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87,分120页显示 上一页 112 113 114 115 116 118 119 120 下一页
四面毗卢遮那
本来面目
灰头土面
佛顶面
青面金刚
金刚面天
面王比丘
面目
面门
面前一糸
面授
面授口诀
面善圆净如满月
面轮
佛类词典(续上)
月面佛四面毗卢遮那
本来面目
灰头土面
佛顶面
青面金刚
金刚面天
面王比丘
面目
面门
面前一糸
面授
面授口诀
面善圆净如满月
面轮
月面佛
【佛学大辞典】
(佛名)此佛之寿命,仅一日一夜。华严疏钞十二曰:「如月面佛寿,一日夜故。佛名经第六云:(中略)月面佛寿一日夜,日面佛寿一千八百岁,梵面佛寿二十三千岁。」弥陀经略记曰:「或有佛短众生长,如东方月面如来,彼佛寿命,一日一夜。」碧严第三则曰:「马大师不安,院主问近日尊候如何?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
(佛名)此佛之寿命,仅一日一夜。华严疏钞十二曰:「如月面佛寿,一日夜故。佛名经第六云:(中略)月面佛寿一日夜,日面佛寿一千八百岁,梵面佛寿二十三千岁。」弥陀经略记曰:「或有佛短众生长,如东方月面如来,彼佛寿命,一日一夜。」碧严第三则曰:「马大师不安,院主问近日尊候如何?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
四面毗卢遮那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刚界之智法身也。金刚顶义诀曰:「四面毗卢遮那者,(鍐)字轮中法身如来,四面圆满向四方作三昧相也。」
(术语)金刚界之智法身也。金刚顶义诀曰:「四面毗卢遮那者,(鍐)字轮中法身如来,四面圆满向四方作三昧相也。」
本来面目
【佛学大辞典】
(公案)又曰本地风光,自己本分等。示禅门法道极度之语也。显教之本觉,密教之本初,亦不外乎是。然则何物为本来之面目,请参之。六祖坛经曰:「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佛学常见辞汇】
即自己的自性,离开了一切的烦恼和染污,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俗语佛源】
指不加饰伪的真相。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显示出诗人旷达而真率的性格。「本来面目」原是禅家语,源于《坛经·行由品》,谓六祖惠能接受衣钵后,南行到大庾岭,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声明「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先让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然后,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大悟。「本来面目」在禅门中指真心、本性;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明心见性」。从《坛经》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恶,一念不生,即所谓「本来面目」。(李明权)
(公案)又曰本地风光,自己本分等。示禅门法道极度之语也。显教之本觉,密教之本初,亦不外乎是。然则何物为本来之面目,请参之。六祖坛经曰:「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佛学常见辞汇】
即自己的自性,离开了一切的烦恼和染污,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俗语佛源】
指不加饰伪的真相。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显示出诗人旷达而真率的性格。「本来面目」原是禅家语,源于《坛经·行由品》,谓六祖惠能接受衣钵后,南行到大庾岭,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声明「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先让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然后,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大悟。「本来面目」在禅门中指真心、本性;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明心见性」。从《坛经》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恶,一念不生,即所谓「本来面目」。(李明权)
灰头土面
【佛学大辞典】
(杂语)修行悟道之后,为济度众生能投尘中,不顾自己之污秽也。如言和光同尘,拖泥带水。碧岩录四十三则之颂评曰:「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有时万仞峰头即是灰头土面。」
【俗语佛源】
犹言蓬头垢面,形容肮脏相。如宋·葛长庚《菊花新》词云:「灰头土面,千河水,把我如何洗。」也写作「灰头土脸」。或引申为晦气相。如《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晁大舍送了珍哥到监,自己讨了保,灰头土脸,瘸狼渴疾,走到家中。」此语出于禅宗。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后,还要发大悲心,返回尘世中去救度众生。灰头土面即指应众生缘而化现的凡夫形象。如宋·圆悟《碧岩录》第四三则:「若不出世,则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禅宗又提倡「随缘任运」、「无修为修」的方式,把吃饭穿衣、斫柴兆水都视为佛法,内外打成一片。灰头土面在禅宗那里有时也含有真人不露相的意思。如《五灯会元》十八:「个汉灰头土面,寻常不欲露现。」(李明权)
(杂语)修行悟道之后,为济度众生能投尘中,不顾自己之污秽也。如言和光同尘,拖泥带水。碧岩录四十三则之颂评曰:「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有时万仞峰头即是灰头土面。」
【俗语佛源】
犹言蓬头垢面,形容肮脏相。如宋·葛长庚《菊花新》词云:「灰头土面,千河水,把我如何洗。」也写作「灰头土脸」。或引申为晦气相。如《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晁大舍送了珍哥到监,自己讨了保,灰头土脸,瘸狼渴疾,走到家中。」此语出于禅宗。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后,还要发大悲心,返回尘世中去救度众生。灰头土面即指应众生缘而化现的凡夫形象。如宋·圆悟《碧岩录》第四三则:「若不出世,则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禅宗又提倡「随缘任运」、「无修为修」的方式,把吃饭穿衣、斫柴兆水都视为佛法,内外打成一片。灰头土面在禅宗那里有时也含有真人不露相的意思。如《五灯会元》十八:「个汉灰头土面,寻常不欲露现。」(李明权)
佛顶面
【佛学大辞典】
(杂语)俗所谓无爱娇之颜貌也。盖以喻佛顶尊之面相,威严可畏也。
(杂语)俗所谓无爱娇之颜貌也。盖以喻佛顶尊之面相,威严可畏也。
青面金刚
【佛学大辞典】
(天名)药叉神也。大青面金刚咒法说其坛法及画法,陀罗尼,画像之法,画五药叉。中央者,身色青,一身四手,此即青面金刚药叉也,右边二药叉,一赤一黄,左边二药叉,一白一黑。像之两脚下,各蹈一鬼。各像左右两边,有青衣童子,发髻两角。手执香炉。有陀罗尼,诵之日别六时,每时各一百二十遍,诵满三七日,则疗病万不失一。见陀罗尼集经九。世俗以为庚申之本地。甚为诬妄。
(天名)药叉神也。大青面金刚咒法说其坛法及画法,陀罗尼,画像之法,画五药叉。中央者,身色青,一身四手,此即青面金刚药叉也,右边二药叉,一赤一黄,左边二药叉,一白一黑。像之两脚下,各蹈一鬼。各像左右两边,有青衣童子,发髻两角。手执香炉。有陀罗尼,诵之日别六时,每时各一百二十遍,诵满三七日,则疗病万不失一。见陀罗尼集经九。世俗以为庚申之本地。甚为诬妄。
金刚面天
【佛学大辞典】
(天名)金刚界,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一。猪头人身,持剑。谓人出胎至盛年生长皆此尊之德。见胎藏曼陀罗钞二。
(天名)金刚界,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一。猪头人身,持剑。谓人出胎至盛年生长皆此尊之德。见胎藏曼陀罗钞二。
面王比丘
【佛学大辞典】
(人名)弊衣第一之比丘。增一阿含经三曰:「著弊恶衣,无所羞耻,所谓面王比丘是。」
(人名)弊衣第一之比丘。增一阿含经三曰:「著弊恶衣,无所羞耻,所谓面王比丘是。」
面目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本来之面目也。
(术语)本来之面目也。
面门
【佛学大辞典】
(杂名)有三释:或云口,或云面颜,或云鼻下与口上之中间。唐华严经一曰:「即于面门众齿之间,放佛刹微尘数光明。」涅槃经一曰:「从其面门放种种光。」临济录曰:「有一无位真人在汝面门出入。」探玄记三曰:「面门者诸德有三释:一云是口,一云是面之正容,非别口也。光统师云:鼻下口上中间是也。(中略)今释,依梵语称面及口并门。悉名目祛(Mukha),是故翻此为面门也,故知此中通举其事。」
(杂名)有三释:或云口,或云面颜,或云鼻下与口上之中间。唐华严经一曰:「即于面门众齿之间,放佛刹微尘数光明。」涅槃经一曰:「从其面门放种种光。」临济录曰:「有一无位真人在汝面门出入。」探玄记三曰:「面门者诸德有三释:一云是口,一云是面之正容,非别口也。光统师云:鼻下口上中间是也。(中略)今释,依梵语称面及口并门。悉名目祛(Mukha),是故翻此为面门也,故知此中通举其事。」
面前一糸
【佛学大辞典】
(譬喻)禅录之著语。譬最初之一念根本无明,昼夜六时操此色身六根之一糸也,最初之一念者,粗念之分别,故谓之一糸。
(譬喻)禅录之著语。譬最初之一念根本无明,昼夜六时操此色身六根之一糸也,最初之一念者,粗念之分别,故谓之一糸。
面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师资当面传授也。辅行一曰:「面授口诀之言。」禅源诸诠下曰:「所修禅行似局一门,所传心宗实贯三学,况覆寻其始,亲禀释迦。代代相承,一一面授。三十七世,至于吾师也。」永平正法眼藏有面授之一章。
(术语)师资当面传授也。辅行一曰:「面授口诀之言。」禅源诸诠下曰:「所修禅行似局一门,所传心宗实贯三学,况覆寻其始,亲禀释迦。代代相承,一一面授。三十七世,至于吾师也。」永平正法眼藏有面授之一章。
面授口诀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面授同。
(术语)与面授同。
面善圆净如满月
【佛学大辞典】
(杂语)龙树十二礼赞曰:「面善圆净如满月,威光犹如千日月,声如天鼓俱尸罗,故我顶礼弥陀尊。」(俱尸罗,译曰好声鸟)。
(杂语)龙树十二礼赞曰:「面善圆净如满月,威光犹如千日月,声如天鼓俱尸罗,故我顶礼弥陀尊。」(俱尸罗,译曰好声鸟)。
面轮
【佛学大辞典】
(杂语)面容圆形,故云轮。大般若经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面轮其犹满月。」
(杂语)面容圆形,故云轮。大般若经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面轮其犹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