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阿颠底迦
【佛学大辞典】
(术语)A^tyantika,译曰毕竟。毕竟无成佛之性之义。毕竟无善心之义。唯识论枢要上本曰:「第五性有三种:一名一阐底迦,二名阿阐底迦,三名阿颠底迦。一阐底迦,是乐欲义,乐生死故。阿阐底迦,是不乐欲义,不乐涅槃故。阿颠底迦,名为毕竟,毕竟无涅槃性故。」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阿颠底迦,此云毕竟,毕竟无有善心也。」
舍利弗度二弟子说法颠倒
【佛学大辞典】
(传说)涅盘经二十六说佛言我昔住波罗捺国,舍利弗教二弟子,一令观白骨,一令数息。经历多年各不得定。以是因缘即生邪见。言无涅槃无漏之法,设其有者,我应得之。何以故?我能持所受戒故。我尔时唤舍利弗呵责之:汝不善教,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性各异,一主浣衣,一金师。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以汝错教,令是二人生恶邪。我于尔时为是二人说法,二人闻已,得阿罗汉果。
风颠
【佛学大辞典】
(人名)清康熙间陕西人,名超常,号风颠。俗姓李,名福。十四岁娶妻。十八岁,忽一夜猛然触醒万物无常,方才日落,又是五更。与妻同眠,明是活鬼相守。乃信口道,一十四岁配姻缘。可笑夜夜伴鬼眠。四恩无义今宵悟。再不落他火坑间。即起往西山寺出家。苦参六载,夜闻谷风大悟。著有语录六万馀言。西安城西南隅风颠洞内,有师坐化真身。头面身衣,皆用泥金贴糊,惟两手指爪宛然如生。
想颠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颠倒之一。凡夫对六麈之境,而思想颠倒,生种种烦恼也。宗镜录四十二。
乐颠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颠倒之一。(参见:颠倒)附录。
济颠僧
【佛学大辞典】
(人名)宋天台人,名道济,李氏子。就灵隐剃度,狂嗜酒肉,人称济颠。居净慈寺,火发寺燬。济行化严陵,以袈裟笼罩诸山,山木尽拔,浮江而出。报寺众曰:木在香积井中,六丈夫勾之而出,盖六甲神也。见清一统志。师临终,作偈曰: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入灭后,有僧遇于六和塔下,复附书归。有忆昔面前当一箭,至今犹觉骨毛寒,祇因面目无人识,又往天台走一番之句,盖天台五百应真之一也。
颠迦
【佛学大辞典】
(杂语)此翻极恶,又名毕竟。以毕竟无涅槃性,即无性阐提。
颠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注曰:「什曰:有无见反于法相,名为颠倒。」宗镜录七十八曰:「颠倒是烦恼根本。」
【佛学常见辞汇】
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
七颠倒
【佛学大辞典】
(名数)瑜伽论八谓: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常倒。五,于苦乐倒。六,于不净净倒。七,于无我我倒。是合前之三颠倒与四颠倒者。
八颠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凡夫二乘各有四倒,合为八倒。大疏钞一曰:「倒有八种:外道谓世间为常乐我净为四颠倒。二乘计永寂为涅槃,即无常乐我净为四颠倒。若谓世间无常乐我净,涅槃乃有常乐我净,则名八行,皆非颠倒。」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的四倒与二乘的四倒,合称为八颠倒。凡夫的四倒是误认世间为常乐我净;二乘的四倒是误认永寂为涅槃,即无常乐我净。
颠倒善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人间天上果报也。虽为依五戒十善之因所得之善果,而为报著于其果报之凡夫迷倒境界,故曰颠倒之善果。
颠倒妄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妄想)
【三藏法数】
(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五妄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五蕴也。一、坚固妄想,即色阴也。众生之体,因想而生,心因想而起,命因想而传,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名现色身曰坚固妄想。二、虚明妄想,即受阴也。众生欲想而登高,则足先酸涩,好恶之二相,损益现驰。是即无受阴体。故曰虚明。三、融通妄想,即想阴也。众生之念虑为虚情,色身为实,虚实虽不纶。然能相使者,由想而融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心形虽异。然用能相应者,由想而通之也。故名融通。四、幽隐妄想即行阴也。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密移于运,体虽迁,然无觉者,故名幽隐。五、颠倒妄想(又曰微细精想),即识阴也。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急流之水,望似恬静,其实急流细不可见。湛了内之罔象虚无,故云颠倒。见楞严经。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三、融通妄想〕,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心境相随,而无间断者,皆妄想也。经云: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四、幽隐妄想〕,幽隐妄想者,即行阴也。谓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运密移,体迁无觉。经云: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五、颠倒妄想〕(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想颠倒
【佛学常见辞汇】
三颠倒之一。(参见:三颠倒)
【三藏法数】
谓想取六尘之想也。由不了六尘过患,伤失善根,以妄生缘想,起诸颠倒,是名想颠倒。(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颠倒心
【佛学常见辞汇】
心思不定,颠颠倒倒,乱转念头。
七颠八倒
【俗语佛源】
原为禅语。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六:「问:如何是正直一路?师曰:七颠八倒。」又如《五灯会元》卷八「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七颠八倒。」后俗语中多运用。或谓混乱不堪。如《水浒传》第二四回:「如今不幸他殁了,已得三年,家里的事都七颠八倒。」或指晕头转向。如明·高明《琵琶记·再报佳期》:「叵耐一个秀才,老婆与他不要,别人见了媒婆,欢欢喜喜,他反和我寻争寻闹,老相公又不肯干休,只管在家,把媒婆放在中间,旋得七颠八倒。」 (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