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三卷,宋施护译。佛在睹史多天依金刚手菩萨之请而说者。
(经名)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三卷,宋施护译。佛在睹史多天依金刚手菩萨之请而说者。
金刚涂香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Vajragandhi,金刚界外四供养菩萨之一。为女天之菩萨形。以涂香奉中台之尊者。秘藏记末曰:「青色,持涂香器。」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證得金刚涂香云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涂香侍女菩萨形,住东北角金刚宝楼阁。」
(菩萨)Vajragandhi,金刚界外四供养菩萨之一。为女天之菩萨形。以涂香奉中台之尊者。秘藏记末曰:「青色,持涂香器。」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證得金刚涂香云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涂香侍女菩萨形,住东北角金刚宝楼阁。」
金刚香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之略称。
(经名)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之略称。
抹香
【佛学大辞典】
(物名)捣沈檀为粉抹,用以撒布于塔像者。法华经提婆品曰:「悉以杂华抹香,供养七宝妙塔。」智度论曰:「乾香应烧,湿香应涂地,抹香及华应散。」
(物名)捣沈檀为粉抹,用以撒布于塔像者。法华经提婆品曰:「悉以杂华抹香,供养七宝妙塔。」智度论曰:「乾香应烧,湿香应涂地,抹香及华应散。」
拈香
【佛学大辞典】
(仪式)拈香烧之也,开堂之日,拈香祝天子,谓之祝圣拈香。为佛拈者,谓之嗣法拈香。敕修清规开堂祝寿曰:「拈香祝圣,次拈帝师,省院、台宪、郡县、文武官僚香,侍者逐一度香,法嗣香住持怀中拈出自插炉中。」嗣法拈香,住持自以香插于炉,其馀拈香,住持拈香付侍者,侍者以之插入炉中。又为佛祖及檀越等拈香,后陈法语者,是名拈香佛事。备用清规达磨偈曰:「住持举拈香佛事。」
(仪式)拈香烧之也,开堂之日,拈香祝天子,谓之祝圣拈香。为佛拈者,谓之嗣法拈香。敕修清规开堂祝寿曰:「拈香祝圣,次拈帝师,省院、台宪、郡县、文武官僚香,侍者逐一度香,法嗣香住持怀中拈出自插炉中。」嗣法拈香,住持自以香插于炉,其馀拈香,住持拈香付侍者,侍者以之插入炉中。又为佛祖及檀越等拈香,后陈法语者,是名拈香佛事。备用清规达磨偈曰:「住持举拈香佛事。」
阿卢那香
【佛学大辞典】
(物名)又作阿楼那香。慧苑音义上曰:「阿楼那香,红赤色香,其色一如日欲出前之红赤相,即梵语中,呼彼赤相为阿楼那香也。」又曰阿卢那跋香。是阿卢那跋底香之略。同音义下曰:「阿卢那者,此云赤色也。跋底者有也,或云极也。谓此香极有赤色,因名也。」梵Arun!apati。
(物名)又作阿楼那香。慧苑音义上曰:「阿楼那香,红赤色香,其色一如日欲出前之红赤相,即梵语中,呼彼赤相为阿楼那香也。」又曰阿卢那跋香。是阿卢那跋底香之略。同音义下曰:「阿卢那者,此云赤色也。跋底者有也,或云极也。谓此香极有赤色,因名也。」梵Arun!apati。
枝香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三种香之一。
(杂名)三种香之一。
和香丸
【佛学大辞典】
(譬喻)和种种之香末为一丸者,以譬一法之中具无量之佛法也。首楞严三昧经上曰:「譬如有王若诸大臣,百千种香捣以为末。若有人来索中一种,不欲馀香,共相熏杂。坚意!如是百千众香末中可得一种不杂馀不?不也世尊。坚意!是菩萨以一切波罗蜜熏身心故,于念念中常生六波罗蜜。」光明玄义上曰:「华严云:一法门,无量法门而为眷属。首楞严和香丸,大品裹珠,法华一地所生,涅槃大海水浴,皆是其义。」
【佛学常见辞汇】
(喻)和种种之香末为一丸,以喻一法之中具有无量的佛法。
(譬喻)和种种之香末为一丸者,以譬一法之中具无量之佛法也。首楞严三昧经上曰:「譬如有王若诸大臣,百千种香捣以为末。若有人来索中一种,不欲馀香,共相熏杂。坚意!如是百千众香末中可得一种不杂馀不?不也世尊。坚意!是菩萨以一切波罗蜜熏身心故,于念念中常生六波罗蜜。」光明玄义上曰:「华严云:一法门,无量法门而为眷属。首楞严和香丸,大品裹珠,法华一地所生,涅槃大海水浴,皆是其义。」
【佛学常见辞汇】
(喻)和种种之香末为一丸,以喻一法之中具有无量的佛法。
乳香
【佛学大辞典】
(物名)薰陆香也。梦溪笔谈云:「薰陆即乳香也。」梵Kunduruka。
(物名)薰陆香也。梦溪笔谈云:「薰陆即乳香也。」梵Kunduruka。
香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语健达Gandha,译曰香。玄应音义三曰:「健达,此译云香也。」有情非情之气分一切鼻可嗅者。大乘义章八末曰:「芬馥名香,此名不足,于中亦有腥臊臭,不可备举,且存香称。」俱舍论一曰:「香有四种:好香恶香,等不等香,有差别故。」此中以沈水等薰物为六种供养之一。大日经疏十一曰:「随取华等,以心念加之。如华即以华真言,香以香真言加之。(中略)以如来加持力故,能成不思议业。」此香有涂香末香丸香等之别。
【三藏法数】
谓栴檀沉水及饮食等香,以其实可嗅闻,故名色也。
(杂语)梵语健达Gandha,译曰香。玄应音义三曰:「健达,此译云香也。」有情非情之气分一切鼻可嗅者。大乘义章八末曰:「芬馥名香,此名不足,于中亦有腥臊臭,不可备举,且存香称。」俱舍论一曰:「香有四种:好香恶香,等不等香,有差别故。」此中以沈水等薰物为六种供养之一。大日经疏十一曰:「随取华等,以心念加之。如华即以华真言,香以香真言加之。(中略)以如来加持力故,能成不思议业。」此香有涂香末香丸香等之别。
【三藏法数】
谓栴檀沉水及饮食等香,以其实可嗅闻,故名色也。
香为佛使
【佛学大辞典】
(杂语)香者为能通人之信心于佛之使,故云佛使。行事钞讣请篇曰:「增一云:有设供者,手执香炉,而白时至。佛言:香为佛使,故须之也。」资持记下三之三曰:「以能通信,故云佛使。」
(杂语)香者为能通人之信心于佛之使,故云佛使。行事钞讣请篇曰:「增一云:有设供者,手执香炉,而白时至。佛言:香为佛使,故须之也。」资持记下三之三曰:「以能通信,故云佛使。」
香为信心之使
【佛学大辞典】
(杂语)资持记下三之三曰:「贤愚经六云:佛在舍卫,放钵国长者,有子名富奇那,后出家證阿罗汉。化兄羡那,造旃檀堂请佛。各持香炉,共登高楼。遥望祇桓,烧香归命。会佛及圣僧,香烟乘空在佛顶上,作一烟盖。佛知即语神足比丘同往。」僧史略中曰:「经中长者请佛,宿夜登楼,手秉香炉,以达信心。明日食时,佛即来至。故知香为信心之使也。」
(杂语)资持记下三之三曰:「贤愚经六云:佛在舍卫,放钵国长者,有子名富奇那,后出家證阿罗汉。化兄羡那,造旃檀堂请佛。各持香炉,共登高楼。遥望祇桓,烧香归命。会佛及圣僧,香烟乘空在佛顶上,作一烟盖。佛知即语神足比丘同往。」僧史略中曰:「经中长者请佛,宿夜登楼,手秉香炉,以达信心。明日食时,佛即来至。故知香为信心之使也。」
香如须弥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香譬须弥山也。新译仁王经上曰:「无色界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
(譬喻)以香譬须弥山也。新译仁王经上曰:「无色界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
香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香,总嗅于鼻者。为十二入之一,故云香入。(参见:十二入)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入之一。(参见:十二入)
【三藏法数】
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术语)香,总嗅于鼻者。为十二入之一,故云香入。(参见:十二入)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入之一。(参见:十二入)
【三藏法数】
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十二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二处同。(参见:三科)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根与六尘。与十二处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次五阴而办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名入。但此十二入有内六入外六入之分。
┌一、眼┐
│二、耳│
┌内六入┤三、鼻├如五蕴所释
│ │四、舌│
│ │五、身┘
十二入┤ └六、意……即是识蕴
│ ┌七、色┐
│ │八、声│
└外六入┤ ├如五蕴所释
│九、香│
│十、味┘
│十一、触……诸大种及一分触
└十二、法……即受想行蕴无表色并无为
(虚空非择灭择灭真如)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眼入〕,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对味,即能尝味,是名舌入。
〔五、身入〕,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对法,即能分别于法,是名意入。
〔七、色入〕,谓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
〔八、声入〕,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于耳,是名声入。
〔九、香入〕,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十、味入〕,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
〔十一、触入〕,谓一切可觉之触,而对于身,是名触入。
〔十二、法入〕,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
【三藏法数】
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名数)与十二处同。(参见:三科)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根与六尘。与十二处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次五阴而办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名入。但此十二入有内六入外六入之分。
┌一、眼┐
│二、耳│
┌内六入┤三、鼻├如五蕴所释
│ │四、舌│
│ │五、身┘
十二入┤ └六、意……即是识蕴
│ ┌七、色┐
│ │八、声│
└外六入┤ ├如五蕴所释
│九、香│
│十、味┘
│十一、触……诸大种及一分触
└十二、法……即受想行蕴无表色并无为
(虚空非择灭择灭真如)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眼入〕,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对味,即能尝味,是名舌入。
〔五、身入〕,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对法,即能分别于法,是名意入。
〔七、色入〕,谓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
〔八、声入〕,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于耳,是名声入。
〔九、香入〕,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十、味入〕,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
〔十一、触入〕,谓一切可觉之触,而对于身,是名触入。
〔十二、法入〕,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
【三藏法数】
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香几
【佛学大辞典】
(物名)同于香案。香炉之台。见象器笺十九。
(物名)同于香案。香炉之台。见象器笺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