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5,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僧善静( 王 净悟禅师 号 照布纳 )
僧休静( 宝智大师、宝智塔号无为 )
僧普静( 茹 )
安审晖(字 明远 鲁国公 静 )
方昊(字 太初 世称 静乐先生 )
僧师静(别称 大静上座 )
僧小静(别称 小静上座 )
张契真( 元静大师 )
普静觉( 李 )
钱俨( 钱信 字 诚允 名 信、弘信 俨 静宣 )
胡淑修(字 文柔 静安县君 )
凌静之
刘阒(字 静叔 )
刘子静
其它辞典(续上)
周元静僧善静( 王 净悟禅师 号 照布纳 )
僧休静( 宝智大师、宝智塔号无为 )
僧普静( 茹 )
安审晖(字 明远 鲁国公 静 )
方昊(字 太初 世称 静乐先生 )
僧师静(别称 大静上座 )
僧小静(别称 小静上座 )
张契真( 元静大师 )
普静觉( 李 )
钱俨( 钱信 字 诚允 名 信、弘信 俨 静宣 )
胡淑修(字 文柔 静安县君 )
凌静之
刘阒(字 静叔 )
刘子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5 【介绍】: 唐人。昭宗乾宁中,官静江军节度使。为安州防御使家晟等袭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8—946 【介绍】: 五代后晋禅僧。长安金城人,俗姓王。初掌书奏于神策军。年二十七,诣终南丰德寺出家。昭宗天复间南游,参乐普元安,得契心要。北还,居终南云居山。复游峨眉,过兴元,连帅王公礼重留之。终归长安,住永安禅院。卒谥净悟禅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长安金城王氏子。父朗唐威州刺史。母李氏梦。佛像金色晃耀。因而有娠。及生岐嶷。稍长读书。能文辞。为神策军掌书奏。中尉器重之。年才二十又七。诣终南山丰德寺。礼广度禅师。去饰受具。而家人莫之知也。天复中。南谒乐普。器之。容入室。仍典园务。有僧辞乐普。普问云。四面是山。阇梨向什么处去。其僧不能答。苦求静代答。静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那碍野云飞。且嘱其僧曰。如和尚问。慎不可道是某甲语也。后僧既以此语答乐普。普诘之曰。此非汝语。果谁语邪。僧具以静对。至晚乐普上堂云。园中有五百人善知识。汝等勿轻视也。 寻辞乐普北还故山。结庐而止。复游峨眉。兴元连师王公礼重。旋归乡里。住永安禅院。僧问云。知有底人。道不得时如何。答知者个什么。云不可无也。答恁么只合道得。云道即不无。争柰语偏。答水冻鱼难跃。山寒花发迟。问云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答异境灵松。睹者皆羡。云见后如何。答叶落已枝摧。风来不得韵。开运丙午。冬鸣虔稚。集僧嘱累。归方丈。东向右胁而化。寿八十九。僧腊六十。明年正月八日。茶毗于城南。得舍利数千粒。汉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塔于长安义阳乡。静平居多异。洗沐往往舍利殒坠。必自收閟。不以示人。且戒弟子。勿外传。尝禅寂。群鹤驯狎庭际。若听法状。静恐有见者。每使人驱去之。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善静。俗姓王氏。长安金城人也。父朗唐威州刺史。母李氏。因梦圣容照烂金色。遂尔娠焉。及生岐嶷殆乎知学博通群言。因掌书奏于神策军。中尉器重之。忽厌浮幻。潜诣终南丰德寺礼广度禅师。时年二十七也。洎乎削染受具。天复中南游乐普。见元安禅裔乃融心要。北还化徒于故里。结庐于终南云居山。道俗归之如市。又起游峨嵋。礼普贤银色世界回兴元。连帅王公礼重留之。后还故乡已黍离矣。留守王公营永安禅院以居之。以开运丙午岁冬。鸣椎集僧嘱累还方丈。东向右胁而化。俗寿八十九。僧腊六十。黑白之众若丧严亲。明年正月八日。茶毗于城南。获舍利数千粒。汉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迁塔于长安义阳乡。石塔岿然。初静率多先觉往游𤏡道。避昭宗之蒙尘。又生平洗沐舍利陨落皆收秘不许弟子示人。又尝禅寂次。窗外无何有白鹤驯狎于庭。若有听法之意。静令人驱斥之。凡此殊徵有而不有。晋昌军府主郭公归信焉。营构禅院命以居之。翰林学士鱼崇谅为塔铭述德焉。次杭州龙华寺释灵照。本高丽国人也。重译而来学其祖法。入乎闽越得心于雪峰。苦志参陪以节俭勤于众务。号照布纳焉。千众畏服。而言语似涉岛夷。性介特以恬淡自持。初住齐云山。次居越州鉴清院。尝秖对副使皮光业。语不相投。被举摈徙龙兴焉。及湖州太守钱公造报慈院请住。禅徒翕然。吴会间僧舍三衣披五纳者不可胜计。忠献王钱氏造龙华寺。迎取金华梁傅翕大士灵骨道具寘于此寺。树塔命照住持焉。终于此寺。迁塔大慈山之峰。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至五代初禅僧。嗣洞山良价。初住福州东山华严寺。后唐庄宗时入洛阳,授徒300余人,庄宗礼敬之。后游河朔,卒于平阳,享年70余岁。谥宝智大师。《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后书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参洞山。得记别静于乐普作维那时。白椎普请云。上间搬柴。下间锄地。于是第一座问云。圣僧聻。静云当堂不正坐。谁赴两头机。 静问洞山云。未见理路者。争免得情识去。洞云。汝还见理路也无。静云见无理路。洞云。什么处得情识来。静云正是学人问处。洞云汝须向万里无寸草处立始得。静云无寸草处。还许立也无。洞云直须恁么去。静后游河朔于平阳示寂。茶毗获舍利。建四塔以葬。一晋州二房州。三终南山逍遥园。四终南山华严寺。谥宝智塔号无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55 【介绍】: 五代时僧。晋州洪洞人,俗姓茹。少于本州出家,暗诵诸经,明持秘咒。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复于睢阳龙兴寺讲训。历游陈蔡间,随缘化导。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归晋州,住慈云寺。后周世宗显德二年,自请于广胜寺焚身供养。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姓茹氏。晋州洪洞人。少从乡里慧澄法师出家。诵经持咒勤至。既薙落受具。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舍利。听采睢阳。赴讲龙兴寺。其禀承传授。皆可尚。随缘奖导于陈蔡曹亳宿泗间。卒行化汴京。复归乡里。住慈云寺。会郡守杨君。迎请凤翔真身塔。为民祈福。于是投牒乞自效。塔时奉安广圣寺。显德二年四月八日。静于塔前。焚身供养。仍发愿曰。当舍千身。期登正觉。今始千身之一也。即坐薪龛。自抛火炬。哀恸之声四合。烟𦦨炽然。云物日色昏浊。春秋六十有九。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普静。姓茹氏。晋州洪洞人也。少出家于本郡惠澄法师。暗诵诸经明持秘咒。思升白品愿剪青螺。既下方坛而循律检。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乃于睢阳听涉。赴龙兴寺讲训徒侣。若鳣鲔之宗蛟龙焉。又允琴台请转梵轮。安而能迁复于陈蔡曹亳宿泗。各随缘奖导。回于今东京扬化。善者从之。晋天福癸卯岁。心之怀土还复故乡。遂断食发愿。愿舍千身速登正觉。至周显德二年。遇请真身入寺。遂陈状于州牧杨君愿焚躯供养。杨君允其意。乃往广胜寺。倾州民人。或献之香果。或引以幡华。或泣泪相随。或呗声前导。至四月八日。真身塔前广发大愿曰。愿焚千身。今千中之一也。徐入柴庵自分火炬。时则烟飞惨色香霭愁云。举众叹嗟群黎悲泣享寿六十有九。弟子等收合馀烬供养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52 【介绍】: 五代时沙陀部人,字明远。安审琦兄。起家自长直军使。从后唐庄宗征讨,以功授汝州防御使。入后晋,官至邢州节度使。后周太祖时,以太子太师致仕,封鲁国公。卒谥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青溪人,字太初。生于唐末,唐亡,耻于入仕,隐岩谷中。钱镠招之,不往。聚徒讲学于上贵精舍,以终其身。乡人称为静乐先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越时禅僧。嗣玄沙师备。后住天台山国清寺,历30余年不下山,博综三学,时谓大静上座。卒于寺。《景德传灯录》卷二一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国清寺师静上座。始遇玄沙和尚。示众云。汝诸人。但能一生如丧考妣。吾保汝。究得彻去。师乃蹑前语问曰。只如教中。不得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知见。又作么生。玄沙曰。汝道究得彻底所知心。还测度得及否。师从此信入。后居天台。三十馀载不下山。博综三学。操行孤立。禅寂之馀。常阅龙藏。遐迩钦重。时谓大静上座。尝有人问曰。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明诲。师答曰。汝将纷飞心。以究纷飞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非寂者。无能寂之人。照非照者。无所照之境。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要道也。师因睹教中幻义。乃述一偈。问诸学流。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云何所作业不忘。而藉佛慈兴接诱。时有小静上座。答曰。幻人兴幻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诸幻苦。觉知如幻幻无为。二静上座。并终本山。今国清寺遗踪在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五代吴越时禅僧。住天台山国清寺,为上座僧。与师静并称二静。后卒于寺。《景德传灯录》卷二一载其事迹,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国清寺师静上座。始遇玄沙和尚。示众云。汝诸人。但能一生如丧考妣。吾保汝。究得彻去。师乃蹑前语问曰。只如教中。不得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知见。又作么生。玄沙曰。汝道究得彻底所知心。还测度得及否。师从此信入。后居天台。三十馀载不下山。博综三学。操行孤立。禅寂之馀。常阅龙藏。遐迩钦重。时谓大静上座。尝有人问曰。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明诲。师答曰。汝将纷飞心。以究纷飞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非寂者。无能寂之人。照非照者。无所照之境。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要道也。师因睹教中幻义。乃述一偈。问诸学流。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云何所作业不忘。而藉佛慈兴接诱。时有小静上座。答曰。幻人兴幻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诸幻苦。觉知如幻幻无为。二静上座。并终本山。今国清寺遗踪在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钱塘人。生有异相,青骨方瞳,形如瘦鹤。曾独处真圣宫数年,翻绎蕊笈琅函之秘,深得微旨。后归宋,选居太乙宫,赐号元静大师。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静院常觉禅师。陈留人也。生李氏。幼习儒。绝无干禄意。志乐山水。颇务游观。至庐山归宗。适弘章禅师开法。乃言下有省。固求出家。未几。章将顺寂。命师前。抚之曰。汝于大法有缘。后济度无量。吾呼吸间人耳。不能遂汝志。即以披剃事。嘱之门人。章乃寂。师至梁乾化二年落发。明年纳戒于东林甘露坛。寻游五台。抵上都。干丽景门外。独居二年。有比邻张生者。清信士也。屈师供养偶榻焉。其家至深夜。与妻窃窥之。见师体遍满榻中。头足俱出榻外。生大惊。及令奴婢视之如常。生倍加信。敬曰弟子。夫妇偕老。愿割宅前区。以裨丈室可乎。师欣然受之。后唐天成三年。遂成大院。赐额曰普静。师以时机浅昧。难任极旨。苟启之非器。谤讟由生。未若不言之为愈。于是每月三八日。随缘行施。僧俗受惠者。以万计。尝谓诸徒曰。但得慧门无壅。则福何滞哉。一日给事中陶谷。入院见师所为。因问曰。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今目前纷然。如何离得。师曰。给事见个甚么。陶欣然仰重。自是王公大人。屡荐章服师号。皆却不受。以开宝四年冬。右胁而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1003 【介绍】: 宋临安人,字诚允。本名信。五代吴越国君钱俶异母弟。俶袭国封,命为镇东军安抚副使。入宋,历官随、金等州观察使,出判和州。博涉经史,为文敏赡,时吴越国中词翰多出其手。归京师后,与朝廷文士游,唱咏不绝。有《吴越备史》、《备史遗事》等。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7—1003 字诚允,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十四子。本名弘信,后去弘字,宋太宗淳化初改名俨。幼为僧。乾祐间任镇东军安抚副使。显德四年(957)署衢州刺史。建隆初曾使宋。开宝三年(970)知湖州。归宋后为随州观察使,改金州。后出判和州,历17年而不改。卒谥静宣。《宋史》有传。能诗善文,钱俶时吴越国词翰多出其手。晚年颇以整理故国文献为己任。今存《吴越备史》。另有文集74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首。全宋诗
钱俨(九三七~一○○三),本名弘信,后去弘名信,太宗淳化初改今名,字诚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文穆王子。入宋,太祖开宝三年(九七○)知湖州,充宣德军安抚使。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累授新、妫、儒、随、金等州观察使,出判和州。真宗时,加检校太傅。咸平六年卒,年六十七。谥静宣。《宋史》卷四八○、《十国春秋》卷八三有传。全宋文·卷六○
钱俨(九三七——一○○三),原名信,字诚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钱俶异母弟。幼为沙门。钱俶袭国,为镇东军安抚副使。入宋,为随州、金州观察使。出判和州,在职十七年。咸平六年卒。俨谨慎好学,博涉经史,文辞敏赡。著有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吴越备史》十五卷、《忠懿王勋业志》三卷等。今存范坰、林禹《吴越备史》,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俨托名范、林所作,《四库全书总目》谓陈「似得其实」。《宋史》卷四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常州晋陵人,字文柔。胡宿女。嫁芜湖李之仪。读书善为文。封静安县君。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青州北海人,字静叔。以拳力为军校。从文彦博讨贝州,以功擢虎翼指挥使,累迁宣武神卫都指挥使。韩绛宣抚陕西,诏阒自河东为犄角,至铁冶沟,阒自殿后击败夏人。擢冀州驻泊总管,以左金吾大将军致仕。卒年八十五。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