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法高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一切法高王经。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一卷。
本高迹下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论本迹高下,立四句:一本高迹下,二本下迹高,三本迹俱高,四本迹俱下。本高迹下者,如佛现菩萨之身也,本下迹高者,如菩萨现佛身也。本迹俱高如佛现佛身也。本迹俱下者,如初地之菩萨现初地之相也。故如自佛现神者,即谓为本高迹下。以佛对于神为上位也。见法华玄义释签十五。
玄高
【佛学大辞典】
(人名)冯翊万年(陕西临潼东北七十里)人。姓魏,俗名灵育。十二岁出家,专学禅律。闻佛驮跋陀罗,弘法长安石羊寺,往师之,旬日,精通禅法。于是游西秦入麦山。时长安沙门昙弘,亦隐此山,师与之道交最深。时河南有二僧谗于河南王世子曼,言师聚其徒将为国害。师乃被摈,迁于河北林阳堂山。时昙弘在成都。高名藉甚河南王遣使迎接。弘谓王曰:既深鉴远识,何以信谗弃贤?贫道所以不远数千里者,欲献此一言耳。王及太子,赧然愧悔。即遣使召请,尊为国师。后入北凉,为沮渠蒙逊所敬重。时北魏拓跋焘据平城,讨北凉,迎师布化平城。太子晃师事之,武帝亦崇敬焉。司徒崔皓,道士寇谦之,有宠于武帝,恐晃承位后,夺其威柄,因谮师与晃结,有异图。武帝大怒,师遂遇害。诸弟子迎尸窆于城南旷野,年四十三。详见梁高僧传十一,佛祖统纪三十八等。
西域求法高僧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唐义净撰。总有五十六人。外有四人。
先照高山
【佛学大辞典】
(譬喻)佛出世先说华严经,蒙大乘之机,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也。止观一曰:「华严曰: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平地。平地不定也,幽谷渐也,高山顿也。」(是以天台宗之意略抄经意之文也)。
求法高僧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唐义净,在室利佛逝国撰。求法于西域之高僧五十六人传记也。
妙高山
【佛学大辞典】
(杂名)须弥山之译名。秘藏记本曰:「苏者妙也,迷卢者高也,故曰妙高山。」
【佛学常见辞汇】
须弥山的译名,此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而且是诸山中之最高者,故名妙高山。
妙高山王
【佛学大辞典】
(杂语)妙高山为山中最高者故曰王。药师经曰:「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俱舍论十一曰:「妙高山王四宝为体。」
宋高僧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十卷,宋释赞宁撰。唐释道宣作高僧传,所载至贞观而止。宋太平兴国七年敕赞宁续之。故所载自唐高宗时为始,凡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分为十类,仍道宣之例。传后附以论断。于传授源流,最为赅备。见四库提要。
明高僧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高僧传之一。(参见:高僧传)
高山顿说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华严经乃世尊成道最初集高位菩萨最上之说法,犹如日出东天时,先照高山,是谓之高山顿说。高山譬菩萨之机,顿说谓不历次第阶级顿说大乘之法也。玄义一上曰:「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化鹿苑。」八十华严经五十如来出现品曰:「譬如日光出现时,先照山王次馀山,后照高原及大地,而日未始有分别。善逝光明亦如是,先照菩萨次缘觉,后照声闻及众生,而佛本来无动念。」四教仪曰:「第一顿教者,即华严经也。(中略)此经中云: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高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之旧译。三教指归二曰:「菩萨,古维摩经翻高士。」
高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高王观世音经之略。
高王观音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高王观世音经之略。
高王观世音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东魏天平年中,高王时人所感得之观音经也。续高僧传二十九,法苑珠林二十五谓之观世音救生经,又云高王观世音经。佛祖统纪五十四谓之十句观音经,稽古略二谓之救苦观音经。续高僧传二十九曰:「昔元魏天平,定洲募士孙敬德,于防所造观音像。及年满还,常加礼事。后为劫贼所引,禁在京狱,不胜拷掠,遂妄承罪,并处极刑。(中略)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经有佛名,令诵千遍,得免死厄。德既觉已,缘梦中经,了无谬误。比至平明,已满百遍。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欲加刑,诵满千遍。执刀下斫,折为三段。三换其刀,皮肉不损。怪以奏闻,丞相高欢,表请免刑。仍敕传写,被之于世,今所谓高王观世音经是也。」明莲池以此经为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