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参见:金刚寿命经)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之异译先出。
金刚光焰止风雨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佛在摩伽陀国逢暴风雨,说制伏为风雨害之恶龙之坛法神咒,终则大身檗噜荼王自座起,复说降伏恶龙之神咒。名曰金刚觜光焰睒电真言,檗噜荼为金翅鸟,故名金刚觜。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五字文殊之修法。
念佛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念佛与陀罗尼也。念佛为南无阿弥陀佛。
咒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乃四种陀罗尼之一,真言教之所谓陀罗尼也。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也。陀罗尼者,总持之义,总持有二释:一就人,一就法。就人释者,佛菩萨之定力,能持神咒之功德,故名持,如上四种中所释者是也。大乘义章十一末曰:「菩萨依禅能起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萨依禅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良以咒术传益义多,故偏论之。」就法释者,神咒之言句,总持无量之文义,无尽之功德,故名持。佛地论五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明已上二释中神咒之功德,必依后释,诸经中显此咒陀罗尼有五名:一陀罗尼,二明,三咒,四密语,五真言,此中后四者为义翻也。秘藏记本曰:「诸经中说陀罗尼,或陀罗尼、或明、或咒、或密语、或真言,如是五义,其义如何?陀罗尼者,佛放光,光之中所说也。是故陀罗尼与明,其义不异。咒者,佛法未来汉地前,有世间禁咒法,能发神验除灾患。今持此陀罗尼人,能发神通除灾患。与咒禁法相似,是故曰咒。密语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真言者,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然皆是举一边所名也。」
【三藏法数】
咒,愿也。谓诸菩萨获得如是总持,令其咒愿悉皆神验,能除一切众生种种灾患,是名咒陀罗尼。
陀罗尼三重配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守护经一有回向陀罗尼,据密教之深义,以此陀罗尼三字,配于三世之佛,三世之父母,及地空天之三神,而回向供养也。一陀为过去之佛,罗为现在之佛,尼为未来之佛。。其义陀罗尼者,梵字也。者法界之义,界者性也,过去者,法谢而性在,故配于过去之诸佛。又者尘垢之义,现在者诸法现起,是尘垢之义也。故配于现在之佛。又者诤论之义,未来者万法未现起,其相不分明,是诤论之义也,故配于未来之佛。二陀配于过去之父母,罗配于现在之父母,尼配于未来之父母。其义如上。三陀配于地,罗配于空,尼配于天。陀配于地者,是回向国王之意。地为阿字不生之理,为法界之体,故以字配于法界也。空者,是回向于人之意,以人居天地之中间故也。者尘垢之义,虚空之中,众生世间,器世间等之诸法乱起,是即尘垢之义,故以配之。天者,回向诸天鬼神之意,天为诸法混一而不分明,故配于诤论之字。是据随求陀罗尼仪轨所谓:「陀者过去佛等」也。见秘藏记末,同钞十。
陀罗尼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陀罗尼中忍陀罗尼法之印。忍者安住于实相之理也。大乘之深经皆以此陀罗尼印印之。维摩经法供养品曰:「陀罗尼印印之。」注「什曰:总持有无量,实相即总持之一。若经中说实相,实相即是印,以实相印封此经则为深经。」
陀罗尼形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如来万德轮圆具足之总持身也。大疏十八曰:「陀罗尼形者,谓总束真言轮而以为身,即成智门身也。」义释十三曰:「陀罗尼形者,谓总成向来真言轮,而以为身,即成普门身也。由住此总持身故,于一切众生前,示所喜见身,说所称机之法,无有差谬,同入佛智也。」
陀罗尼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品名。在第八卷,说药王菩萨及四天王十罗刹女等各拥护持经者之神咒。
陀罗尼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波罗蜜经所说五藏之一。为真言陀罗尼之法藏,五藏中此为最上醍醐之教法,据之而立真言宗。(参见:五藏)
【三藏法数】
梵语陀罗尼,华言能持,亦云咒,即秘藏也。谓集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经云: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治;或复有情,造诸恶业,种种重罪,使得消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是也。
五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灭之年,安居时,大众部之众,在窟外结集法藏而为五藏。(参见: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灭后窟外大众部之结集出五藏。西域记九曰:「于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复集素呾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又分别功德论一说五藏:一、契经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四、杂藏,五、菩萨藏。此中前四藏为佛灭后阿难之结集,菩萨藏者佛在世时即有之云。文曰:「诸方等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先佛在时已名大士藏,阿难所撰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为五藏也。」又曰:「所谓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也。」又小乘之法藏部亦立五藏: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四、明咒藏,五、菩萨藏。见宗轮论述记。又密教立五藏似大集部所立之五藏。六波罗蜜经一曰:「一素呾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中略)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中略)我灭度后,令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呾缆藏,邬波离受持所说毗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说阿毗达磨藏,曼殊师利菩萨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生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
【三藏法数】
(出六波罗蜜经)
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等皆能含藏无量法义故也。
〔一、素呾缆藏〕,梵语素呾缆,即修多罗,华言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之谓法,三世不易之谓常。经云: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素呾缆藏。是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毗柰耶藏〕,梵语毗柰耶,华言律。律者,法也。谓能断决重轻之罪也。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毗柰耶藏。是也。
〔三、阿毗达磨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无比法,即论藏也。谓圣人智慧,分别法义,最胜无比。经云: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覈,究竟甚深,而为彼说阿毗达磨藏。是也。
〔四、般若波罗蜜多藏〕,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即慧藏也。谓诸众生,由迷般若,居生死名此岸;菩萨,由修般若,到涅槃,名彼岸。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著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蜜多藏。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陀罗尼藏〕,梵语陀罗尼,华言能持,亦云咒,即秘藏也。谓集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经云: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治;或复有情,造诸恶业,种种重罪,使得消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是也。
陀罗尼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Dha%ran!isama%dhi,发无量陀罗尼之禅定名。智度论四十七曰:「得是三昧力故,闻持等诸陀罗尼皆自然得。」
【佛学常见辞汇】
发无量陀罗尼的禅定名。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持诸三昧,而闻持等诸陀罗尼,皆自然而得,是名陀罗尼三昧,(闻持者,陀罗尼名也;谓得此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也。)
陀罗尼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持句神咒经之异名。
陀罗尼集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十二卷,唐阿地瞿多译。说诸佛菩萨诸天之印咒。
陀罗尼杂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撰者未详,附于梁录。搜集种种之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