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朗啸(朗嘯)
高声啸咏。 唐 王绩 《答刺史杜之松书》:“高吟朗啸,挈榼携壶,直与同志者为羣,不知老之将至。”
分類:高声
《漢語大詞典》:扬疾(揚疾)
谓举发丑事,高声谩骂。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一折:“有甚事叫唤声疼,没来由出丑扬疾。”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四折:“老虔婆唱叫扬疾,更狠如剔髓挑觔。”
《漢語大詞典》:啸命(嘯命)
高声命令。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王母言语既毕,啸命灵官使驾龙严车欲去。”
分類:高声命令
《國語辭典》:假声(假聲)  拼音:jiǎ shēng
成人的最高声区之一。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生震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比整个声带都震动的真声更高更弱,且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称为小嗓,也称为细口,如京剧的青衣。
《漢語大詞典》:山喧
高声喧嚷。法苑珠林卷二十:“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入堂礼拜,手擎香鑪,遶 顗 三帀,久之乃灭。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 清 钱谦益 《石镜》诗:“山喧海闹篱门外,燕乳鶯啼环堵中。”
分類:高声喧嚷
《漢語大詞典》:狂噪(狂譟)
亦作“ 狂譟 ”。 形容高声叫嚷。 宋 王令 《答束徽之索诗》诗:“爱之不可入,抵触发狂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梦:“姊妹怖君狂譟,故託之梦,实非梦也。” 茅盾 《子夜》十二:“他立刻想像到交易所里此刻也许正在万声的狂噪中跌停了板。”
分類:高声叫嚷
《漢語大詞典》:高赞(高讚)
见“ 高讚 ”。
高声附和、赞同。宋书·张畅传:“二议未决,更集羣僚议之。 畅 曰:‘若 歷城 、 鬱州 可至,下官敢不高讚。’”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引此文作“高赞”, 胡三省 注曰:“高,抗也;赞,助也;言抗声以助决其议也。”
《漢語大詞典》:噭呼
高声叫呼。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下:“﹝ 范讽 ﹞好朋饮高歌噭呼,或不冠幘。”
分類:高声叫呼
《漢語大詞典》:绕殿雷(繞殿雷)
(1). 宋 代大朝会时,廷下禁卫高声山呼,响声如雷,称为“绕殿雷”。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元旦大朝会:“宰执百僚听召宣,领班蹈舞,皆称寿再拜,声传折槛边。禁卫人高声嵩呼,声甚震,名谓‘绕殿雷’。”
(2).科举时代,进士录取后,皇帝召见,按甲第唱名传呼,称“臚传”,亦称“ 绕殿雷 ”。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登第·卫士传名:“进士在 集英殿 唱第日,皇帝临轩,宰臣进一甲三名卷子,读于御案前。读毕,宰臣拆视姓名,则曰某人,由是阁门承之,以传於阶下,卫士凡六七人,皆齐声传其名而呼之,谓之‘臚传’,亦谓之‘绕殿雷’。”
(3).琵琶的别名。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冯道 之子能弹琵琶,以皮为絃。 世宗 令弹,深善之,因号琵琶为‘绕殿雷’。”
《國語辭典》:唱念  拼音:chàng niàn
如唱歌似的高声复诵。如:「跑堂的唱念我们点的菜色给厨房听。」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六。面食店》:「各桌或三样皆不同名,行菜得之,走迎厨局前,从头唱念,报与当局者。」
《国语辞典》:么喝  拼音:yāo he
高声呼喝。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我则在门首么喝,他里头自有人出来。」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三折:「你也不索硬打挣,去街坊上么喝。」也作「吆喝」、「喓喝」。
《漢語大詞典》:喝骂(喝駡)
高声斥骂。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恫疑虚猲” 唐 张守节 正义:“言 秦 虽至 亢父 ,犹恐惧狼顾,虚作喝駡,骄溢矜夸,不敢进伐 齐 明矣。” 茅盾 《子夜》十四:“在她们前面是 李麻子 和他那二十个人,拿着自来水管的铅棒,在喝骂,在威吓。”
分類:高声斥骂
《漢語大詞典》:朗讽(朗諷)
高声讽诵。 明 宋濂 《王冕传》:“尝倣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人寂,輒挑灯朗讽。” 明 李东阳 《坠马后柬萧文明给事长句并呈同游诸君子》诗:“高吟朗讽犹舌存,欹坐仄书书屡误。”
分類:高声讽诵
《漢語大詞典》:引喤
古代贵官出行时,其侍从在前高声喝道。隋书·百官志上:“其( 南朝 梁 )尚书令、僕、御史中丞,各给威仪十人。其八人武冠絳韝……一人緗衣,执鞭杖,依列行,七人唱呼入殿,引喤至阶。”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驺唱不入宫
《漢語大詞典》:报路(報路)
抬轿时,前边的人随时将路途情形高声唱出,后边的人以韵语应和,以示知晓,谓之“报路”。 蹇先艾 《在贵州道上》:“ 老赵 急急回答,又忙着报路:‘泥塘不知深浅!’‘踩边边还要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