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阿育王  拼音:ā yù wáng
印度古代国王。梵语Aśoka,意译无忧。为古印度名王旃陀罗笈多之孙。西元前二百七十三年即位,在位期间,几乎统一全印度,后归依佛教,并大力推行佛教,广立碑敕传说阿育王在华氏城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并派人到国外传法,对后来佛教发展影响极大。
《漢語大詞典》:优填(優填)
(1).即 阿育王 。 印度 摩揭陀国 孔雀王朝的国王。曾大力推广佛教,建筑塔寺。传布佛经。 北周 王褒 《京师突厥寺碑》:“﹝ 波斯 ﹞铸金, 优填 雕木。”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 靖贡坊 大兴善寺 …… 优填 像, 总章 初为火所烧。”
(2).借指古 印度 。 清 赵翼 《梁制观世音像歌》:“真形图既出 优填 ,方物贡恰来 天竺 。”
《漢語大詞典》:阿育塔
即塔。 阿育王 改奉佛教后,传说于各地建立八万四千塔,故名。 元 倪瓒 《送僧》诗:“去依阿育塔,还宿梵王家。” 清 赵翼 《刘荫萱远寄藏佛一尊赋谢》诗:“其多岂特八万四千阿育塔,直与 恒河 同数微沙尘。”
《漢語大詞典》:无量塔(無量塔)
佛教语。指 阿育王 塔。佛经说 阿育王 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曾为佛舍利造八万四千塔,布于各地,以推广佛教。宋书·夷蛮传·闍婆婆达国:“﹝国王﹞遣使奉表曰:‘……教化已周,入於涅槃,舍利流布,起无量塔。’”参阅魏书·释老志经律异相卷六。
《漢語大詞典》:无忧王(無憂王)
古 印度 摩揭陀国 孔雀王朝 国王 阿育王 的意译。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昔 中天 无忧王 剪伐之(菩提树),令事大婆罗门积薪焚焉。炽焰中忽生两树, 无忧王 因懺悔,号灰菩提树。”
《漢語大詞典》:阿育帝
即 阿育王 。 叶玉森 《印度故宫词》诗:“锦衣仙拥胜鬘妃,石闕鬼鏤 阿育帝 。”参见“ 阿育王 ”。
分類:阿育王
《國語辭典》:阿育王  拼音:ā yù wáng
印度古代国王。梵语Aśoka,意译无忧。为古印度名王旃陀罗笈多之孙。西元前二百七十三年即位,在位期间,几乎统一全印度,后归依佛教,并大力推行佛教,广立碑敕传说阿育王在华氏城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并派人到国外传法,对后来佛教发展影响极大。
《漢語大詞典》:阿输迦(阿輸迦)
(1).树木名。史记·大宛列传“其东南有 身毒国 ” 张守节 正义引《浮屠经》:“又有阿输迦树,是夫人所攀生太子树也。”
(2).即 阿育王 。详“ 阿育王 ”。
《國語辭典》:阿育王  拼音:ā yù wáng
印度古代国王。梵语Aśoka,意译无忧。为古印度名王旃陀罗笈多之孙。西元前二百七十三年即位,在位期间,几乎统一全印度,后归依佛教,并大力推行佛教,广立碑敕传说阿育王在华氏城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并派人到国外传法,对后来佛教发展影响极大。
佛陀悬记阿育王
【佛学大辞典】
(本生)世尊与阿难共行,道有童子戏以土为道奉世尊。世尊记此童子曰:此儿我入涅槃后百年,姓孔雀,名阿育,出世当为转轮王,信乐正法,起八万四千塔供养舍利。见阿育王经一。
阿育王弟七日为王
【佛学大辞典】
(传说)据南传善见律,王弟帝须初不信佛教,一日入森林,见群鹿交尾,疑比丘能制欲,还语王。王乃解此疑问,欲使归佛教,让王位于帝须,七日且告以期终处死。帝须升王位,虽快乐供养,无不任意,而畏死无宁日,故不起欲,忧恼憔悴。王仍谓帝须曰:出家比丘,常思惟死,故无暇起染著心。于是帝须即信佛法,感激昙无德(Dhamma-Rakkhita)之奇迹,终强请于王,至阿育寺为比丘。北传阿育王传(卷二)王弟宿大哆。阿育王经(卷三)毗多输柯之传说,大略与南传相同。(参见:韦陀输)
阿育王最后施半庵摩勒果
【佛学大辞典】
(传说)王卧病,施心益强,日夜送黄金于鸡园寺不止。时邪见之大臣,劝太子三波地,勒守库藏,使王命不行。王竟无施物,唯有半庵摩勒果在手中。王大悲恼,说偈曰:「今我阿育王,无复自在力,唯半阿摩勒,于我得自在。」乃遣侍臣施与鸡园寺。鸡园寺上座碎为粉末,置羹中遍分与众僧。见阿育王经五。
阿育王役使鬼神
【佛学大辞典】
(传说)王建八万四千塔时,欲一夜成功之,遂役使夜叉。见阿育王经一。杂阿含经二十三。
阿育王一子一女出家
【佛学大辞典】
(故事)阿育王有一子,名摩哂陀,有一女名僧伽密多,王弟帝须比丘,请王令二子出家。王问二子,二子大喜,欲出家,即使二子出家入佛法。摩哂陀时年满二十。推目犍连帝须为和尚,摩诃提娑为阿阇梨,受具足戒。僧伽密多年十八岁,推昙摩波罗为和尚,受六法。此为王登位后六年之事也。摩哂陀于三藏中总持一切佛法,后依和尚帝须之劝至师子国。
阿育王为女造像
【佛学大辞典】
(杂名)阿育王为第四女所造也。梁书扶南国传曰: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行至张侯桥,见浦中五色光长数尺。不知何怪,乃令人于光处掊视之。得金像,未有光趺。悝乃下车载像,还至长干巷首,牛不肯进。悝乃令驭人任牛所之。牛径牵车至寺,悝因留像付寺僧。每至中夜,常放光明。又闻空中有金石之响。经一岁,捕鱼人张系世于海口忽见有铜花趺浮于水上,系世取送县。县以送台乃施像足宛然合会。简文咸安元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采珠,没于水底。得佛光艳。交州押送台以施像,又合焉。自咸和中得像,至咸安初,历三十馀年,光趺始具。初高悝得像后,西域胡僧五人来,请悝曰:昔于天竺得阿育王造像。来至邺下。值胡乱,埋像于河边。今寻觅失所。五人尝一夜俱梦见像曰:已出江东,为高悝所得。乃送此五僧至寺,见像嘘欷涕泣。像便放光,照烛殿宇。又瓦官寺慧邃,欲模写像形。寺主僧尚虑亏损金色。谓邃曰:若能令像放光回身西向,乃可相许。慧邃便恳到拜请,其夜像即转坐放光,回身西向。明旦,便许之。像趺先有外国书,莫有识者。后三藏那求跋摩识之,云是阿育王为第四女所造也。
阿育王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在今浙江宁波鄞县。西晋武帝太康二年,有刘萨诃者,于此山得古塔一基以为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之一,尊崇之,此山遂称为阿育王山。刘宋元嘉十二年,昙摩密多,建立寺塔。梁大同六年,武帝诏越州守臣萧察重修寺宇。简文帝亦时奉钱。或云:寺本号广利寺,梁武帝时,改赐阿育王寺之名。尔后塔之供养,数数行之,及宋代,大觉怀琏住之,建宸奎阁。苏轼作记。寻而宗杲,介谌,德光,如洪,大观等,交董之,为临济之道场,一时称盛见广弘明集十六,法苑珠林三十八,佛祖统纪三十六五十三等。
阿育王塔
【佛学大辞典】
(堂塔)阿育王为佛以后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奉安佛舍利,及供养僧众。据善见律毗婆沙一,谓阿育王统领之国,其数有八万四千,故王敕诸国建八万四千大寺,八万四千宝塔云。阿育王传一及阿育王经一等,谓王由海比丘知佛有悬记,诣王舍城,取阿阇世王所埋之四升舍利,又悉取他六所所埋之舍利,造八万四千宝箧,一箧盛一舍利,复造八万四千宝瓮,八万四千宝盖,八万四千疋䌽,为庄校,以建立八万四千宝塔云。法显传及西域记等亦皆叙王造八万四千塔。又杂譬喻经上,谓阿育王希疾病平愈,造一千二百宝塔。其塔数虽不知孰确,而王由兴教爱法之至情,多建寺塔,则非子虚也。今诸塔殆已无存,彼中印度之僧志古塔,是否为此中之一,亦不可考。又古来有传说此阿育王塔我国亦有之者,如广弘明集十五,举鄮县(今宁波鄞县)塔已下凡十七塔,法苑珠林三十八列鄮县塔以下凡二十一塔,谓皆为阿育王所造。案阿育王之领土,不及于我国,塔何从来?殆附会之说也。考佛祖统纪四十三,谓吴越王钱俶,慕阿育王造塔事,以金银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功竣。其附会即由此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