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骈体(駢體)
即骈文。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为诸生时,好以駢体为经义。”亦作“ 駢体文 ”。 清 方履篯 《书刘芙初编修骈体文集序》:“兹駢体文一卷,抒华千载,启韵百家。” 清 梅曾亮 《〈管异之文集〉书后》:“ 曾亮 少好为駢体文。 异之 曰:‘人有哀乐者,面也。今以玉冠之,虽美,失其面矣。此駢体之失也。’”参见“ 駢文 ”。
分類:骈体骈文
《國語辭典》:骈文(駢文)  拼音:pián wén
文体名。对散文而言,字句骈俪,注重声色藻绘,盛行于六朝及初唐,为当时文章正格。参见「骈体文」条。
《國語辭典》:骈体文(駢體文)  拼音:pián tǐ wén
文体名。讲究句式、对偶,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及多用典故。其文体酝酿于东汉,盛行于南北朝。因其字句皆成对偶,故称为「骈体文」。相对于散文而言。简称为「骈文」。
分類:骈体文
《漢語大詞典》:骈体(駢體)
即骈文。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为诸生时,好以駢体为经义。”亦作“ 駢体文 ”。 清 方履篯 《书刘芙初编修骈体文集序》:“兹駢体文一卷,抒华千载,启韵百家。” 清 梅曾亮 《〈管异之文集〉书后》:“ 曾亮 少好为駢体文。 异之 曰:‘人有哀乐者,面也。今以玉冠之,虽美,失其面矣。此駢体之失也。’”参见“ 駢文 ”。
分類:骈体骈文
《漢語大詞典》:偶俪(偶儷)
骈体;对偶。 宋 苏轼 《徐州鹿鸣燕赋诗叙》:“余於 嘉祐 之末,以进士入官,偶儷之文,畴昔所上。” 金 王若虚 《文辨三》:“ 东坡 之文……为四六而无俳谐偶儷之弊,为小词而无脂粉纤艷之失。” 明 宋濂 《〈剡源集〉序》:“辞章至于 宋 季,其敝甚久。公卿大夫视应用为急,俳谐以为体,偶儷以为奇,靦然自负其名高。” 樊增祥 《儿辈初学属对》诗:“自古文章珍偶儷,南 彭 北 纪 勉追从。”
分類:骈体对偶
《漢語大詞典》:俪裁(儷裁)
犹骈体。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读史:“盖自 沈约 宋书以下,竞标藻采,务摭异同,词每涉于儷裁,事或取诸小説。”
分類:骈体
《漢語大詞典》:骊体(驪體)
骈体。骈文。驪,通“ 丽 ”。清史稿·礼志五:“凡太庙册、宝皆用玉,色青白,册文用驪体,宝文如諡号。”
分類:骈体骈文
《國語辭典》:骈文(駢文)  拼音:pián wén
文体名。对散文而言,字句骈俪,注重声色藻绘,盛行于六朝及初唐,为当时文章正格。参见「骈体文」条。
《國語辭典》:俳赋(俳賦)  拼音:pái fù
一种赋体。以字句雕琢、行文骈俪为特色,盛行于六朝。也称为「排赋」、「骈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