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细乐(細樂)  拼音:xì yuè
不用锣鼓等音响大的乐器,而使用管弦之类的乐器演奏,所产生的乐音。元。王实甫《丽春堂》第四折:「夫人,你执壶,我与众官每把一杯酒。左右,动起细乐。」《西游记》第三九回:「只见那本寺五百僧人,齐齐整整,吹打著细乐,都送出山门之外。」
《国语辞典》:奋逸响(奋逸响)  拼音:fèn yì xiǎng
发出不平凡的音响。《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漢語大詞典》:飞音(飛音)
荡漾的音响。文选·左思〈吴都赋〉:“鸣条律畅,飞音响亮。” 张铣 注:“言风之鸣木条,声通音律,音响高远也。”
分類:荡漾音响
《國語辭典》:耳塞  拼音:ěr sāi
1.用软橡胶制成的塞子。可塞在耳内,防止进水或噪音。
2.可塞在耳中的小型受话器。多用在收音机与助听器上。
《國語辭典》:耳垢  拼音:ěr gòu
为外耳道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或蜡状物质,和外耳道皮肤剥落上皮混合后的产物。也称为「耳垢」,俗称为「耳屎」。
《漢語大詞典》:鼓点(鼓點)
(1).旧时夜间击鼓计时所敲击的点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发各告示》:“每更鼓点,俱要按定,时刻分明,直至黎明攒点。”
(2).打鼓时的音响节奏。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 赵树理 《三里湾·变胡涂为光荣》:“他正评论着 接喜 的手法,忽然听得鼓点儿变了样。”
(3).戏曲中鼓板的节奏,用来指挥其他乐器。
《漢語大詞典》:响逸(響逸)
(1).音响悠扬。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
(2).比喻文气奔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 嗣宗 俶儻,故响逸而调远。” 金 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采壮者抑其侈,响逸者止其流。”
《漢語大詞典》:多音
音响的复合(如回声的回荡)
《國語辭典》:翕响(翕響)  拼音:xì xiǎng
1.时间极短的样子。《文选。左思。蜀都赋》:「毛群陆离,羽族纷泊,翕响挥霍,中网林薄。」
2.声音和谐的样子。《文选。嵇康。琴赋》:「纷纶翕响,冠众艺兮。」
《漢語大詞典》:唳嘹
嘹唳。形容声音响亮而凄清。《天雨花》第十六回:“只见天边一羣鸿雁,自南而北,唳嘹高飞。”
《漢語大詞典》:嘹乱(嘹亂)
形容声音响亮而又嘈杂。 明孙仁孺《东郭记·妻妾之奉》:“把道路经过,错杂繁花,嘹乱鶯歌,几叠高峦,一派流波。”
《國語辭典》:电铃(電鈴)  拼音:diàn líng
1.早期利用手按使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來磁化铁心,吸收软铁带动锤敲击鈴,而发出振动声音的装置。
2.现在电子式的电鈴,经由手按产生讯号使远端扬声器产生鈴声。
《漢語大詞典》:嘹嘈
声音响亮而喧闹。 南朝 梁 江淹 《横吹赋》:“视眄眩而或近,听嘹嘈而远震。” 清 袁枚 新齐谐·仙鹤扛车:“俄而仙乐嘹嘈,异香触鼻。”
《漢語大詞典》:瓮听(甕聽)
穿井用薄皮蒙瓮口置于井中,可听地下远处音响,以防敌人挖掘地道,谓之“瓮听”。 明 茅元仪 武备志·器式·瓮听图说:“瓮听,用七石瓮覆於地道内,择耳聪人坐听於瓮下,以防城中凿地道近我。”参见“ 地听 ”。
《漢語大詞典》:地听(地聽)
古代军事上侦察敌方动态的一种方法。多用于守城,以防突然袭击。 唐 李靖 《卫公兵法·部伍营阵》:“兼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於胡禄中,名曰地听。”通典·守拒法:“地听,於城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以新甖用薄皮裹口如鼓,使聪耳者於井中托甖而听,则去城五百步内悉知之。”
《國語辭典》:试音(試音)  拼音:shì yīn
表演者通常于正式演出前,针对音响或乐器所作的发声准备。
《漢語大詞典》:天簧
比喻在静境中感受到的自然音响。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法藏碎金》云:‘予因思静胜境中,当有自然清气,名曰天香;自然清音,名曰天乐;予故以所闻灵响,目为天簧,亦取天籟之义。’”参见“ 天籟 ”。
《國語辭典》:天籁(天籟)  拼音:tiān lài
1.自然界的声响,如风、雨、禽、兽声等。《庄子。齐物论》:「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唐。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诗:「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2.比喻诗文浑然天成、不经雕饰,而得自然之趣。唐。陆龟蒙 奉和袭美酬前进士崔潞盛制见寄因赠至一百四十言诗:「清词忽窈窕,雅韵何虚徐。唱既野芳坼,酬还天籁疏。」《品花宝鉴》第五四回:「这纯是血性语,几于天籁。香山诗当以此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