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阴界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为四大,阴为五阴,界为十八界,入为十二入。
【佛学常见辞汇】
大是四大,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
(术语)大为四大,阴为五阴,界为十八界,入为十二入。
【佛学常见辞汇】
大是四大,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
五阴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译曰蕴。旧译曰阴。净影之说,如大乘义章八本所谓「积集名阴。阴积多法故。」是与新译蕴之义同。天台之说,如止观五上所谓「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阴有荫覆与阴积之二义。(参见:蕴)。色,受,想,行,识,五法之名义,新旧皆同。(参见:五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蕴)
【佛学常见辞汇】
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参见:五蕴)
(术语)新译曰蕴。旧译曰阴。净影之说,如大乘义章八本所谓「积集名阴。阴积多法故。」是与新译蕴之义同。天台之说,如止观五上所谓「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阴有荫覆与阴积之二义。(参见:蕴)。色,受,想,行,识,五法之名义,新旧皆同。(参见:五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蕴)
【佛学常见辞汇】
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参见:五蕴)
五阴魔
【佛学大辞典】
(譬喻)四魔之一。与五蕴魔同。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者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譬喻)四魔之一。与五蕴魔同。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者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五阴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五阴譬喻经之略名。
(经名)五阴譬喻经之略名。
五阴盛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苦之一。又曰五盛阴苦。解盛有二义:一就苦而说。人各具五阴而众苦炽盛,故曰盛。又五阴之器盛众苦,故曰盛。中论疏七曰:「有斯五阴,众苦炽盛,名五盛阴苦。又此五阴,盛贮众苦,名五盛阴苦。」次一义,为五阴之作用炽盛,故名为五阴盛或五盛阴。旧译之经常呼五阴而言为五盛阴者,即此意也。增一阿含经十七曰:「世尊告诸比丘曰:彼云何为担?谓五盛阴是。」然则五阴盛苦,犹单言五阴苦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阴盛苦,为八苦之一。
【三藏法数】
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也。盛即盛大之义,谓前诸苦,皆是五阴之所聚集,是为五阴盛苦。
【三藏法数】
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也。盛即盛大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名五阴盛苦。
(术语)八苦之一。又曰五盛阴苦。解盛有二义:一就苦而说。人各具五阴而众苦炽盛,故曰盛。又五阴之器盛众苦,故曰盛。中论疏七曰:「有斯五阴,众苦炽盛,名五盛阴苦。又此五阴,盛贮众苦,名五盛阴苦。」次一义,为五阴之作用炽盛,故名为五阴盛或五盛阴。旧译之经常呼五阴而言为五盛阴者,即此意也。增一阿含经十七曰:「世尊告诸比丘曰:彼云何为担?谓五盛阴是。」然则五阴盛苦,犹单言五阴苦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阴盛苦,为八苦之一。
【三藏法数】
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也。盛即盛大之义,谓前诸苦,皆是五阴之所聚集,是为五阴盛苦。
【三藏法数】
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也。盛即盛大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名五阴盛苦。
五阴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事)与五蕴世间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世间)
【三藏法数】
(亦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十界五阴各各差别,故名五阴世间。(色即质碍之色,受即领纳诸尘,想即思想,行即造作,识即分别善恶。以此五者,阴覆真性,皆名为阴。)
(术事)与五蕴世间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世间)
【三藏法数】
(亦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十界五阴各各差别,故名五阴世间。(色即质碍之色,受即领纳诸尘,想即思想,行即造作,识即分别善恶。以此五者,阴覆真性,皆名为阴。)
五盛阴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苦之一。人之一身,自色受等之五阴而成,其五阴之势用炽盛,故曰盛阴。受于盛阴一切之苦,谓之五阴盛苦。即心身之总苦也。又曰五阴盛。(参见:五阴盛苦)
(术语)八苦之一。人之一身,自色受等之五阴而成,其五阴之势用炽盛,故曰盛阴。受于盛阴一切之苦,谓之五阴盛苦。即心身之总苦也。又曰五阴盛。(参见:五阴盛苦)
中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中有。死此生彼,中间所受之阴形也。阴者五阴之阴(新译云五蕴),俱舍宗以为有一定之中阴,成实宗以为无之,大乘宗以为有无不定。谓极善极恶之人,无中阴,直至所至。馀皆有之。大乘义章八曰:「命报终谢,名为无有。生后死前,名为本有。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文句四曰:「中阴倒悬诸根皆毁坏。」(参见:中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中有。(参见:中阴身)
【佛学次第统编】
欲海回狂云:「识离此形躯,其名曰中阴。一入胞胎后,此相忽然隐。譬之暗中灯,灯灭还晦冥。六道十七相,智者宜观省。」涅槃经云:「临命终时,眷属哭泣。其人惶怖,不能自持。一生善恶,俱现目前。煖气尽后,过去五阴灭,现在中阴生。入胎之后,现在中阴灭,未来五阴生。譬如灯生暗灭,灯灭暗生,相续不断。」
(术语)又云中有。死此生彼,中间所受之阴形也。阴者五阴之阴(新译云五蕴),俱舍宗以为有一定之中阴,成实宗以为无之,大乘宗以为有无不定。谓极善极恶之人,无中阴,直至所至。馀皆有之。大乘义章八曰:「命报终谢,名为无有。生后死前,名为本有。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文句四曰:「中阴倒悬诸根皆毁坏。」(参见:中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中有。(参见:中阴身)
【佛学次第统编】
欲海回狂云:「识离此形躯,其名曰中阴。一入胞胎后,此相忽然隐。譬之暗中灯,灯灭还晦冥。六道十七相,智者宜观省。」涅槃经云:「临命终时,眷属哭泣。其人惶怖,不能自持。一生善恶,俱现目前。煖气尽后,过去五阴灭,现在中阴生。入胎之后,现在中阴灭,未来五阴生。譬如灯生暗灭,灯灭暗生,相续不断。」
中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有之一。生死之果报有而非无,谓之有,现生与当生中间之果报谓之中有,又称中阴。中有者为灭当来之生之业所引生者,故中有之形如其所趣本有之形。欲界中有之量,如小儿年五六岁,然诸根明利。又色界中有之量,圆满如本有,衣服与体俱生,以惭愧之心增盛故也。其他欲界之中有,则以增长之无惭愧故而无衣。且欲界之中有,以香为食,因而称之为乾闼婆。又天之中有仰头人,鬼畜生之三者,横而如人,地狱之中有,头下足上。俱舍论九详说之。此中有有有无之论。(参见:中阴)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中阴。(参见:中阴身)
【三藏法数】
即中阴也。谓已死之后,未生之前,于其中间识未托胎,是名中有。
【三藏法数】
中有,亦名中阴。谓诸众生此身死后,识未托胎,现在所作善恶业因,必取当来善恶诸趣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中有。
(术语)四有之一。生死之果报有而非无,谓之有,现生与当生中间之果报谓之中有,又称中阴。中有者为灭当来之生之业所引生者,故中有之形如其所趣本有之形。欲界中有之量,如小儿年五六岁,然诸根明利。又色界中有之量,圆满如本有,衣服与体俱生,以惭愧之心增盛故也。其他欲界之中有,则以增长之无惭愧故而无衣。且欲界之中有,以香为食,因而称之为乾闼婆。又天之中有仰头人,鬼畜生之三者,横而如人,地狱之中有,头下足上。俱舍论九详说之。此中有有有无之论。(参见:中阴)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中阴。(参见:中阴身)
【三藏法数】
即中阴也。谓已死之后,未生之前,于其中间识未托胎,是名中有。
【三藏法数】
中有,亦名中阴。谓诸众生此身死后,识未托胎,现在所作善恶业因,必取当来善恶诸趣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中有。
中阴法事
【佛学大辞典】
(仪式)人间之中阴,身如童子之形,且必以七日为一期而生于本生处。若于七日之终,未得生缘,则更续中阴七日,至第二七日之终而生于本生处。如此七日为一期,最长者至第七期,第七期之终,必生于一处矣。因之此七七日间称曰中阴,在此时为追荐之法事,是曰中阴法事。略称曰中阴。于生缘未定之间,希以追福之力生于善处也。随原往生经曰:「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神,使生十方净土。」梵网经下曰:「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
(仪式)人间之中阴,身如童子之形,且必以七日为一期而生于本生处。若于七日之终,未得生缘,则更续中阴七日,至第二七日之终而生于本生处。如此七日为一期,最长者至第七期,第七期之终,必生于一处矣。因之此七七日间称曰中阴,在此时为追荐之法事,是曰中阴法事。略称曰中阴。于生缘未定之间,希以追福之力生于善处也。随原往生经曰:「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神,使生十方净土。」梵网经下曰:「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
中阴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姚秦竺佛念译。佛入中阴放大光明,集一切中阴之众生,说大乘之法,其中,初品佛与弥勒菩萨论中阴之法。【又】(仪式)读诵于中阴间之诸经也。
(经名)二卷,姚秦竺佛念译。佛入中阴放大光明,集一切中阴之众生,说大乘之法,其中,初品佛与弥勒菩萨论中阴之法。【又】(仪式)读诵于中阴间之诸经也。
介尔阴妄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观法所观之境也。(参见:阴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吾人现思妄心也。即第六意识之一念。介尔者,微弱之义,细少之义。阴妄者,谓此心属于五阴中之识阴而为迷妄者。一念者,谓仅一刹那之心也。天台宗之观法,以此心为所观,无观斯妄之一念心,为具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辅行五之三曰:「言介尔者,谓刹那心。又介尔者,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无心,三千具足。」四教仪集注下曰:「观一念心等者,即现前阴妄一刹那心。」
(术语)天台宗观法所观之境也。(参见:阴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吾人现思妄心也。即第六意识之一念。介尔者,微弱之义,细少之义。阴妄者,谓此心属于五阴中之识阴而为迷妄者。一念者,谓仅一刹那之心也。天台宗之观法,以此心为所观,无观斯妄之一念心,为具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辅行五之三曰:「言介尔者,谓刹那心。又介尔者,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无心,三千具足。」四教仪集注下曰:「观一念心等者,即现前阴妄一刹那心。」
行阴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译曰行蕴。旧译曰行阴。(参见:阴)
【佛学常见辞汇】
五蕴中之行蕴。
(术语)新译曰行蕴。旧译曰行阴。(参见:阴)
【佛学常见辞汇】
五蕴中之行蕴。
苦阴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译曰蕴。旧译曰阴。构造有情之身心者也。人身有苦,故云苦阴。(参见:阴)。释门归敬仪上曰:「形则缚于俗习,苦阴常缠。」
(术语)新译曰蕴。旧译曰阴。构造有情之身心者也。人身有苦,故云苦阴。(参见:阴)。释门归敬仪上曰:「形则缚于俗习,苦阴常缠。」
苦阴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佛说苦阴经,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上之别译。
(书名)佛说苦阴经,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上之别译。
苦阴因事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佛说苦阴因事经,一卷,西晋法炬译。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下之别译。
(书名)佛说苦阴因事经,一卷,西晋法炬译。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下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