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2,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摄化随缘
摄假随实
观自在菩萨怛嚩多利随心陀罗尼经
观自在菩萨随心经
大随烦恼
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
随喜功德
随类应身
随眠为有本
十六随烦恼
本觉随染二相
随离二戒
随机应变
佛类词典(续上)
随护断摄化随缘
摄假随实
观自在菩萨怛嚩多利随心陀罗尼经
观自在菩萨随心经
大随烦恼
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
随喜功德
随类应身
随眠为有本
十六随烦恼
本觉随染二相
随离二戒
随机应变
随护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正断之一。(参见:四正断)
【三藏法数】
谓于无漏真实三昧相中,随顺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术语)四正断之一。(参见:四正断)
【三藏法数】
谓于无漏真实三昧相中,随顺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摄化随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顺众生之机缘而以种种方便摄受化益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顺著众生的机缘而以种种的方法去摄受和教化。
(术语)顺众生之机缘而以种种方便摄受化益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顺著众生的机缘而以种种的方法去摄受和教化。
摄假随实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家所立四重出体之一。法有实体,有假立,四尘为实体,如四尘所成之瓶为假立。依之而为摄假法使归实体,就实体而出体之法门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摄假随实如不相应色心分位。」
(术语)法相家所立四重出体之一。法有实体,有假立,四尘为实体,如四尘所成之瓶为假立。依之而为摄假法使归实体,就实体而出体之法门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摄假随实如不相应色心分位。」
观自在菩萨怛嚩多利随心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智通译。佛住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说此陀罗尼,及四十八之印法与疗诸病之坛法。
(经名)一卷,唐智通译。佛住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说此陀罗尼,及四十八之印法与疗诸病之坛法。
观自在菩萨随心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观自在菩萨怛嚩多利随心陀罗尼经之别本。
(经名)观自在菩萨怛嚩多利随心陀罗尼经之别本。
大随烦恼
【佛学常见辞汇】
共有八种,即掉举(心思浮动)、惛沉(心思糊涂)、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懒散无进取心)、放逸(任性妄为)、失念(失去正念)、散乱(心不专一)、不正知(知见不正)。以上八种烦恼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因为这些烦恼的性质沉重,故名大随烦恼。
【三藏法数】
谓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散乱、不正、失念八种,得俱生故,不可名小;染皆遍故,不得名中。二义既殊,故名大随烦恼。
共有八种,即掉举(心思浮动)、惛沉(心思糊涂)、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懒散无进取心)、放逸(任性妄为)、失念(失去正念)、散乱(心不专一)、不正知(知见不正)。以上八种烦恼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因为这些烦恼的性质沉重,故名大随烦恼。
【三藏法数】
谓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散乱、不正、失念八种,得俱生故,不可名小;染皆遍故,不得名中。二义既殊,故名大随烦恼。
小随烦恼
【佛学常见辞汇】
共有十种,即忿(心里不平)、恨(心里怨恨)、覆(隐藏自己的罪过)、恼(对他人发火)、嫉(嫉忌他人)、悭(舍不得财物,气量小)、诳(欺骗他人)、谄(趋奉他人)、害(伤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种烦恼,是随著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这些烦恼因其性质比较粗和猛烈,而且各别生起,范围较小,所以叫做小随。
【三藏法数】
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十种,各别而起行位局故,是名小随烦恼。
共有十种,即忿(心里不平)、恨(心里怨恨)、覆(隐藏自己的罪过)、恼(对他人发火)、嫉(嫉忌他人)、悭(舍不得财物,气量小)、诳(欺骗他人)、谄(趋奉他人)、害(伤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种烦恼,是随著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这些烦恼因其性质比较粗和猛烈,而且各别生起,范围较小,所以叫做小随。
【三藏法数】
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十种,各别而起行位局故,是名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
【佛学常见辞汇】
即无惭(不自惭耻对不住自己)无愧(不自羞愧对不住他人)二种烦恼,此二种烦恼是随逐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因其遍于所有恶性之心,凡作恶事皆有此二心,范围比小随烦恼大,所以叫做中随。
【三藏法数】
谓无惭、无愧二种俱生,非各别起,行通前之忿恨覆恼等,唯遍在不善法中,是名中随烦恼。
即无惭(不自惭耻对不住自己)无愧(不自羞愧对不住他人)二种烦恼,此二种烦恼是随逐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因其遍于所有恶性之心,凡作恶事皆有此二心,范围比小随烦恼大,所以叫做中随。
【三藏法数】
谓无惭、无愧二种俱生,非各别起,行通前之忿恨覆恼等,唯遍在不善法中,是名中随烦恼。
随喜功德
【佛学常见辞汇】
随顺他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或见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事,自己心生欢喜,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尽力去助他成功,都可以叫做随喜功德。
【三藏法数】
谓佛从初发心,不惜身命,舍头目髓脑,修诸苦行,以至成道灭度,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声闻、辟支佛,一切菩萨等,种种所有诸善功德,我皆随顺欢喜。故云随喜功德。(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随顺他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或见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事,自己心生欢喜,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尽力去助他成功,都可以叫做随喜功德。
【三藏法数】
谓佛从初发心,不惜身命,舍头目髓脑,修诸苦行,以至成道灭度,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声闻、辟支佛,一切菩萨等,种种所有诸善功德,我皆随顺欢喜。故云随喜功德。(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随类应身
【佛学常见辞汇】
随著众生的种类和根基,应现种种之身去化度。
随著众生的种类和根基,应现种种之身去化度。
随眠为有本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有为世相差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所以者何?由此随眠,是诸有本。故业离此,无感有能。
一切有为世相差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所以者何?由此随眠,是诸有本。故业离此,无感有能。
十六随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此诸烦恼,亦名随烦恼,以皆随心为恼乱事故。复有此馀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彼相云何?数有十六:
一、嫉 二、悔(即恶作) 三、忿 四、恼
五、害 六、恨 七、悭 八、谄
九、诳 十、眠 十一、覆 十二、憍
十三、无惭 十四、无愧 十五、昏沉 十六、掉举
此诸烦恼,亦名随烦恼,以皆随心为恼乱事故。复有此馀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彼相云何?数有十六:
一、嫉 二、悔(即恶作) 三、忿 四、恼
五、害 六、恨 七、悭 八、谄
九、诳 十、眠 十一、覆 十二、憍
十三、无惭 十四、无愧 十五、昏沉 十六、掉举
本觉随染二相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一、智净相者 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二、不思议业相者 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一、智净相者 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二、不思议业相者 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随离二戒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云二戒:
一、随相戒 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戒。
二、离相戒 离即远离,谓持戒之人,心无所著,则一切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是名离相戒。
华严经疏云二戒:
一、随相戒 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戒。
二、离相戒 离即远离,谓持戒之人,心无所著,则一切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是名离相戒。
随机应变
【俗语佛源】
随机见于佛典中的,如「随机说法利众生」(《金光明经最胜王经》卷二);「适化无方,随机隐显」(《戒疏》卷一上)等。「机」皆指众生根机、根器、根性而言,以众生根性各别,必须随其根机,为彼说法,方能领解,各得其益。后多用于成语「随机应变」,指随著时机或情况的变化,灵活应付。如茅盾《腐蚀》:「大有视我为『同道』,属于他们一伙似的。我当然随机应变,不但夸大了我与舜英的关系,而且暗示著我也参与密勿的。」(禹振声)
随机见于佛典中的,如「随机说法利众生」(《金光明经最胜王经》卷二);「适化无方,随机隐显」(《戒疏》卷一上)等。「机」皆指众生根机、根器、根性而言,以众生根性各别,必须随其根机,为彼说法,方能领解,各得其益。后多用于成语「随机应变」,指随著时机或情况的变化,灵活应付。如茅盾《腐蚀》:「大有视我为『同道』,属于他们一伙似的。我当然随机应变,不但夸大了我与舜英的关系,而且暗示著我也参与密勿的。」(禹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