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八颠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凡夫二乘各有四倒,合为八倒。大疏钞一曰:「倒有八种:外道谓世间为常乐我净为四颠倒。二乘计永寂为涅槃,即无常乐我净为四颠倒。若谓世间无常乐我净,涅槃乃有常乐我净,则名八行,皆非颠倒。」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的四倒与二乘的四倒,合称为八颠倒。凡夫的四倒是误认世间为常乐我净;二乘的四倒是误认永寂为涅槃,即无常乐我净。
颠倒善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人间天上果报也。虽为依五戒十善之因所得之善果,而为报著于其果报之凡夫迷倒境界,故曰颠倒之善果。
颠倒妄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妄想)
【三藏法数】
(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五妄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五蕴也。一、坚固妄想,即色阴也。众生之体,因想而生,心因想而起,命因想而传,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名现色身曰坚固妄想。二、虚明妄想,即受阴也。众生欲想而登高,则足先酸涩,好恶之二相,损益现驰。是即无受阴体。故曰虚明。三、融通妄想,即想阴也。众生之念虑为虚情,色身为实,虚实虽不纶。然能相使者,由想而融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心形虽异。然用能相应者,由想而通之也。故名融通。四、幽隐妄想即行阴也。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密移于运,体虽迁,然无觉者,故名幽隐。五、颠倒妄想(又曰微细精想),即识阴也。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急流之水,望似恬静,其实急流细不可见。湛了内之罔象虚无,故云颠倒。见楞严经。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三、融通妄想〕,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心境相随,而无间断者,皆妄想也。经云: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四、幽隐妄想〕,幽隐妄想者,即行阴也。谓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运密移,体迁无觉。经云: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五、颠倒妄想〕(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想颠倒
【佛学常见辞汇】
三颠倒之一。(参见:三颠倒)
【三藏法数】
谓想取六尘之想也。由不了六尘过患,伤失善根,以妄生缘想,起诸颠倒,是名想颠倒。(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颠倒心
【佛学常见辞汇】
心思不定,颠颠倒倒,乱转念头。
七颠八倒
【俗语佛源】
原为禅语。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六:「问:如何是正直一路?师曰:七颠八倒。」又如《五灯会元》卷八「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七颠八倒。」后俗语中多运用。或谓混乱不堪。如《水浒传》第二四回:「如今不幸他殁了,已得三年,家里的事都七颠八倒。」或指晕头转向。如明·高明《琵琶记·再报佳期》:「叵耐一个秀才,老婆与他不要,别人见了媒婆,欢欢喜喜,他反和我寻争寻闹,老相公又不肯干休,只管在家,把媒婆放在中间,旋得七颠八倒。」 (李明权)
二种颠倒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众生颠倒〕,谓众生不明自性,逐妄迷真,随顺妄惑,而造妄业;由此妄业,展转相生,轮转三界,不能返妄归真,故名众生颠倒。
〔二、世界颠倒〕,世谓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为世,界谓东西南北四方分位为界,以世涉方,故名世界。颠倒者,众生迷失真性,念念迁流,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故名世界颠倒。
众生颠倒
【三藏法数】
谓众生不明自性,逐妄迷真,随顺妄惑,而造妄业;由此妄业,展转相生,轮转三界,不能返妄归真,故名众生颠倒。
世界颠倒
【三藏法数】
世谓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为世,界谓东西南北四方分位为界,以世涉方,故名世界。颠倒者,众生迷失真性,念念迁流,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故名世界颠倒。
颠无明
【三藏法数】
谓人无所明了,而于正法起邪倒见,如常计无常,乐计非乐等,是名颠无明。
不颠倒心
【三藏法数】
谓菩萨度生,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菩萨了知我、人等相本来皆空,无能度者,是名不颠倒心。(我、人者,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上强立主宰,名我;复计为人,名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