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留髡  拼音:liú kūn
1.战国时齐人淳于髡参加齐威王邀宴,针对齐威王对其个人酒量之提问,淳于髡回覆,倘若宴会结束后,主人送走其他客人而独留淳于髡,则此时心情最放松,能畅饮一石酒。典出《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淳于髡》。后以「留髡」借指朋友相聚夜饮。宋。虞俦 以郡酝十斗送林子长诗:「我友溪堂爱说诗,兵厨况有酒如池。留髡一石从来惯,访戴扁舟莫太迟。」金。李俊民〈别合阳申伯福昆仲〉诗:「情深堂上留髡夜,兴尽山阴访戴时。」元。谢应芳 寄谢双阳沈仲庸并简同席诸友诗:「送客留髡成大醉,怜君小阮与同游。」
2.指妓女留客住宿。明。理鬯和〈戏赠周姬〉诗:「酒罢歌停烛影昏,主人送客独留髡。莫恨横陈虚夜半,月明曾替我消魂。」明。程嘉燧〈题女郎陈八扇〉诗其一:「主人送客夜留髡,芗泽菲菲烛焰昏。自信狂夫心似铁,一时也觉闇消魂。」
分類:青楼留客
《國語辭典》:髡钳(髡鉗)  拼音:kūn qián
古代一种惩治罪犯的方式。剃去头发称髡,而以铁圈束住脖子称钳。汉文帝废除肉刑时,以髡钳城旦舂代替黥刑。
《漢語大詞典》:髡头(髡頭)
亦作“髠头”。 剃去头发。周礼·夏官·掌戮“髠者使守积” 汉 郑玄 注:“此出五刑之中,而髠者必王之同族不宫者,宫之为翦,其类髠头而已。”后汉书·西域传·大秦:“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皆髡头而衣文绣。”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绍 爱少子 尚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 刘氏 性酷妒, 绍 死,僵尸未殯,宠妾五人, 刘 尽杀之;以为死者有知,当復见 绍 於地下,乃髠头墨面以毁其形。”
分類:头发
《漢語大詞典》:髡首
(1).剃去头发。《楚辞·九章·涉江》:“ 接舆 髡首兮, 桑扈 臝行。” 王逸 注:“髡,剔也;首,头也。自刑身体,避世不仕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喇嘛﹞其皈依 释迦 、 金刚 、 毘卢 、 药师 、 无量寿 诸佛,则又似与浮屠同出,其髡首不蓄髮亦同定例。” 章炳麟 《文学说例》:“处髡首辫髮之俗,而自述‘抽簪’。”
(2).光头。指僧徒。 唐 郑愚 《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僧事百千,不可梗概,各言宗教,自号矛盾,故褐衣髡首,未必皆是。”
《國語辭典》:髡发(髡髮)  拼音:kūn fǎ
剃发。《六部成语注解。刑部》:「髡发:断人之发也。」
分類:剃发
《漢語大詞典》:髡缁(髡緇)
亦作“髠緇”。 指僧尼。僧人穿黑衣,故称。 明 徐渭 《〈逃禅集〉序》:“今之詆佛者,动以吾佛律之,甚至於不究其宗祖之要眇,而责诸其髠緇之末流。”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六·建文君:“﹝ 明太祖 ﹞且见 建文 头颅颇偏,匣髠緇之具,戒曰:‘必婴大难,乃发。’” 清 陈大章 《王文成纪功碑》诗:“深谋豁达格神鬼,苦心退託随髠緇。”
《骈字类编》:一髡(一髡)
铁围山丛谈艺祖始受命阴计释氏何神灵而患苦天下今我抑尝之不然废其教矣日且暮则微行出徐入大相国寺将昏黑俄至一小院户傍望见一髡大醉吐秽于道左右方恶骂不可闻艺祖阴怒适从旁过忽不觉为醉髡拦胸腹抱定曰莫发恶心且夜矣惧有人害汝汝宜归内可亟去也艺祖默心动以手加额而礼焉髡乃舍之去艺祖还内密召忠谨小珰尔行往某所觇此髡在否且以其所吐物状来及至则已不见小珰独爬取地上所吐狼籍至御前视之悉御香也释氏教因不废
《漢語大詞典》:髡树(髡樹)
指枝叶光秃的树木。 清 姚燮 《月当厅·苦驿》词:“但有断竿悬堠,髡树当閭。”
《漢語大詞典》:髡髦
幼年。 元 王恽 《追挽归潜刘先生》诗:“我自髡髦屡拜公,执经亲为发顓蒙。”
分類:幼年
《漢語大詞典》:髡奴
亦作“髠奴”。 秃头奴才。对僧人的蔑称。 清 张问陶 《游涿州智度云居两废寺》:“髠奴似黠奴,势落打包去。” 清 捧花生 《秦淮画舫录·纪丽·刘玉姿》:“盖近为一髠奴所狎,往还甚数,已为僦屋移家矣。”
《骈字类编》:山髡(山髡)
明 袁宏道 石桥岩 石老易生云,山髡不藏虎。
《漢語大詞典》:髡徒
亦作“髠徒”。 秃头刑徒。对僧人的蔑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只助我一声喊,只一合活把髡徒捉。”一本作“髠徒”。 清 龚自珍 《支那古德遗书序》:“儒流文士,乐其简便;不识字髡徒,习其狂猾。”
《国语辞典》:淳于髡  拼音:chún yú kūn
人名。战国时齐人,滑稽善辩,常为齐出使各诸侯国,未尝辱命,齐威王以为诸侯主客。尝以隐语讽谏威王,罢长夜之饮,改革内政。
《漢語大詞典》:髡笞
亦作“髠笞”。 古代刑罚。剃去须发,鞭打身体。后汉书·史弼传:“詔书前后切却州郡,髡笞掾史。”魏书·刘昶传:“ 灵太后 召 清河王 懌 决其事,二家女髠笞付宫,兄弟皆坐鞭刑,徙配 敦煌 为兵。”
《国语辞典》:髡残(髡残)  拼音:kūn cán
人名。(西元1612~?)本姓刘,号石溪、石道人。清湖南省武陵人。四十岁出家为僧,擅画山水,笔墨苍郁浑厚,与石涛齐名,并称二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