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3,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双距
鸡化
五眼鸡
柔冠
雄鸡断尾
鸡鸣狗盗
戴鸡佩豚
九筋黄
《漢語大詞典》:双距(雙距)
雄鸡两脚后突出部分。争斗时用以刺对方。 汉 刘桢 《斗鸡》诗:“丹鷄被华采,双距如锋芒。” 汉 应玚 《斗鸡》诗:“双距解长綵,飞踊超敌伦。”
《漢語大詞典》:鸡化(雞化)
指雌鸡变化为雄鸡。旧时认为是灾难之兆。《三国演义》第一回:“帝下詔问羣臣以灾异之由,议郎 蔡邕 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参阅后汉书·五行志一
《國語辭典》:五眼鸡(五眼雞)  拼音:wǔ yǎn jī
一种善斗的鸡。比喻强悍好斗的人。元。张鸣善 水仙子。铺眉苫眼早三公曲:「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则你那状本儿如瓶注水,俺亲弟兄看成做了五眼鸡。」也称为「黧鸡」、「乌眼鸡」。
《漢語大詞典》:柔冠
指雄鸡头上的肉冠。 郭沫若 《女神·春之胎动》:“楼下一只白雄鸡,戴着鲜红的柔冠,长长的声音叫得已有几分倦意了。”
《国语辞典》:雄鸡断尾(雄鸡断尾)  拼音:xióng jī duàn wěi
雄鸡因怕被用作祭祀时的供品,而自断其尾。典出《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比喻因畏惧遭受迫害而自甘无用。也作「断尾雄鸡」。
《國語辭典》:鸡鸣狗盗(雞鳴狗盜)  拼音:jī míng gǒu dào
战国时秦昭王囚孟尝君,打算加以杀害。孟尝君的门客,一个装狗入秦宫偷狐白裘;另一个学鸡叫使函谷关关门早开,孟尝君因此而脱难。典出《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后以比喻有某种卑下技能的人,或指卑微的技能。《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序》:「繇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也作「狗盗鸡鸣」。
《國語辭典》:戴鸡佩豚(戴雞佩豚)  拼音:dài jī pèi tún
戴公鸡形的帽子,佩野猪形的饰物。因公鸡、野猪性好斗,古人作为勇猛的象徵。《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冉求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汉。王充《论衡。率性》:「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未入孔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
《漢語大詞典》:九筋黄(九觔黄)
良种鸡名。多为棕黄色,雄鸡体重可达九斤,雌鸡可达七、八斤。今通作“九斤黄”。 清 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斗鸡》:“怪道木鸡都不识,近人只爱九觔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