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阑 → 阑栏、干 → 乾干”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典故
阑干敲遍不应人


《全唐诗》卷六百三十八〈倚醉〉
倚醉无端寻旧约,却怜惆怅转难胜【那令惆怅转难胜】。静中楼阁深春雨【静中楼阁春深雨】,远处帘栊半夜灯【远处帘栊夜半灯】。抱柱立时风细细,绕廊行处思腾腾。分明窗下闻裁剪,敲遍阑干唤不应。
典故
倚遍栏杆曲
 
十二阑干閒倚遍
 
西洲梦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九〈杂曲歌辞·西洲曲〉~069~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國語辭典》:阑干(闌干)  拼音:lán gān
1.竹木或金属条编成的栅栏,常置于阳台前或通道间。金。王特起 喜迁莺。登山临水词:「千里关塞远,雁阵不来,犹把阑干倚。」也作「栏干」、「栏杆」。
2.纵横散乱的样子。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清。王鹏运浣溪沙。苜蓿阑干满上林〉词:「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
3.星光横斜参差的样子。唐。刘方平 月夜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宋。陈兴义早行诗:「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國語辭典》:栏干(欄干)  拼音:lán gān
竹木或金属条编成的栅栏。也作「阑干」、「栏杆」。
分類:栏干
《國語辭典》:栏杆(欄杆)  拼音:lán gān
1.竹木或金属条编成的栅栏。唐。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三:「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也称为「阑干」、「阑槛」、「栏干」。
2.古称在女子衣服的缘边,以丝织成花纹交错的装饰物。似今日的蕾丝花边。
3.泪水纵横的样子。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栏杆,梨花一枝春带雨。」
分類:栏杆遮拦
《漢語大詞典》:石阑干(石闌干)
石头栏杆。 元 萨都剌 《秋词》:“石阑干畔银灯过,照见芙蓉叶上霜。”亦省作“ 石阑 ”、“ 石栏 ”。 元 王逢 《景阳井》诗:“石阑漫涴臙脂色,不似湘筠染泪痕。” 清 邵长蘅 《夜游孤山记》:“竝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 西泠桥 石栏。”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三景:“墙后花木,建筑耸出,后门一道斜向左,门前有月台,石栏回绕,有石阶数级。”
《漢語大詞典》:石栏干(石欄干)
珊瑚树的一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石栏干生大海底,高尺餘,有根,茎上有孔如物点,渔人网罥取之。初出水正红色,见风渐渐青色。”
《分类字锦》:云绕阑干(云绕阑干)
刘禹锡 题集贤阁诗 青山云绕阑干外,紫殿香来步武间。
分类:栏槛
《国语辞典》:苜蓿长栏干(苜蓿长栏干)  拼音:mù sù cháng lán gān
苜蓿杂乱地放在盘子里,像长栏干一般。形容教书生活的清苦。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大全。卷七。俭薄类。苜蓿盘》:「(唐)薛令之为东宫侍读时,官僚简淡,以诗自悼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漢語大詞典》:十二阑干(十二闌干)
曲曲折折的栏杆。十二,言其曲折之多。 宋 张先 《蝶恋花》词之一:“楼上东风春不浅,十二阑干,尽日珠帘捲。” 清 陈廷焯 《蝶恋花》词:“镇日双蛾愁不展,隔断中庭,羞与郎相见。十二阑干閒倚遍,凤釵压鬢寒犹颤。”
《漢語大詞典》:栏干子(欄干子)
栏杆。《水浒传》第二一回:“腰里解下鑾带,上有一把压衣刀和招文袋,却挂在牀边栏干子上。”
分類:栏杆
《高级汉语词典》:梦啼妆泪红阑干
梦中啼哭,擦了脂粉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
《漢語大詞典》:瓓珊
(1).消歇,消沉。 五代 王周 《春答》诗:“花枝千万趁春开,三月瓓珊即自回。” 元 曾瑞 《喜春来·闺怨》曲:“当时欢喜言盟誓,今日瓓珊説是非。” 清 袁于令 《西楼记·疑迷》:“意瓓珊,几度荒茶饭,坐起惟长叹。”
(2).犹阑干。纵横貌。 元 庾天锡 《蟾宫曲》曲:“ 滕王 高阁江干,佩玉鸣鸞,歌舞瓓珊。” 元 杨载 《奉题伯父双峰樵隐》诗:“緑林遗我恨,回首泪瓓珊。”
(3).玉佩声。 宋 赵长卿 《眼儿媚》词:“佳人环珮玉瓓珊,作恶探花还。” 元 方回 《吊鹤赋》:“乌帽瀟洒,玉佩瓓珊。”
《漢語大詞典》:瓓玕
犹琅玕。美玉,美石。 南朝 宋 鲍照 《冬至》诗:“长河结瓓玕,层冰如玉岸。” 钱振伦 注:“集韵:‘瓓,玉采文。玕,琅玕也。’”此喻冰。
《國語辭典》:琅玕  拼音:láng gān
1.圆润如珠的美玉。《文选。张衡。四愁诗之二》:「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也称为「瓓玕」、「玕琅」。
2.比喻华美的词藻或佳文。唐。韩愈〈龊龊〉诗:「排云叫阊阖,披腹呈琅玕。」
3.比喻美竹。唐。元稹〈种竹〉诗:「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也作「琅玕」。
《國語辭典》:琅玕(瑯玕)  拼音:láng gān
比喻光滑美好的竹子。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珊珊,蓦听的竹响琅玕。」也作「琅玕」。
《国语辞典》:几家(几家)  拼音:jǐ jiā
几处。元。张可久〈凭阑人。小玉阑干月半掐〉曲:「小玉阑干月半掐,嫩绿池塘春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