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难言(難言)
不容易说;说不清楚。礼记·檀弓下:“丧有死之道焉,先王之所难言也。” 宋 李清照 《满庭芳》词:“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公子也觉心中十分伤惨,哽咽难言。” 郭沫若 《蔡文姬》附录《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虽然得归故土,而是抛别了亲生的二子,这应该是有难言之痛的。”
论难之言。鬼谷子·权篇:“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宋 曾巩 《先大夫集后序》:“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虽屡不合而出,而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國語辭典》:有口难言(有口難言)  拼音:yǒu kǒu nán yán
将话藏在心中,不敢说出口或难以启齿。宋。苏轼 醉醒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那厮本意嚣虚,将足下亏图,有口难言,气夯破胸脯。」
分類:不敢不便
《国语辞典》:难说难言(难说难言)  拼音:nán shuō nán yán
难以言说,不容易说明白。《水浒传》第一五回:「这个梁山泊去处,难说难言。」
《国语辞典》:哽噎难言(哽噎难言)  拼音:gěng yē nán yán
因极度悲伤,而说不出话来。《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贾母等已哭的哽噎难言了。」
《国语辞典》:有苦难言(有苦难言)  拼音:yǒu kǔ nán yán
有苦楚却无法倾诉。如:「繁重的工作使他不能兼顾到家庭,家人竟也无法谅解,真是有苦难言。」
分类:苦楚倾诉
《國語辭典》:难言之隐(難言之隱)  拼音:nán yán zhī yǐn
藏在内心深处,难以说出口的事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七回:「我近来阅历又多了几年,见事也多了几件,总觉无论何等人家,他那家庭之中,总有许多难言之隐的。」
《國語辭典》:隐情(隱情)  拼音:yǐn qíng
1.不可告人的事情。《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善否陈前,靡有隐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况又口出妄语欺诳,眼见得中有隐情了。」
2.审度实情。《礼记。少仪》:「军旅思险,隐情以虞。」
《國語辭典》:哑然(啞然)  拼音:è rán
1.笑声。《列子。周穆王》:「同行者哑然大笑。」明。陆灼《艾子后语。大言》:「方士哑然曰:『余亦忘之矣。』」
2.受到惊恐,一时说不出话来的样子。《聊斋志异。卷九。杨大洪》:「道士接金,掷诸江流。公以所来不易,哑然惊惜。」
分類:笑声笑貌
《國語辭典》:挢舌(撟舌)  拼音:jiào shé
因恐惧害怕而张开嘴巴、翘起舌头,无法出声。《新唐书。卷一五九。吴凑传》:「挢舌阿旨固善,有如善民上诉,叵云罪何?」
《國語辭典》:哽结(哽結)  拼音:gěng jié
哽咽气结。形容极为悲痛。《三国志。卷五九。吴书。吴主五子传。孙登传》:「生无益于国,死贻陛下重戚,以此为哽结耳。」《文选。陆士衡。谢平原内史表》:「喜惧参并,悲惭哽结。」
分類:郁积难言
《漢語大詞典》:隐恫(隱恫)
难言之痛,深痛。 清 谭嗣同 《仁学》三一:“其次,为 王船山 之《遗书》。皆於君民之际,有隐恫焉。” 苏曼殊 《碎簪记》:“子自昨日神色大变,或有隐恫在心,有触而发。”
分類:难言
《漢語大詞典》:噎嗢
谓气结难言。 唐 陆龟蒙 《登高文》:“寒无以衣,病不得酒;茫洋于心,噎嗢在口。”
分類:气结难言
善释难言
【三藏法数】
释,即解释。难,即疑难。谓法师说法,人若有疑难咨问,须善解释,令义理分明,易得开解,故名善释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