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可可  拼音:kě kě
1.恰好、正巧。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今日买卖十分苦,可可撞见大官府。」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三折:「我领著元帅将令,将著衣袍铠甲,正走中间,可可的撞著个大眼汉当住我。」
2.不经心的样子。五代十国。薛昭蕴浣溪沙。帘外三间出寺墙〉词:「瞥地见时犹可可,却来閒处暗思量。」宋。柳永定风波。自春来〉词:「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3.植物名。梧桐科可可树属,常绿小乔木。叶互生,全缘。花簇生树干或主枝,带黄色。果肉质,不开裂,椭圆状卵形,长二十五至三十公分。为英语cocoa的音译。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栽培颇众。种子去皮,焙炒碾粉,即可可亚,除供制造巧克力糖外,且可作饮料。
《漢語大詞典》:仿像(倣像)
(1).隐约貌。文选·木华〈海赋〉:“且希世之所闻,恶审其名?故可仿像其色,靉靆其形。” 李善 注:“仿像、靉靆,不审之貌。” 南朝 齐 王融 《巫山高》诗:“仿像 巫山 高,薄暮 阳臺 曲。”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诗:“仿像识鮫人,空蒙辨鱼艇。”
(2).好象,似乎。晋书·刘元海载记:“吾昔从 邯郸 张冏 母 司徒氏 相,云吾当有贵子孙,三世必大昌,仿像相符矣。”
(3).模仿。晋书·刘粲载记:“﹝ 粲 ﹞好兴造宫室,相国之府仿像紫宫。”
亦作“ 倣象 ”。 模仿。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清:“即诣故居,朝来之大宅宏门,改张新旧,曾无倣像。”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后儒之所谓著察者,亦是狃於闻见之狭,蔽於沿习之非,而依拟倣象於影响形迹之间,尚非圣门之所谓著察者也。”
《漢語大詞典》:缈缈(緲緲)
高远隐约貌。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谈义》:“向青山緲緲水滔滔,亲爹爹魂魄凭谁弔。”
分類:高远隐约
《漢語大詞典》:微辨
亦作“ 微辩 ”。 隐约而委婉地讽喻。礼记·儒行:“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孔子家语·儒行》作“微辩”。
《漢語大詞典》:僾然
(1).仿佛,隐约貌。礼记·祭义:“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 陆德明 释文:“僾,微见貌。” 汉 刘向 说苑·修文:“祭之日,将入户,僾然若有见乎其容。” 宋 苏轼 《元祐元年九月六日明堂赦文》:“惕然履霜,詎胜悽愴之意;僾然出户,如闻叹息之声。” 郭沫若 《未央》:“如象中世纪的一座古城僾然浮在雾里。”
(2).含蓄貌。 张尔田 《词莂序》:“晚交 蕙风 ,读其词,逌然僾然,又若有异於餘子者。”
《国语辞典》:飘缈(飘缈)  拼音:piāo miǎo
高远隐约的样子。也作「缥缈」。
分类:高远隐约
《漢語大詞典》:微濛
隐约迷蒙。《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三二》:“惊风急素柯,白日渐微濛。”
分類:隐约迷蒙
《漢語大詞典》:幽映
隐约的日光。 唐 钱起 《同李五夕次香山精舍访宪上人》诗:“松门入幽映,石逕趋迤邐。” 清 龚自珍 《梦芙蓉》词:“香重烟轻,愁絶共幽映。”
分類:隐约日光
《漢語大詞典》:眇忽
(1).隐约不明貌;微茫貌。 唐 独孤及 《祭相里造文》:“话言存乎耳目,惟音形眇忽,无前期可望。” 唐 柳宗元 《潭州杨中丞作东池戴氏堂记》:“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艫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事事物物,大而昭著,微而眇忽。”
(2).顷刻;瞬息。指极短时间。朱子语类卷五九:“见此良心,其存亡只在眇忽之间,才操便在这里,才舍便失去。”亦谓仓猝。 清 王韬 《跋日本〈冈鹿门文集〉后》:“一旦遇利害作於眇忽,蹶起而忿争,蹀血千里,苍生涂炭,竟不免於弱肉强食矣。”
(3).幽微。 明 方孝孺 《郑生祐哀辞》:“既聪达兮,又慧哲;超几先兮,烛眇忽。”
《漢語大詞典》:掩掩
(1).形容香气浓郁。掩,通“ 馣 ”。《文选·宋玉〈高唐赋〉》:“薄草靡靡,联延夭夭,越香掩掩。” 刘良 注:“掩掩,香气貌。” 王念孙 《读书杂志馀编·文选》:“《高唐赋》:‘越香掩掩。’掩,亦与馣同。广雅曰:‘馣,香也。’又曰:‘馣馣,香也。’”
(2).隐约,模糊。 唐 元稹 《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诗之一:“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
《国语辞典》:摹书(摹书)  拼音:mó shū
将隐约可透视的纸覆于书帖上,依样摹写。也作「模书」。
《漢語大詞典》:彷像
隐约貌。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奄人祇之彷像,共光气而寂寥。”彷,一本作“ 仿 ”。
《國語辭典》:笼笼(籠籠)  拼音:lóng lóng
隐约朦胧的样子。唐。孟郊和宣州钱判官使院厅前石楠树〉诗:「笼笼抱灵秀,簇簇抽芳肤。」
《國語辭典》:隐含(隱含)  拼音:yǐn hán
暗藏、不直接呈现。如:「在他成功的背后,其实隐含了许多努力奋斗的艰辛。」
《漢語大詞典》:幽散
隐约地消失或消散。文选·繁钦〈与魏文帝笺〉:“大不抗越,细不幽散。” 张铣 注:“幽散,絶也。” 晋 成公绥 《啸赋》:“时幽散而将絶,中矫厉而慨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