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26,分76页显示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69  70  71  72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阿弥陀佛化鹦鹉
郁陀那
郁陀伽
郁陀罗伽
郁陀罗罗摩
郁伽陀达磨菩萨
四吠陀
自性弥陀
阿弥陀佛
六贼戏弥陀
罗汉请弥陀
十二头陀行
分别陀罗尼
名阿难跋陀
陀罗尼璎珞庄严
阿弥陀佛化鹦鹉
【佛学大辞典】
(传说)安息国人不知佛法,阿弥陀佛化为鹦鹉,教化国人。见三宝感应录上。
郁陀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忧陀那)
郁陀伽
【佛学大辞典】
(人名)仙人名。涅槃经二十一曰:「夜半踰城,至郁陀伽阿罗罗等大仙人所。」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郁陀伽,古音云胜也。亦名盛也。」(参见:郁头蓝弗)
郁陀罗伽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郁头蓝弗)
郁陀罗罗摩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郁头蓝弗)
郁伽陀达磨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Udgatad!harma,菩萨名。译曰法盛。智度论九十七曰:「郁伽陀秦言盛,达摩秦言法。此菩萨在众香城中,为众生随意说法,令众生广种善根,故号法盛。」
四吠陀
【佛学常见辞汇】
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阿阇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宗教的赞歌,沙磨吠陀是祭祀仪式的颂文,夜柔吠陀是祭祀仪式的歌词,阿阇婆吠陀是俗世相传的咒术。吠陀是明智的意思。
自性弥陀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就是弥陀。依心性的道理说,自他本来是不二的,念佛人不生不灭的心性与弥陀佛不生不灭的心性毫无差异,故念弥陀即是念自性之佛。
阿弥陀佛
【佛学常见辞汇】
译义为无量光,或无量寿,故亦称为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六贼戏弥陀
【俗语佛源】
「六贼」比喻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六贼」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媒介扰乱人心,使人失去智慧、定力 等「善法」。正如《涅槃经》卷二三所说:「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众生常在「无明」(愚痴)黑暗中,故六贼得以 乘黑暗而劫掠众生性中的善法。弥陀,即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昔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其中有「住正定聚愿」、「住定见佛愿」等(见《无量寿经》),可见其定力之深。再者,依恃「弥陀愿力」修习净土宗者,须一心不乱地念佛。这些都是民间比较熟悉的。因此,俗有「六贼戏弥陀」之说,谓弥陀定力深厚,外境六贼不能扰动其心。比喻某人不受外境干扰。亦用为调侃语,《古今小说》第二七卷:「七八个老妪、丫环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贼戏弥陀一般。」(李明权)
罗汉请弥陀
【俗语佛源】
罗汉,小乘的最高果位;弥陀,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罗汉请弥陀」这句俗语见于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一,只是借用佛语,内容与佛无关。据说十八罗汉邀请弥陀赴龙华会,推选一名为首作陪的人,监斋神拟请降龙、伏虎两位罗汉居首,理由是「以强为胜」。韦驮主张「有钱为上」,让金身罗汉上坐。赤脚罗汉不服,认为这是「欺贫重富」,昂然入坐。不料长眉大仙杖锡而入,自称年齿最长,资格最老。赤脚罗汉只得让他,抱怨说:「力士怕黄金,财主怕穷汉,穷汉敌不过阎王势。」弥陀含笑,众罗汉各自就席。此时,皱眉禅师一声长叹:「阿弥陀佛!我无力无财无势,又生不出一副老面皮肤,只落得长作懊恼罗汉也!」(李明权)
十二头陀行
【三藏法数】
(出十二头陀经)
梵语头陀,华言抖擞。谓能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以求无上正真之道,故有十二种之行焉。(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华言寂静处。谓比丘当住于空闲寂静之处,身离愦闹,心离欲尘,永绝攀缘,求无上道,是为头陀行也。
〔二、常行乞食〕,谓比丘离诸贪求,不受他请,常行乞食,以资色身,助成道业。若得食时,或好或恶,不起分别增减之念;若不得食,亦无嫌恨,得与不得,心常平等,是为头陀行也。
〔三、次第乞食〕,谓比丘乞食之时,不著于味,不轻众生,不择贫富,常平等一心次第而乞,是为头陀行也。
〔四、一食〕,谓比丘修道,应作是念:我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况小食、后食,若不自损,则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是故断数数食,受一食法,是为头陀行也。(小食者,晨时食也;后食者,过中食也。)
〔五、节量食〕,谓比丘所乞之食,当作三分。若见渴乏者,以一分施之。又减一搏食,至空静处,置净石上,施诸禽兽。若不见困乏者,但食三分之二,亦留一分,不得尽食。如此,则身轻安隐,易消无患,不废行道。若贪心极啖,则腹胀气塞,妨损道业。是故节食为头陀行也。
〔六、过中不饮浆〕,浆即果浆、蜜浆之类,谓比丘修道,于种种浆,日若过中,悉不得饮。若饮者,则心乐著,贪求无厌,不能一心修习善法,是故过中不饮浆,为头陀行也。
〔七、著弊衲衣〕,谓比丘不贪服饰,不求好衣,但于聚落中拾陈旧废弃之物,浣濯令净,作为衲衣,覆除寒露而已。若贪新好,则多追求,以损道行;又能招致贼盗,是故著弊衲衣为头陀行也。
〔八、但三衣〕,三衣者,九条、七条、五条袈裟之衣也。谓比丘少欲知足,衣取盖形,不多不少。如白衣之人,畜种种衣,及外道苦行,裸形无耻,皆不合中道。是故佛弟子舍此二边,但受三衣为头陀行也。(梵语袈裟,华言不正色,言九条、七条、五条者,此袈裟上中下之等第也。)
〔九、冢间坐〕,谓无常苦空之观,是佛法之初门,能令厌离三界。比丘住于冢间,常见死尸,臭烂狼籍,火烧鸟啄,则无常不净之想,易得成就,是故冢间坐为头陀行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由此身而受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此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毕竟不有也。)
〔十、树下坐〕,谓比丘于冢间不得道者,当至树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时,成道、转法轮、般涅槃,皆在树下。有如是因缘,是故比丘如佛所行,当树下坐,为头陀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一、露地坐〕,谓比丘在树下坐,如住半舍,荫覆凉乐,故生爱著;又虑雨漏湿冷,鸟屎污身,毒虫所扰,于是思惟露地而坐,随意快乐,月光遍照,令心明利,易入空定。是故露地坐为头陀行也。
〔十二、但坐不卧〕,谓比丘四威仪中,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诸烦恼贼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动难摄。是故比丘常当安坐,胁不至席,为头陀行也。(四威仪,即行住坐卧之威仪也。)
分别陀罗尼
【三藏法数】
谓得此陀罗尼者,于一切众生,一切诸法,分别不错,是名分别陀罗尼。
名阿难跋陀
【三藏法数】
梵语阿难跋陀,华言喜贤。以其住于有学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即传持缘觉藏也。(空者,谓了达自性本空,无我、我所也。无相者,谓一切法空无男女相也。无愿者,谓了达诸法无相,无所愿求也。以能空此三者,即得自在无碍,故云解脱门也。)
陀罗尼璎珞庄严
【三藏法数】
梵语陀罗尼,华言能持。谓菩萨能持诸善法,令不散不失。又云总持,谓能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是名陀罗尼璎珞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