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维基
高赉明(?—1650年代),字孟良,号见庵,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高赉明是天启元年(1621年)广东乡试举人,次年(1622年)成进士,获授新喻知县,调任安福。县民解下米包泊在河边等候兑收,苦于损耗,他捐助兴建城外行仓,让县民暂时贮存等待缴纳,人们都认为方便。地方旧俗抓获窃盗,就将贼人掷入蒙潭溺毙,不送到官府审讯。高赉明发现此事后,就定明此例当作擅杀处理,于是盗贼获感化,三年内没有发生盗窃案。魏忠贤摧毁天下书院兴建生祠,安福县内有复礼、复古两间书院需要拆毁,高赉明高声抗论,指出复古书院祭祀王守仁、湛若水、邹守益等明朝大儒,拆毁就会得罪天下士人,要死也不敢做。经过竭力争取,复礼书院得免拆毁的命运。之后他迁任河南道御史,因为提出意见被贬谪归乡,和陈子壮复修南园社。永历帝即位,起用高赉明为刑部郎中。李成栋反正时获李元胤推荐任职太常少卿,之后改官大理少卿。他跟随永历帝到南宁,永历五年(1651年)清朝追兵急迫,皇帝仓猝撤离,百官离散,但他依然跟从。次年(1656年)正月永历帝一行到达安龙,二月就擢任他为工部右侍郎。滇京失陷后归乡,十分贫穷,只能吃用纸包的糠饵,可是他却毫不在意,很快去世。

人物简介

简介
高应飞(1748-1780),字见龙,号南池,江阴人。乾隆乙亥恩科举人。
《國語辭典》:高见(高見)  拼音:gāo jiàn
1.高明远大的见解。《薛仁贵征辽事略》:「帝要平辽论,想足下必有高见。」《文明小史》第三二回:「冯主事听了,欢喜非常,佩服乃兄高见。」
2.尊称别人的意见。如:「有何高见,请大家提出来。」
《國語辭典》:高见远识(高見遠識)  拼音:gāo jiàn yuǎn shì
思虑深远,见识高超。《三国演义》第四八回:「元直如此高见远识,谅此有何难哉!」也作「高明远见」。
分類:见识高远
《漢語大詞典》:别识(别識)
(1).辨别;识别。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亭观、坊巷、表揭,悉可别识。”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帻:“冠服古今异制,而苦无明著。既其制不能明了,则其所施用,或当或否,皆不可别识矣。”
(2).卓识;高见。 宋 梅尧臣 《雷逸老以仿石鼓文见遗因呈祭酒吴公》诗:“书成大轴緑锦装,偏斜曲直筋骨藏。携之謁我巧趋蹌,我无别识心傍徨。” 清 章学诚 校雠通义·宗刘:“ 唐 后史家无专门别识,钞撮前人史籍,不能自擅名家。”
《漢語大詞典》:清识(清識)
高见卓识。后汉书·锺皓传:“ 荀君 清识难尚, 钟君 至德可师。”世说新语·言语“ 裴僕射 善谈名理”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冀州记》:“ 頠 弘济有清识,稽古善言名理。” 裴仆射 ,名 頠 ,字 逸民 。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某观今之县令,循例而授,多非清识之士。”
《漢語大詞典》:潜识(潛識)
见识深刻;深识;高见。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三国志·吴志·顾邵传“ 礼 ( 殷礼 ) 零陵 太守” 裴松之 注引 晋 殷基 《通语》:“ 礼 字 德嗣 ,弱不好弄,潜识过人。”
《漢語大詞典》:伟议(偉議)
高论,高见。 清 陈天华 《警世钟》:“又有甚么民族主义,保皇主义,立宪主义,无不各抒伟议,都有理信可执,但总没有人实行过。”
分類:高论高见
《國語辭典》:引玉之砖(引玉之磚)  拼音:yǐn yù zhī zhuān
自谦之词。比喻为了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而发表的粗陋的诗文或浅薄的见解。
《國語辭典》:抛砖引玉(拋磚引玉)  拼音:pāo zhuān yǐn yù
将砖抛出,引回玉来。后以此为自谦之词,比喻自己先发表的粗陋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东院从谂禅师》:「赵州观院从谂禅师,……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得个墼子。』」《幼学琼林。卷三。珍宝类》:「以小致大,谓之『抛砖引玉』。」
分類:诗名欲得
《漢語大詞典》:升高能赋(升高能賦)
登高见广,能赋诗述其所见。《诗·鄘风·定之方中》“终然允臧” 毛 传:“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可以为大夫。” 孔颖达 疏:“升高能赋者,谓升高有所见,能为诗赋其形状铺陈其事势也。” 晋 左思 《三都赋》:“升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