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宁可(寧可)  拼音:níng kě
1.岂可、怎么可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唐。李朝威《柳毅传》:「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邪?」
2.宁愿。在不很满意的情况中,所做的抉择。《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正为走出去做不出什么事业,徒惹高人一笑,所以宁可不出去的好。」《红楼梦》第四五回:「我宁可自己落不是,岂敢带累你呢?」
《國語辭典》:岂直(豈直)  拼音:qǐ zhí
那里只是、不但。《战国策。魏策四》:「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诏策》:「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
《漢語大詞典》:岂唯(豈唯)
亦作“ 岂惟 ”。亦作“ 岂维 ”。 难道只是;何止。左传·襄公二年:“吾子之请,诸侯之福也,岂唯寡君赖之。”庄子·逍遥游:“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也有之。”《楚辞·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后汉书·张衡传》:“夫情胜其性,流遯忘反,岂唯不肖,中才皆然。”新唐书·突厥传上:“诚能復两渠之饶,诱农夫趣耕,择险要,缮城垒,屯田蓄力, 河 陇 可復,岂唯自守而已。” 宋 苏轼 《和东方有一士》:“岂惟舞独鹤,便可躡飞鸞。还将岭茅瘴,一洗月闕寒。” 明 王守仁 《大学问》:“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
《漢語大詞典》:宁肯(寧肯)
(1).难道不肯,岂肯。后汉书·刘盆子传:“所以厚诸君者,非欲求利,徒以县宰不道,枉杀吾子,欲为报怨耳。诸君寧肯哀之乎?”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僕寧肯请人之父而淫人之女?若復见来,便出斫之。” 宋 范成大 《次韵汉卿舅即事》:“风捲南枝一夜休,孤芳寧肯为人留?” 清 黄宗羲 《与康明府书》:“老父母固二公之流亚也。寧肯坐视宇下之小民肝脑涂地,而不为之动心乎?”
(2).宁愿。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一天夜里, 汤阿英 偷偷回到自己的家,抱住娘失声痛哭,宁肯跟爹和娘到处去讨饭,死也不肯回到 朱 家这个老虎窝里去了。”
《國語辭典》:好道  拼音:hǎo dào
1.无论如何。《西游记》第二三回:「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才是。」也作「好倒」。
2.难道。《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愤成家》:「总有也是他挣下的,好道拿他的不成?」也作「好倒」。
《漢語大詞典》:独非(獨非)
表示反问。犹岂非,难道不是。史记·酷吏列传:“ 临江王 既为书谢上,因自杀。 竇太后 闻之,怒,以危法中 都 …… 景帝 曰:‘ 都 忠臣。’欲释之。 竇太后 曰:‘ 临江王 独非忠臣邪?’於是遂斩 郅都 。” 明 李东阳 《重修尼山宣圣庙记》:“是固元气藴蓄之深且久,亦独非钟萃孕育之厚,有以致之然乎?”
《漢語大詞典》:岂遽(豈遽)
亦作“ 岂渠 ”。亦作“ 岂鉅 ”。 犹怎么,难道。国语·吴语:“此志也,岂遽忘於诸侯之耳乎?”荀子·王制:“夫威彊未足以殆邻敌也,名声未足以县天下也。则是国未能独立也,岂渠得免夫累乎!” 王先谦 集解引 卢文弨 曰:“案:渠与遽同。”荀子·正论:“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鬭者,是岂鉅知见侮之为不辱哉!” 杨倞 注:“鉅,与遽同。”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分類:难道
《漢語大詞典》:没地
莫非,难道。《水浒传》第二三回:“休要胡説。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喫。”《水浒传》第二八回:“看你怎的奈何我!没地里倒把我发回 阳穀县 去不成?”
分類:莫非难道
《國語辭典》:终不成(終不成)  拼音:zhōng bù chéng
莫不成,难道。《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二出》:「平日里终不成跪拜底与它一贯,唱喏底与它五百?没这般话头。」《红楼梦》第五七回:「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终不成林家女儿在你贾家一世不成!」也作「终不道」、「终不是」、「终不然」。
分類:难道岂能
《国语辞典》:岂不是(岂不是)  拼音:qǐ bù shì
1.正是、正对。表示肯定的语气。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孩儿也,你说的岂不是。」
2.难道不是。表示反诘的语气。如:「你这样做,岂不是在呕气吗?」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寻他不著,他今日自来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
《国语辞典》:怕不是  拼音:pà bù shì
1.岂不是、难道不是。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三折:「姐姐每,肯教诲,怕不是好意?争奈我官人行怎敢便话不投机。」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怕不是乡闾,大家要看个风水。」
2.恐怕不是、猜想不是。如:「怕不是你妈妈不答应,而是你自己不愿意。」
《漢語大詞典》:遽宁(遽寧)
岂,难道。 明 袁宏道 《公安二圣寺重修天王殿疏》:“诸君子悼文献之久湮,思盛事可以义起也。虽微福田,遽寧恝然已乎?”
分類:难道
《國語辭典》:早难道(早難道)  拼音:zǎo nán dào
1.岂不闻、怎不知。常放在所引成语、俗谚前,表示肯定。元。白朴《梧桐雨》第二折:「你道我因歌舞坏江山,你常好是占奸。早难道羽扇纶巾笑谈间,破强虏三十万。」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二折:「一个扯著衣服,一个更醉模糊,早难道满身花影倩人扶。」
2.说什么、哪里是。常放在所引成语、俗谚前,表示否定或反诘。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一折:「指望他玉堂金马做朝臣,原来这秀才每当正军。我想著儒人颠倒不如人,早难道文章好立身。」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早难道侯门深似海,两步那为一蓦。」
《漢語大詞典》:同命运共呼吸
形容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我们都是同命运共呼吸的人,难道还不能互相信任
《漢語大詞典》:奚距
亦作“ 奚詎 ”。 岂,难道。韩非子·难四:“ 燕噲 虽举所贤,而同於用所爱, 卫 奚距然哉?”《孔子家语·三恕》:“故子从父命,奚詎为孝?臣从君命,奚詎为贞?”
分類: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