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煮盐(煮鹽)
熬干含盐分的水,提取食盐。管子·轻重甲:“北海之众,无得聚庸而煮盐。”史记·平準书:“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三国志·魏志·邓艾传:“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
《漢語大詞典》:蚕盐(蠶鹽)
五代 至 南宋 政府在农村按户配售食盐的制度。二月育蚕时按户配盐,六月新丝上市,缴纳夏税时收钱,故称。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先是 河 南、北诸州官自卖海盐,岁收緡钱十七万;又散蚕盐敛民钱。” 胡三省 注:“蚕盐所以裛茧。 唐 天成 二年,敕:每年二月内一度俵散蚕盐,依夏税限纳钱。” 宋 陆游 《村兴》诗:“园丁上牛米,村婢博蚕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官盐阑入禁地贸易至十斤,煮鹻至三斤者,乃坐死。民所受蚕盐入城市,三十斤以上者,奏裁。”
《漢語大詞典》:纲法(綱法)
明 万历 以后所实行的商人垄断食盐运销制。 明神宗 时,因官收场盐不够,商人久候领不到盐,以致积引甚多。为疏销积引, 万历 四十五年(1617年)实行纲法。将商人所领盐引编成纲册,分为十纲,每年以一纲行积引,九纲行新引。纲册许各商永远据为“窝本”,每年按照册上旧数派行新引,无名的不得加入。自此以后,食盐收买运销之权均归商人,并得世袭。 清 道光 十一年(公元1831年)后一度为票法所取代,但不久又变相恢复。
《國語辭典》:盐纲(鹽綱)  拼音:yán gāng
旧时成批运送食盐的组织。明万历中,立盐政纲法,分纲行销,淮南编为十纲,淮北编为十纲,清因袭其制行盐,遂成世业,道光后始废。
《漢語大詞典》:行盐(行鹽)
运销食盐。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行盐:“余少居 崑山 、 常熟 之间,为两 浙 行盐地,而民间多贩 淮 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杂课·盐课》:“州县之有盐课者,乃商人认地行盐。”
分類:运销食盐
《國語辭典》:井盐(井鹽)  拼音:jǐng yán
岩层中的盐质溶解于地下水中,掘井汲取地下水卤煎煮而成的盐。四川、云南等省均有出产。
《國語辭典》:盐务(鹽務)  拼音:yán wù
有关盐业上的事务。《儒林外史》第四四回:「今年在一个盐务人家做馆,他不甚得意。」
《國語辭典》:盐卤(鹽滷)  拼音:yán lǔ
制盐工业的废液。含有硫酸钙及硫酸镁,味苦有毒,然可用以凝结豆腐。也称为「盐胆水」。
《漢語大詞典》:盐运(鹽運)
食盐的运输。晋书·杜预传:“ 预 乃奏立藉田……兴常平仓,定穀价,较盐运,制课调,内以利国,外以救边者五十餘条,皆纳焉。”宋史·河渠志七:“其 运港 止可捺堰,不可置牐。不惟濒海土性虚燥,难以建置;兼一日两潮,通放盐运,不减数十百艘,先后不齐,比至通放尽絶,势必昼夜启而不闭,则咸潮无缘断絶。”
《漢語大詞典》:咸鹾(鹹鹺)
(1).古代特指祭祀所用的盐。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韭曰丰本,盐曰咸鹺。”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凡祭号牲物异於人者,所以尊鬼神也……稻曰嘉疏,盐曰咸醝。”
(2).泛指一般食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涑水:“土人乡俗引水裂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鹺也。”旧五代史·食货志:“会计之重,咸鹺居先,矧彼两池,实有丰利。”
分類:祭祀食盐
《漢語大詞典》:盐榷(鹽榷)
政府对食盐产销的垄断专卖。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景定彗星:“盐榷太密而商旅怨。”
《漢語大詞典》:涂白(塗白)
在树干上涂抹白涂剂。白涂剂用石灰、食盐、动植物油、杀菌杀虫药剂和水等配成。可防止树干被日灼、寒冻以及保护其伤口,防止病虫害。
《漢語大詞典》:盐钞法(鹽鈔法)
宋 代政府规定盐商凭钞运销食盐的制度。由政府发行盐钞,令商人付现,按钱领券。发券多少,视盐场产量而定。券中载明盐量及价格,商人持券至产地交验,领盐运销。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 张商英 ﹞於是大革弊事,改 京 ( 蔡京 )所铸当十大钱为当三以平泉货,復转般仓以罢直达,行盐钞法以通商旅。”
《國語辭典》:盐铁使(鹽鐵使)  拼音:yán tiě shǐ
职官名。掌盐铁税收的事,唐肃宗开始设置,历代因袭,至元代乃废。
《國語辭典》:盐水(鹽水)  拼音:yán shuǐ
1.河川名。旧名永丰渠,北魏时凿成。源出山西省夏邑县北,西南流,经夏、安邑、解诸县,至虞乡入五姓湖。也称为「白沙河」。
2.含盐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