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鲜水(鮮水)
(1). 青海 的古名。汉书·王莽传上:“ 羌 豪 良愿 等种,人口可万二千人,愿为内臣,献 鲜水海 、 允谷 盐池。”
(2).传说中的水名。山海经·北山经:“又北百八十里,曰 北鲜之山 ,是多马, 鲜水 出焉,而西北流注于 涂吾之水 。”
分類:青海水名
《国语辞典》:通天河  拼音:tōng tiān hé
河川名。位于青海省南部,为长江的上源,其源流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河水从丛山中汇合数十条支流而下,汇当曲河后至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境内巴塘河口,称为通天河,长约八百一十三公里。
《漢語大詞典》:树惇(樹惇)
亦作“ 树敦 ”。
(1).谓立性敦厚。国语·周语上:“吾闻夫 犬戎 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韦昭 注:“言 犬戎 立性敦厚也。”按,史记·周本纪引作“树敦”。
(2).地名。 吐谷浑 旧都。在今 青海 共和县 境。旧唐书·外戚传·王子颜:“击 吐蕃 ,收 五桥 ,拔 树敦 城。”按,新唐书·王难得传作“树惇”。
《漢語大詞典》:发羌(發羌)
汉 代 西羌 的一支,分布于今 青海 西部、 西藏 北部地区。后汉书·西羌传·滇良:“自 建武 以来,其犯法者,常从 烧当种 起……亡逃栖窜,远依 发羌 。”新唐书·吐蕃传上:“﹝ 吐蕃 ﹞有 发羌 、 唐旄 等……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 吐蕃 。”
《國語辭典》:大西北  拼音:dà xī běi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如:「伐木、开垦毫无节制,是导致大西北沙漠化日益严重的主因。」
《国语辞典》:澜沧江(澜沧江)  拼音:lán cāng jiāng
河川名。源于青海省唐古喇山,经西藏昌都,南流入云南西部,入寮国后称为「湄公河」。流经柬埔寨、越南后,分数道入南海。全长四千五百公里。古称为「兰仓水」。也称为「鹿沧江」。
《國語辭典》:青海湖  拼音:qīng hǎi hú
湖名。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四周环山。水色青黑,产湟鱼、梭子鱼及盐。面积约四千五百平方公里,为中国大陆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亦为全国最大的天然鱼库,湖岸大片草原为为良好的天然牧场。也称为「仙海」。
《国语辞典》:大通河  拼音:dà tōng hé
河川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发源于祁连山及大通山间的山谷。东南流经亹源,称为「浩亹河」,至青甘两省交界处,则称为「大通河」。为湟水支流,长达五百零八公里,水流湍急。
《漢語大詞典》:逢留
青海省 贵德县 境内 黄河 的别名。后汉书·西羌传·滇良:“﹝ 居延 都尉 贯友 ﹞遂夹 逢留大河 筑城坞,作大航,造 河 桥,欲度兵击 迷唐 。”资治通鉴·汉和帝永元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此 大河 即 黄河 。 河水 至此有 逢留 之名,在二 榆谷 北。”
《漢語大詞典》:塔尔寺(塔爾寺)
我国著名佛寺之一。藏语“公本”,意为“十万佛像”。在 青海省 湟中县 鲁沙尔 东北。为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始建于 明 嘉靖 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共由 大金瓦寺 、 小金瓦寺 、 小花寺 、 大经堂 等十余个建筑物组成,雄伟壮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语辞典》:哈拉库图(哈拉库图)  拼音:hā lā kù tú
地名。距青海省治一百五十公里,为青海入关第一要隘。
《国语辞典》:巴颜喀喇山(巴颜喀喇山)  拼音:bā yán kā lǎ shān
山脉名。位于青海省,为昆崙山支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北麓平缓,南坡多深切峡谷。海拔约四千五百多公尺,是长江、黄河上源的分水岭。长江上游源于山的西麓,黄河上游源于山的东麓。也称为「巴颜喀拉山」、「打虎山」、「大黑山」。
《国语辞典》:大小金瓦寺  拼音:dà xiǎo jīn wǎ sì
位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境内的喇嘛庙。占地约三百多亩,分为大金瓦寺与小金瓦寺。里有活佛两百多人,喇嘛三千多人。
《国语辞典》:布喀河  拼音:bù kā hé
河川名。青海省最大河川,发源于阿木尼厄枯山,最后注入青海。也称为「大非川」。
《国语辞典》:当曲河(当曲河)  拼音:dāng qǔ hé
河川名。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东段山麓。源流区多为连片的沼泽和泉群,大致向西北流,与沱沱河相会后,以下称通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