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阻塞  拼音:zǔ sè
有障碍而无法畅通。如:「交通阻塞」。《福惠全书。卷八。钱谷部。漕项收兑》:「催攒远离口岸,不得阻塞河路。」《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无数粮船,阻塞住河路,自青年铺直到灵口,水泄不通。」
《国语辞典》:肠阻塞(肠阻塞)  拼音:cháng zǔ sè
病名。可分为功能性和机械性肠阻塞。前者因肠平滑肌不能正常蠕动而引起,后者的病因包括肠道狭窄、肠黏连、肠内异物、肠外压迫、疝气、肠扭转及肠套叠等。肠阻塞的症状、体徵及治疗,因病因及发病部位而异,但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水和电解质流失、肠壁坏死、有毒物质进入腹腔及血液等后果。也称为「肠梗阻」。
《國語辭典》:不通  拼音:bù tōng
1.文字不合文法。如:「文理不通」。
2.不明事理。《文选。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何必勤勤小让也哉?冲等不通大体,敢以陈闻?」《红楼梦》第四二回:「你又说不通的话了。这个上头那里又用的著草虫!或者翎毛倒要点缀一两样。」
3.不明瞭、不精通。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二。历代制中》:「年未三十,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
4.不共、不相通。《礼记。内则》:「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5.阻塞、滞碍。《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舟车不通,人迹罕至。」《三国演义》第九八回:「今陈仓转运不通,其馀小路盘涉艰难,吾算随军粮草,不敷一月用度,如之奈何?」
《國語辭典》:留滞(留滯)  拼音:liú zhì
停滞不前。《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西游记》第一二回:「玄奘大喜,即便谢了恩,领了物事,更无留滞之意。」也作「滞留」。
《國語辭典》:壅蔽  拼音:yōng bì
隔绝、遮蔽。《楚辞。宋玉。九辩》:「卒壅蔽此浮云兮,下暗漠而无光。」《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二世委任赵高,专权自恣,壅蔽大臣,终有阎乐望夷之祸。」
《國語辭典》:壅塞  拼音:yōng sè
淤滞不通。《书经。舜典》:「明四目,达四聪」句下汉。孔安国。传:「广视听于四方,使天下无壅塞。」《楚辞。严忌。哀时命》:「道壅塞而不通兮,江河广而无梁。」也作「壅闭」、「壅滞」、「拥塞」。
分類:壅塞阻塞
《國語辭典》:抑塞  拼音:yì sè
1.压抑堵塞。《南史。卷一九。谢方明传》:「人事不至,必被抑塞。」
2.沉沦郁闷。唐。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诗:「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國語辭典》:梗塞  拼音:gěng sè
阻塞不通。《宋书。卷八四。邓琬传》:「顗怒胡不战,谓曰:『粮运梗塞,当如北何?』」《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此时也是濮人王仙芝作乱,劫掠郡县,道路梗塞。」
分類:梗塞阻塞
《漢語大詞典》:隔塞
阻塞。汉书·五行志中:“言上偏听不聪,下情隔塞。”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徵 虞 为太傅,道路隔塞,信命不得至。” 唐 元稹 《卢士玫权知京兆尹制》:“奏覆隔塞,则上下不通。”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一章:“人民由分散而合聚之序,大地由隔塞而开闢之理,天道人事之自然者也。”
分類:阻塞乙部
《漢語大詞典》:壅底
犹阻塞。 汉 赵岐 《〈孟子〉题辞》:“閔悼 尧 、 舜 、 汤 、 文 、 周 、 孔 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 孙奭 疏:“壅底者,言正道鬱塞而不明也。” 唐 柳宗元 《天说》:“人之血气败逆壅底,为痈、疡、疣赘、瘻痔,虫生之。” 宋 文天祥 《贺吴丞相革》:“如人四体,壅底而百病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一:“百家壅底正涂之弊虽息,而神仙服食之説盛。”
分類:阻塞
《漢語大詞典》:扼塞
要塞。明史·孙承宗传:“﹝ 孙承宗 ﹞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扼塞,用是晓畅边事。” 清 刘大櫆 《颍川府通判吕君墓表》:“其山川都邑,形胜扼塞,与户口之繁简,风俗之淳漓,能一一指陈,使闻之者皆如目见。”
阻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胸中冤气扼塞,距踊声屈,觉九幽十八狱,无此黑黯也。” 清 包世臣 《致祁枢密书》:“是军官中亦未尝无人也,患在封圻节鉞,不知既不求,知者復不用,甚且扼塞其志意,沮遏其忠愤,以馁吾士气而张贼威耳。”
分類:阻塞要塞
《漢語大詞典》:榛塞
犹阻塞。宋书·长沙景王道怜传:“有旧沟引 渒水 入陂,不治积久,树木榛塞。” 明 宋濂 《吴公墓碣铭》:“且谓圣人之经一,而诸家异传,大道榛塞,职此之由,乃著三书。” 清 邓显鹤 《〈船山遗书〉目录序》:“ 魏 晋 以后,崇尚虚无,流为佛老,学术纷歧,世运榛塞,圣人之道唏矣。”
分類:阻塞
《漢語大詞典》:梗涩(梗澀,梗澁)
亦作“ 梗澁 ”。
(1).阻塞。晋书·王承传:“是时道路梗涩,人怀危惧。 承 每遇艰险,处之夷然。” 唐 韩愈 《嘲鼾睡》诗:“ 黄河 弄濆瀑,梗涩连拙 鮌 。” 宋 欧阳修 《论修河第三状》:“三五年间,五州凋弊,河流注溢,久又淤高,流行梗澁,则上流必决。”金史·移剌道传:“ 海陵 南伐,使督运芻粮,所在盗起,道路梗澁,间关仅至 淮南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四年:“今 女真 据其间,道路梗涩,甚於涉海。”
(2).迟钝;滞涩。宋史·张茂直传:“ 茂直 淳至寡言,晚年多疾,才思梗涩不称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斋童闻琴自作声,初以为僚僕之戏也;既知其非人,始白 温 。 温 自诣之,果不妄。其声梗涩,似将效己而未能者。”
《漢語大詞典》:厄塞
(1).窘迫艰难,时运不济。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贾人妻》:“僕之厄塞,阽於沟瀆。如此勤勤,所不敢望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贤仆夫:“ 李敬 者,本 夏侯譙公 之佣也。公久厄塞名场, 敬 寒苦备歷。” 明 李东阳 《书宋诸贤墨跡后》:“今观其尺书寸扎,皆国家天下事也。卒令厄塞困顿,齎志以殁,国亡世改,而其辞独存。”
(2).阻塞。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岂政治失当,事之害物者尚多;上下厄塞,情之不通者非一。”
《漢語大詞典》:阸塞
阻塞。 唐 柳宗元 《寄京兆许孟容书》:“末路阸塞臲兀,事既壅隔。”一本作“ 阨塞 ”。 宋 叶适 《毛积夫墓志铭》:“﹝ 积夫 ﹞知形便阸塞,涕泣曰:‘ 管 乐 不再生耶!’”
(1).险要之地。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而 汉 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閒,犬牙相临,乘其阸塞地利,彊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既有蓄积,阸塞四临:西被 陇 蜀 ,南通 汉中 ,北据 谷口 ,东阻 嶔巖 。”明史·房宽传:“ 宽 在边久,凡山川阸塞,殊域情伪,莫不毕知。”
(2).险要。 章炳麟 《封建考》:“古之建国,无有华离之地。虽然,亦因地埶阸塞为之。”一本作“ 阨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