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虬髯(虯髯)  拼音:qiú rán
蜷曲的须髯。《三国演义》第二八回:「两臂有千斤之力,板肋虬髯,形容甚伟。」《聊斋志异。卷二。红玉》:「忽一丈夫吊诸其室,虬髯阔颔。」
分類:拳曲
《國語辭典》:虬髯客(虯髯客)  拼音:qiú rán kè
唐人传奇虬髯客传中的人物,据传即隋末侠士张仲坚。其人髯赤而蜷曲,结识李靖、红拂,欲起事反隋,但因不愿与李世民争夺天下,乃遁入扶馀国,杀其国君,自立为王。
《漢語大詞典》:龙髯(龍髯)
亦作“ 龙髥 ”。
(1).龙之须。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后用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峤 《汾阴行》:“自从天子向 秦关 ,玉輦金车不復还。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 龙髯安可攀?” 清 顾炎武 《谒欑宫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驹隙之难留;涉路三千,望龙髯而愈远。” 清 叶方蔼 《授职翰林学士感恩述怀》诗:“身离牛口惊还在,梦挽龙髥恨不廻。”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而 文宗 显皇帝 ,復为 英 法 联军所迫,北狩 热河 , 鼎湖 一去,龙髯不返。”
(2).帝王之须。 唐 李远 《赠写御容李长史》诗:“玉座尘消砚水清,龙髯不动綵毫轻。”
(3).喻松叶;松。 唐 李贺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荫南山。”
《骈字类编》:紫髯
唐 杜甫 送张二十参军赴蜀州因呈杨五侍御 御史新骢马,参军旧紫髯。
唐 韩翃 送李中丞赴商州 当年紫髯将,他日黑头公。
唐 白居易 新乐府 西凉伎 刺封疆之臣也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唐 朱庆馀 羽林郎 紫髯年少奉恩初,直閤将军尽不如。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 其一 冢木立绀发,崖林张紫髯。
宋 苏轼 宿馀杭法喜寺,寺后绿野堂,望吴兴诸山,怀孙莘老学士 烹鱼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高级汉语词典》:髯翁
指年老多须的人
《漢語大詞典》:须髯(鬚髯)
络腮胡子。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 为人,隆準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颜师古 注:“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其人种类甚众,其须髯拳如毛,而緇黄浅深不一。”
胡须。三国志·魏志·苏则传:“ 则 谓为见问,鬚髯悉张,欲正论以对。” 明 方孝孺 《黄氏三寿图赞》:“今年至其家,三老人者出迎,鬚髯颁白,冠裳如画。” 郭沫若 《西湖纪游·雷峰塔下》:“他那斑白的须髯,他那筋脉隆起的金手。”
《漢語大詞典》:霜髯
白色胡须。 宋 苏轼 《赠岭上老人》诗:“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元 刘因 《次人韵》:“世上闲愁浑几许,而今青镜满霜髯。” 明 刘基 《寒夜》诗:“风物自应随律转,霜髯争得见春消?”
分類:白色胡须
《骈字类编》:长髯(长髯)
元史耶律楚材传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伟之处之左右遂呼楚材曰乌尔图萨哈勒而不名乌尔图萨哈勒盖国语长髯人也
《漢語大詞典》:攀髯
传说 黄帝 铸鼎于 荆山 下,鼎成,有龙下迎, 黄帝 乘之升天,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龙身,乃持龙髯,而龙髯拔落,并堕 黄帝 之弓。百姓遂抱其弓与龙髯而号哭。事见史记·封禅书。后用为追随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唐 元稹 《为令狐相国谢赐金石凌红雪状》:“臣职司復上,恋切攀髯,方当匍匐而前,敢有赫曦之惧。” 宋 欧阳修 《辞特转吏部侍郎表》:“犬马未报,但虞填壑之有时;弓剑忽遗,遽叹攀髯之莫及。” 清 钱德震 《送白学士祭告孝陵及南岳》诗:“攀髯千古事,归胙百官情。”亦作“ 攀龙 ”、“ 攀胡 ”。 晋 陶潜 《命子》诗之三:“於赫 愍侯 ,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旧唐书·哀帝纪:“皇太后义深鸣凤,痛切攀龙,亦欲专奉灵舆,躬及园寝,兼进追摧之道,用终克尽之仪。” 宋 欧阳修 《辞覃恩转左丞表》:“国恩未报,但虞填壑以遗羞;金鼎已成,岂谓攀胡之莫及。”
《漢語大詞典》:奋髯(奮髯)
抖动胡须。激愤或激昂貌。汉书·朱博传:“ 齐郡 舒缓养名, 博 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卧…… 博 奋髯抵几曰:‘观 齐 儿欲以此为俗邪!’” 唐 王维 《为画人谢赐表》:“裂眥奋髯,髮衝鶡冠。” 宋 苏轼 《京师哭任遵圣》诗:“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姦将。”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及其驰骋上下,奋髯哆颐,沙聚数千里,龟灼数百世。”
《漢語大詞典》:髯苏(髯蘇)
亦作“髥苏”。 宋 苏轼 的别称,以其多髯故。 宋 苏轼 《客位假寐》:“同僚不解事,愠色见 髯苏 。” 元 郑允端 《东坡赤壁图》诗:“留得清风明月在,网鱼谋酒付 髥苏 。” 元 吴镇 《玉蝴蝶·赤壁怀古》词:“昔年此地,虹销霸气,电扫雄图。折戟沉沙,忽然携酒到 髯苏 。” 清 周起渭 《避风赤壁登苏公亭放歌》:“ 髯苏 一去青山闲,老子今朝散轻策。”
分類:苏轼
《骈字类编》:美髯
金史温德亨传布尔德魁梧美髯有谋略以智勇闻 元史张起岩传起岩面如紫琼美髯方颐而眉目清扬可观望而知为雅量君子 列子美髯长大
《漢語大詞典》:髯龙(髯龍)
(1).借指皇帝。 宋 沈遘 《大行皇帝挽歌辞》之四:“尤哀此下国,无路望髯龙。”
(2).指虬枝盘曲的松树。 宋 苏轼 《杜舆秀才学种松法》诗:“露宿泥行草棘中,十年春雨养髯龙。”
《漢語大詞典》:髯公
传说中的猿猴类动物。
《漢語大詞典》:髯叟
多须的老人。 清 魏耕 《莲花庄与朱士曾》诗:“髯叟 嵩 少 还,常吟 洛下 诗。” 清 俞蛟 梦厂杂著·齐东妄言上·狐报:“某月日,有髯叟自言 温 姓,僦居余家。”
分類:老人
《漢語大詞典》:髯参(髯參)
“髯参军”的省称。 晋 郄超 为 桓温 记室参军,多髯,时人称“髯参军”。后用以称记室参军。 唐 李逢吉 《和严揆省中宿斋遇令狐员外当直之作》:“曾驱爪士三边静,新赠 髯参 六义穷。” 金 元好问 《闻希颜得英府记室》诗:“近得 髯参 信,知从 兔苑 游。”参见“ 髯参军 ”。
《漢語大詞典》:髯参军(髯參軍)
(1). 晋 郄超 的别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宠礼:“ 王珣 、 郗超 竝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 珣 为主簿, 超 为记室参军, 超 为人多须, 珣 状短小。于时 荆州 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2).羊的别名。《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引 晋 崔豹 古今注:“羊曰美髯主簿、髯参军。”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