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36,分296页显示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5 56 57 58 下一页
陈辅
陈纮
陈龙辅
陈师锡(字 伯修、伯脩 号 闲乐 别称 閒乐先生 )
陈宗
莫陈君
陈安寿
陈兢
陈偕
陈慎夫
陈轩(字 元舆 )
陈元直
陈知止
陈师道(行第 三 字 履常、无己 号 后山居士、后山 世称 后山先生 )
其它辞典(续上)
陈郛(字 彦圣 )陈辅
陈纮
陈龙辅
陈师锡(字 伯修、伯脩 号 闲乐 别称 閒乐先生 )
陈宗
莫陈君
陈安寿
陈兢
陈偕
陈慎夫
陈轩(字 元舆 )
陈元直
陈知止
陈师道(行第 三 字 履常、无己 号 后山居士、后山 世称 后山先生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建阳人,字彦圣。仁宗嘉祐二年进士。知昆山县,岁饥,属邑希郡使者意不敢免除赋税,郛独为免民流离而除之。后历江淮、福建、广南提点坑冶,以元祐党废。历官五十年,以清廉称。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辅,龙岩(今属福建)人。哲宗元祐间与刘棠俱以词赋知名,有“刘棠、陈辅,漳南赋甫》之称。刘既登科,陈遂隐迹溪南(明嘉靖《漳平县志》卷九)。
人物简介
简介
元丰八年(1085)任福建路转运副使。元祐元年(1086)任仓部郎中。元祐四年(1089)任太府少卿。元祐五年(1090)任陕州知州。元祐五年(1090)任太仆卿。元祐七年(1092)任少府少监。绍圣三年(1096)任卫尉卿。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祐二年(1087)任兴化军知军。元祐七年(1092)任袁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伯修,号闲乐。神宗熙宁间进士。知临安县。为监察御史,上言时政,帝善其言。以反对进士习律,出知宿迁县。哲宗元祐初,用苏轼荐,为秘书省校书郎。徽宗立,拜殿中侍御史,上疏为司马光讼冤,又论蔡京等为国之深患,请逐之于外。出知颍、庐、滑三州。坐党籍,监衡州酒税,又削官置郴州。与陈瓘齐名,时号“二陈”。有文集。全宋诗
陈师锡,字伯脩,时称閒乐先生(《庄简集》卷一六《閒乐先生奏议序》),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民国《建阳县志》卷七)。知临安县,为监察御史。哲宗元祐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加秘阁校理,提点开封县镇。罢知解州,历知宣州,苏州。徽宗立,召拜殿中侍御史,俄出知颍、庐、滑三州。坐党论,监衡州酒,又削籍安置郴州。卒年六十九。《宋史》卷三四六有传。全宋文·卷二○三一
陈师锡,字伯修,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熙宁进士。调昭庆军掌书记,郡守苏轼器之,倚以为政。知临安县,为监察御史。出知宿迁县。元祐初,以苏轼荐,入为秘书省校书郎,迁工部员外郎,加秘阁校理,提点开封县镇,罢知解州。以考功员外郎知宣州、苏州。徽宗立,召拜殿中侍御史,改考功郎中,出知颍、庐、滑三州。坐党论,监衡州酒,又削官置郴州,卒,年六十九。《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祐五年(1090)任刑部郎中。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祐五年(1090)任解州知州。
人物简介
宋登科记考
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祐五年(1091)任封州知州。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祐六年(1091)任泉州知州。元祐七年(1092)任福建路提举市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建阳人,字元舆。仁宗嘉祐八年进士。神宗元丰六年知汀州,政尚清简。哲宗元祐中累迁中书舍人,上言请复旧制,逢诸道帅守、使者辞见之日,召对便殿,以周知利害,观阅人才。馆高丽使,苏轼劾其失体,出知庐州。徽宗立,为兵部侍郎兼侍读,每劝帝以治贵清净。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杭、福等州。卒年八十四。有《纶阁编》、《荣名集》、《临汀集》。全宋诗
陈轩,字元舆,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平江军节度推官。神宗元丰六年(一○八三),知汀州,与通判郭祥正酬唱百馀篇(《永乐大典》卷七八九四引《临江志》)。哲宗元祐中为礼部郎中、徐王府翊善。六年,为秘阁校理,迁中书舍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六、四六八)。八年,以龙图阁待制知庐州(同土书卷四八三)。绍圣元年(一○九四),徒杭州。三年,移江宁府(《乾道临安志》卷三)。徽宗立,召为兵部侍郎兼侍读。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杭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徒知福州(同上书)。卒,年八十四。《宋史》卷三四六有传。今绿诗二十二首。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祐七年(1092)任陕西路转运副使。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祐六年(1091)任广德军知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3—1101 【介绍】: 宋徐州彭城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少学文于曾巩,无意仕进。巩荐其修史,以布衣未用。哲宗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又用梁焘荐,为太学博士。因越境出南京见苏轼,改颍州教授。绍圣初,又因进用不由科第而罢归。元符三年,召为秘书省正字。为人高介有节,安贫乐道。论诗推服黄庭坚,多苦吟之作,为江西诗派有代表性诗人。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等。全宋诗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为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托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为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馀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为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著由门人魏衍编为《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为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为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词学图录
陈师道(1053-1102) 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今徐州)人。16岁师曾巩。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太守,师道至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教授,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为弟子,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辞。师道于词颇自推许,自称"余它文未能及人,独于词自谓不减秦七黄九。"(《书旧词后》)。门人魏衍为其编《后山集》,集中诗 6卷,文14卷。《诗话》、《谈丛》别自为书。有《后山长短句》。全宋文·卷二六六四
陈师道(一○五二——一一○一),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年十六,从曾巩受业,巩大器之。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元丰中,曾巩典五朝史事,荐其为属,朝廷以白衣难之。元祐初,以苏轼等荐,起为徐州教授,未几除太学博士。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苏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调彭泽令,不赴。元符三年,召为秘书省正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五十。师道高介有节,好学苦志,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又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所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等。见本集卷一五《御书记》,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后山诗注》卷首),《宋史》卷四四四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