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54 【介绍】: 西汉齐悼惠王刘肥子。初封阳虚侯。文帝十六年以齐地分封肥诸子,将闾封为齐王。吴楚七国乱起,齐地各王皆应之,将闾狐疑未定,曾阴与齐地各王通谋。汉兵至,通谋事泄,自杀。
《漢語大詞典》:阳虚
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阳虚大多具有气虚症状,同时兼有寒象。表现为畏寒肢冷、喜吃热饮、体温偏低、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国语辞典》:阳虚发热(阳虚发热)  拼音:yáng xū fā rè
一种疾病的症状。中医上指:(1)因劳倦内伤,脾胃气虚而致的虚热。(2)因阴寒内盛,虚阳格拒于外所出现的浮热。
《漢語大詞典》:阳病(陽病)
中医指阳虚有寒的病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
《國語辭典》:内寒(內寒)  拼音:nèi hán
由体内所自发的寒气。中医指因阳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而引起的水液运化障碍、浊阴滞留的病症。症状为吐泻、腹痛、手足逆冷或水肿痰饮等,虽用取暖或覆被等外在方式也都不能去除寒气。
《国语辞典》:补阳(补阳)  拼音:bǔ yáng
中医称治疗阳虚症的方法。
《國語辭典》:寒厥  拼音:hán jué
中医上指患者四肢逆冷,面青腹病,不省人事。
《漢語大詞典》:筋度
中医古诊法“五度”(或称“十度”)之一。即衡量、测度筋的阴阳虚实。《素问·方盛衰论》:“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参见“ 五度 ”。
《漢語大詞典》:五度
(1).五行。文子·自然:“八风詘申,不违五度。”鹖冠子·天权:“五度既正,无事不擧。” 陆佃 注:“左木、右金、前火、后水、中土是也。”《淮南子·兵略训》:“音气不戾八风,詘申不获五度。” 许慎 注:“五度,五行也。”
(2).五级度量单位、即分、寸、尺、丈、引。汉书·律历志上:“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3).中医称神、气、血、形、志五者之盛衰为五度。一说指十度中的脉、脏、肉、筋、俞。《素问·方盛衰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4).五次。 唐 白居易 《醉中得上都亲友书咏而报之》:“一生耽酒客,五度弃官人。” 唐 李频 《春日旅舍》诗:“如何一别故园后,五度花开五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