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阴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十二相之一。阴者男根也。佛之男根如马阴,隐藏腹中,不现于外。
(术语)三十二相之一。阴者男根也。佛之男根如马阴,隐藏腹中,不现于外。
马阴藏三摩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如来住此三摩地而说爱染法。(参见:爱染王)
(术语)大日如来住此三摩地而说爱染法。(参见:爱染王)
第六阴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阴之外无第六阴,因而譬有名无实者为第六阴,如言第十三入第十九界。维摩经观众生品曰:「如第六阴,如第七情。」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之外,无第六阴,第六阴者,有名无实的意思。
(术语)五阴之外无第六阴,因而譬有名无实者为第六阴,如言第十三入第十九界。维摩经观众生品曰:「如第六阴,如第七情。」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之外,无第六阴,第六阴者,有名无实的意思。
阴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色声等之有为法也。其解释诸师各异。天台谓阴有二义:一阴者荫覆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也。二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也。止观五上曰:「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聚,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净影取积聚之一义。大乘义章八本曰:「积聚名阴,阴积多法故。」是言色声等之有为法,多法积聚而为体也。已上二家皆为旧译,梵语塞建陀Skandha之译语也。然新译以译之为蕴,解积聚之义。为且视旧译之阴字为阴阳之阴,因许积聚之义不许阴覆之义。若为阴覆之义,则梵语云钵罗婆陀。慈恩之义林章五本曰:「梵云塞建陀,唐言蕴,旧译名阴(于禁反)。此阴是阴覆义。若言荫者,梵本应云钵罗婆陀,案阴音应以于今反,阴阳之阴也(阴阳之阴,是阴积之义)。但仁王经曰:「色名色蕴,心名四蕴,皆积聚性,隐覆真性。」又中论疏四末曰:「阴者阴杀也,其义主杀。以此五法能害慧命,是故经中喻旃陀罗。」是如天台之释,有荫覆之义。名义集六曰:「蕴谓积聚,古翻阴,阴乃盖覆,积聚有为,盖覆真性。」
【佛学常见辞汇】
1。荫覆之义,指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2。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
(术语)谓色声等之有为法也。其解释诸师各异。天台谓阴有二义:一阴者荫覆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也。二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也。止观五上曰:「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聚,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净影取积聚之一义。大乘义章八本曰:「积聚名阴,阴积多法故。」是言色声等之有为法,多法积聚而为体也。已上二家皆为旧译,梵语塞建陀Skandha之译语也。然新译以译之为蕴,解积聚之义。为且视旧译之阴字为阴阳之阴,因许积聚之义不许阴覆之义。若为阴覆之义,则梵语云钵罗婆陀。慈恩之义林章五本曰:「梵云塞建陀,唐言蕴,旧译名阴(于禁反)。此阴是阴覆义。若言荫者,梵本应云钵罗婆陀,案阴音应以于今反,阴阳之阴也(阴阳之阴,是阴积之义)。但仁王经曰:「色名色蕴,心名四蕴,皆积聚性,隐覆真性。」又中论疏四末曰:「阴者阴杀也,其义主杀。以此五法能害慧命,是故经中喻旃陀罗。」是如天台之释,有荫覆之义。名义集六曰:「蕴谓积聚,古翻阴,阴乃盖覆,积聚有为,盖覆真性。」
【佛学常见辞汇】
1。荫覆之义,指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2。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
阴入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也。谓之三科。(参见:三科)。楞伽经曰:「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入界生灭。」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术语)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也。谓之三科。(参见:三科)。楞伽经曰:「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入界生灭。」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三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三门,旧译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门皆为欲破凡夫实我之执而施设。为凡夫之迷执有偏颇,迷于心偏重者,合色而为一,开心而为四,立五蕴。色蕴之一,色也,后之受想行识,心之差别也。次为迷于色偏重者开色而为十,合心而为二,立十二处。五根五境之十处,色也。意根法境之二处,心也。次为色心共迷者,开色而为十,开心而为八。立十八界。五根五境之十界,色也。意根与法境及六识之八界,心也。此次第即上中下之三根也。说见毗婆沙论七。法界次第上之上。密教以之配于胎藏界佛莲金之三部。为迷于心法者,说五蕴,表金刚部之智。为迷于色法者,说十二处,表莲华部之理(密教色属于法理),为色心双迷者,说十八界,表莲金不二之佛部。见秘藏记钞九。
【三藏法数】
(出婆沙论并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论云:若迷心不迷色,则合色开心,数为五蕴;若迷色不迷心,则合心开色,数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则心色各开,数为十八界。如此开合说者,为令众生于所迷处,委细而观,故有三科不同焉。
〔一、五蕴〕(亦名五阴。)蕴,积聚也。谓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以成身也。如来为迷心偏重者,合眼耳鼻舌身五根,但名为色;开意之一根,为受想行识,令其细观于心,是为合色开心,故说五蕴也。
〔二、十二入〕,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三、十八界〕,界,即界限,亦隔别之义。谓此十八界,各有别体,义无混滥也。如来为色、心俱迷者,开为六根、六尘、六识,令其一一细观,是为心、色俱开,故说为十八界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术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三门,旧译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门皆为欲破凡夫实我之执而施设。为凡夫之迷执有偏颇,迷于心偏重者,合色而为一,开心而为四,立五蕴。色蕴之一,色也,后之受想行识,心之差别也。次为迷于色偏重者开色而为十,合心而为二,立十二处。五根五境之十处,色也。意根法境之二处,心也。次为色心共迷者,开色而为十,开心而为八。立十八界。五根五境之十界,色也。意根与法境及六识之八界,心也。此次第即上中下之三根也。说见毗婆沙论七。法界次第上之上。密教以之配于胎藏界佛莲金之三部。为迷于心法者,说五蕴,表金刚部之智。为迷于色法者,说十二处,表莲华部之理(密教色属于法理),为色心双迷者,说十八界,表莲金不二之佛部。见秘藏记钞九。
【三藏法数】
(出婆沙论并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论云:若迷心不迷色,则合色开心,数为五蕴;若迷色不迷心,则合心开色,数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则心色各开,数为十八界。如此开合说者,为令众生于所迷处,委细而观,故有三科不同焉。
〔一、五蕴〕(亦名五阴。)蕴,积聚也。谓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以成身也。如来为迷心偏重者,合眼耳鼻舌身五根,但名为色;开意之一根,为受想行识,令其细观于心,是为合色开心,故说五蕴也。
〔二、十二入〕,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三、十八界〕,界,即界限,亦隔别之义。谓此十八界,各有别体,义无混滥也。如来为色、心俱迷者,开为六根、六尘、六识,令其一一细观,是为心、色俱开,故说为十八界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阴幻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五阴如幻,假有之理也。辅行二曰:「闻说阴幻,知罪无生。」
(术语)谓五阴如幻,假有之理也。辅行二曰:「闻说阴幻,知罪无生。」
阴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阴尽为迷妄者,故云妄。
(术语)五阴尽为迷妄者,故云妄。
阴妄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阴盖善法之迷妄一念心。即凡夫现前一刹那之心,指阴识无记之第六识也。盖天台之意,谓初心者,不堪直以融妙之法体为所观,修圆顿之妙观,故不就佛界或众生界,而即近要易修自己一念之心法,定为所观之境。于摩诃止观正修章中虽广举所观之十境,以备机根之不同,若剋示境体,则如所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而但观识阴,通识阴三性中,亦独取无记羸劣现前刹那之妄心以为所观之境体云。(参见:介尔阴妄一念)。
(术语)谓阴盖善法之迷妄一念心。即凡夫现前一刹那之心,指阴识无记之第六识也。盖天台之意,谓初心者,不堪直以融妙之法体为所观,修圆顿之妙观,故不就佛界或众生界,而即近要易修自己一念之心法,定为所观之境。于摩诃止观正修章中虽广举所观之十境,以备机根之不同,若剋示境体,则如所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而但观识阴,通识阴三性中,亦独取无记羸劣现前刹那之妄心以为所观之境体云。(参见:介尔阴妄一念)。
阴界
【佛学大辞典】
(界名)五阴与十八界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与十八界。
(界名)五阴与十八界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与十八界。
阴持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后汉安世高译,二卷。说五阴六入等之法相,及三十七器之道科。小乘部。
(经名)后汉安世高译,二卷。说五阴六入等之法相,及三十七器之道科。小乘部。
阴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境之一。
【三藏法数】
阴,覆盖之义。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也,亦名五蕴,蕴即积聚之义。若言覆盖一切善法,此就因得名;若言积聚无量生死,此就果得名。十境以阴居初者,有二义:一现前,二依经。现前者,谓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重担,常自现前,是故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云:声闻依四念处行道,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又经中凡列法门,无不以五阴为首,是故初观,此且就五阴通总而言。若专论所观之境,必须于五阴中,除却前四,的取第五识阴,为所观之境也。(一期者,谓人从生至死也。重担者,生死重沓名重,人所荷负名担。四念处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故云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除却前四者,谓除色受想行也。)
(术语)十境之一。
【三藏法数】
阴,覆盖之义。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也,亦名五蕴,蕴即积聚之义。若言覆盖一切善法,此就因得名;若言积聚无量生死,此就果得名。十境以阴居初者,有二义:一现前,二依经。现前者,谓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重担,常自现前,是故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云:声闻依四念处行道,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又经中凡列法门,无不以五阴为首,是故初观,此且就五阴通总而言。若专论所观之境,必须于五阴中,除却前四,的取第五识阴,为所观之境也。(一期者,谓人从生至死也。重担者,生死重沓名重,人所荷负名担。四念处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故云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除却前四者,谓除色受想行也。)
阴钱
【佛学大辞典】
(杂名)纸钱之别名。阴府所用之钱货。(参见:瘗钱及纸钱)
(杂名)纸钱之别名。阴府所用之钱货。(参见:瘗钱及纸钱)
阴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阴茎也。佛之阴茎藏于腹中而不现见,故云阴藏,似马之阴,故名马阴藏,又云阴马藏,三十二相之一。三藏法数四十八曰:「阴相藏密,犹马阴不可见也。」往生要集中本曰:「如来阴藏,平如满月,有金色光,犹如日轮。」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阴茎藏于腹中,为三十二相之一。
(术语)佛之阴茎也。佛之阴茎藏于腹中而不现见,故云阴藏,似马之阴,故名马阴藏,又云阴马藏,三十二相之一。三藏法数四十八曰:「阴相藏密,犹马阴不可见也。」往生要集中本曰:「如来阴藏,平如满月,有金色光,犹如日轮。」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阴茎藏于腹中,为三十二相之一。
阴藏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阴藏)。
(术语)(参见:阴藏)。
阴魔
【佛学大辞典】
(譬喻)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能毒害众生的佛性,故喻之为魔。
(譬喻)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能毒害众生的佛性,故喻之为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