。”《东观汉纪·东平宪王苍传》:“惟王孝友之德,今以 光烈皇后 假髻、帛巾各一,衣一篋遗王。”后汉书·舆服志下:“皇后謁庙服……假结,步摇,簪珥。”隋书·礼仪志六:“皇后謁庙……首饰则假髻、步摇,俗谓之珠松是也。” 明 张弼 《假髻曲》:“西家美人髮及肩,买妆假髻亦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