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备考(備考)  拼音:bèi kǎo
留供参考。如:「表册中多有备考一栏,以供备注参考。」
《國語辭典》:支离(支離)  拼音:zhī lí
1.分散。《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捷猎麟集,支离分赴。」
2.残缺不全。《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
3.散乱而无条理。汉。扬雄《法言。五百》:「天地简易而圣人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
4.漂泊流浪。唐。杜甫 咏怀古迹诗五首之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漢語大詞典》:支离疏(支離疏)
亦省作“ 支离 ”。 庄子寓言人物。肢体畸形,于世无补,而坐受赈济。庄子·人间世:“ 支离疏者 ,颐隐於脐,肩高於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脇。挫鍼治繲,足以餬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则 支离 攘臂而游於其间;上有大役,则 支离 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 唐 权德舆 《古人名诗》:“从此 直不疑 , 支离疏 世事。” 宋 黄庭坚 《次韵师厚病间》之三:“古来 支离疏 ,粟帛王所仁。”
《漢語大詞典》:支离益(支離益)
庄子寓言人物。 朱泙漫 从之学屠龙。庄子·列御寇:“ 朱泙漫 学屠龙於 支离益 ,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单,通“ 殫 ”。后亦省称“ 支离 ”。后汉书·张衡传:“深厉浅揭,随时为义,曾何贪於 支离 ,而习其孤技邪?” 晋 张协 《七命》:“尔乃命 支离 ,飞霜鍔,红肌綺散,素肤雪落。”
《漢語大詞典》:支离叟(支離叟)
(1).指 支离疏 。 宋 刘克庄 《最高楼·乙卯生日》词:“此生惭愧 支离叟 ,何功消受水衡钱。”参见“ 支离疏 ”。
(2).松的别称。 元 陆友 研北杂志卷下:“﹝ 鲜于枢 ﹞於废圃中得怪松一株,移植所居旁,名之曰 支离叟 。”亦省作“ 支离 ”。 清 施闰章 《慈仁寺松》:“ 支离 尔何意,不厌卧 长安 。”
分類:
《漢語大詞典》:佳处(佳處)
(1).优美之处。世说新语·文学“ 孙兴公 作《天台赋》”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赤城 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而界道。’此赋之佳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引 宋 周密 《题〈保母帖〉》诗:“佳处将无同,閟妙未易语。” 鲁迅 《呐喊·故乡》:“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
(2).谓胜境。 唐 杜甫 《次空灵岸》诗:“迴帆覬赏延,佳处领其要。” 唐 韩愈 《将至韶州借图经》诗:“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 宋 文同 《奉寄兴州分判诚之蒲兄》诗:“ 武兴 山水郡,左右有佳处。” 明 唐顺之 《茅处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铭》:“尝欲邀诸诗客相与入 天台 雁宕 ,访 赤城 佳处以为快。”
《國語辭典》:瓣香  拼音:bàn xiāng
形状像瓜瓣的香,表示祷祝敬慕之意。宋。曹彦约 谭仁季以二诗见遗走笔次韵:「诗才清不羡沧浪,曾向欧曾接瓣香。」
《漢語大詞典》:一瓣香
犹一炷香。佛教禅宗长老开堂讲道,烧至第三炷香时,长老即云这一瓣香敬献传授道法的某某法师。后以“一瓣香”指师承或仰慕某人。 宋 陈师道 《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向来一瓣香,敬为 曾南丰 。”按, 曾巩 ( 南丰 ),为 陈师道 的老师。 宋 米芾 画史·唐画:“ 苏軾 子瞻 作墨竹……运思清拔出於 文同 与可 ,自谓与 文 拈一瓣香,”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此日一会,不是小缘。将一瓣香为我 无得禪师 ,且道,诸人还识 无得禪师 么?” 清 黄遵宪 《酬曾重伯编修》诗:“诗笔 韩 黄 万丈光, 湘乡 相国故堂堂,谁知东 鲁 传家学,竟异 南丰 一瓣香。”
《漢語大詞典》: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漢語大詞典》:相当(相當)
相宜。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园篱:“必须稀穊均调,行伍条直相当。”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夫人曰:‘寧可死,此事不相当也。’”评书《西门豹治邺》:“如果我在这里吃得太多,回头办事不相当,神仙是要恼怒的。”
分類:相当相宜
《國語辭典》:鹔鹴(鷫鷞)  拼音:sù shuāng
动物名。鸟纲雁形目。长颈,绿色,形似雁,皮可为裘。
《漢語大詞典》:鹔鹴裘(鷫鸘裘)
(1).相传为 汉 司马相如 所著的裘衣。有鷫鸘鸟的皮制成。一说,用鷫鸘飞鼠之皮制成。
(2).曲调名。
《國語辭典》:满月(滿月)  拼音:mǎn yuè
1.月球位置与太阳相对时的月相,当时月球圆满光亮。由于月球的椭圆形轨道,满月可能出现在农历十四至十七日之间。唐。张九龄 赋得自君之出矣诗:「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西游记》第九回:「那刘洪睁眼看见殷小姐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蛮腰,真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也作「望月」。
2.刚好满一个月。《儒林外史》第一九回:「荏苒满月,郑家屋小,不便居住。」
3.婴儿初生满一个月。《北史。卷八五。节义列传。汲固》:「刺史李式坐事被收,吏人皆送至河上。时式子宪生始满月。」《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转眼间,又是满月,少不得做汤饼会。」也作「弥月」。
4.结婚一月的庆会。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一月则大会相庆,谓之『满月』。」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嫁娶》:「至一月,女家送弥月礼合,婿家开筵,延款亲家及亲眷,谓之『贺满月会亲』。」
《漢語大詞典》:松石
(1).松与石。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松石峻垝,葱翠阴烟。” 唐 宋之问 《初至崖口》诗:“锦繢织苔苏,丹青画松石。” 唐 李白 《九日》诗:“地远松石古,风扬絃管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 李德裕 在 洛阳 南置 平泉庄 。庄周围十余里,台榭百余所,有奇花异草与松石。”
(2).借指山林。 唐 宋之问 《使至嵩山寻杜回不遇》诗:“与君阔松石,於兹二十年。”
(3).松的化石。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异事:“ 婺州 金华山 有松石,又如核桃、芦根、鱼盐之类皆有成石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三·不灰木﹝附录﹞引 苏颂 曰:“今 处州 出一种松石,如松干而实石也,或云松久化为石。”
(4).宝石。呈绿色,又称绿松石。《诗刊》1978年第5期:“草地里拾得 卓玛 的松石耳环。”
《國語辭典》:平乐(平樂)  拼音:píng lè
汉观名。有两座,一座建于西汉高祖时,长安上林苑未央宫北;一座建于东汉明帝时,洛阳西门外。《文选。张衡。西京赋》:「大驾幸乎平乐,张甲乙而袭翠被。」《文选。曹植。名都篇诗》:「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國語辭典》:发蒙(發蒙)  拼音:fā méng
1.启发蒙昧。《易经。蒙卦。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2.旧时指教儿童开始识字读书。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发蒙师》:「或谓童稚发蒙之师,不必妙选,然先入者为之主,亦岂宜阔略。」
《國語辭典》:红巾(紅巾)  拼音:hóng jīn
1.红色的领巾或头巾。《水浒传》第三四回:「一个个身长力壮,都是面恶眼凶,头裹红巾,身穿衲袄,腰悬利剑,手执长鎗,早把一行人围住。」
2.特称元末韩林儿、徐寿辉、明玉珍等徒众,为灭元的主力。
《漢語大詞典》:红巾军(紅巾軍)
亦省称“ 红巾 ”。 1. 南宋 初年北方抗 金 义军。因以红巾为标志而得名。后来 河北 、 淮北 地区也有。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先是 河东 之民,所在出攻城邑,皆用 建炎 年号。又有红巾军,於 泽 潞 间尝劫 宗翰 寨,故 金 捕红巾甚急;然真红巾不可得,多杀平民亡命者。”
(2). 元 末(公元1351年--1366年) 刘福通 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红巾而得名。《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 元 ,姦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 元 ﹞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歛, 台 温 处 之民,树旗村落,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谋叛者各起, 黄岩 方谷珍 因而肇乱, 江 淮 红巾徧四方矣。”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元末红军》:“ 张仲举 在都,寄 浙 省参政 周玉坡 云:‘天子临轩授鉞频,东南无地不红巾。’”参阅明史·韩林儿传
《漢語大詞典》:分地
亦作“ 分墬 ”。
(1).分封土地。《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 汉 刘向 说苑·政理:“ 晋文侯 问政於 舅犯 。 舅犯 对曰:‘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
(2).分割土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二 晋 不战而分地,不耕而穫之。”
(3).遍地;随地。 南朝 梁 陶弘景 《水仙赋》:“中天起浪,分地泻波。” 宋翁卷 《晓对》诗:“梅花分地落,井气隔帘生。”
(4).谓区分土质所宜,种植五谷。 南朝 梁 沈约 《梁明堂登歌·歌青帝》:“飭农分地,人粒惟始。” 唐 王维 《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诗:“分地依 后稷 ,用天信 重黎 。” 赵殿成 笺注:“ 后稷 乃列封疆画畔界,以分土地之所宜,闢土殖穀,以用养民。”
(5).分防之地。 宋 岳珂 《桯史》附录《吁天辨诬通叙》:“ 淮西俊 之分地, 赵鼎 命之,怯敌不行。迨先臣一战而捷, 俊 则耻之。”
(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四:“ 萧队长 想知道屯子里人对头年分地的印象。”
亦作“ 分墬 ”。
(1).诸侯的封地。史记·项羽本纪:“﹝ 张良 ﹞对曰:‘ 楚 兵且破, 信 ( 韩信 )、 越 ( 彭越 )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汉书·地理志下:“至 襄王 以 河内 赐 晋文公 ,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墬小。” 颜师古 注:“墬,古地字。”续资治通鉴·元武宗至大三年:“又封 三宝努 为 楚国公 ,以 常州路 为分地。”
(2).封建社会里,农民从封建主那里分到的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主,农民耕种分地,向封建主缴纳地租或服劳役。
《國語辭典》:应声(應聲)  拼音:yìng shēng
1.回声、应和的声音。如:「山谷间传来响亮的应声。」
2.随声应和。形容才思敏捷。《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
3.回答。《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此婢应声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國語辭典》:玉函  拼音:yù hán
玉质的书匣,多用以珍藏贵重的物品。唐。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金阙传本枝,玉函留宝历。」
《漢語大詞典》:玉函方
(1).医书名。 葛洪 撰。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
(2).泛指具有奇效的验方。 宋 陆游 《秋思》诗:“若得三山安乐法,不须更觅玉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