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摩奴阇
【佛学大辞典】
(杂语)Ma%nusa,又作Manus!ya,末奴沙,摩沙,摩赊,摩奴沙,摩努娑摩奢,摩奴晒,摩努史也。略曰摩。又曰摩拿赦,摩舍喃。译曰人,意。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末奴沙亦云摩沙,此云人。」法华文句四曰:「人者,胡言摩奢,此云意。」慧琳音义二十五曰:「摩奴沙,此云人,即人之总名也,或云摩奴娑。」梵语杂名曰:「人摩拿史也,娜罗。」又以名外道之邪计。女人眷属论师之说,大自在天作八女人。第六名摩,摩生人。外道小乘涅槃论曰:「摩醯首罗作八女人,(中略)六名摩,摩生人。」大日经疏二曰:「经云摩奴阇者,智度翻为人,即是人执也。具译当言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类,计人即从人生,故以为名。唐三藏云意生非也。末那是意,今云末奴。声转义别,误耳。」大日经疏十六曰:「满奴所生者,是一类外道见。满奴是我,言一切似我而生也。」
摩奴阇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外道)附录。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摩诃罗阇
【佛学大辞典】
(杂语)Maha%ra%ja,又作摩贺罗惹,译曰大王。见梵语维名。
摩诃波阇波提
【佛学大辞典】
(人名)Maha%praja%pati,又作摩诃钵剌阇钵底,钵逻阇钵底,波阇钵提,波阇波提。译曰大爱道,大生主。佛之姨母名。法华文句二曰:「波阇波提,此翻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云众主。」西域记六曰:「佛姨母钵逻阇钵底,唐言生主,旧云波阇波提讹也。」法华玄赞一曰:「摩诃钵剌阇钵底,此云大胜生主。佛母有三,此为小母。大术生佛七日命终,此尼养佛。大术姊妹之类,故号为姨母。大胜生主本梵王名,一切众生皆彼子故,从彼乞得,因以为名。」俱舍光记十四曰:「摩诃此云大,波阇此云生,波提此云主。」
摩诃三摩曷罗阇
【佛学大辞典】
(杂语)译曰大平等王。劫初之民主也。见名义集三。梵Maha%sammatara%ja。
摩诃钵剌阇钵底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摩诃波阇波提)
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
【佛学大辞典】
(天名)Maha%vais/ravan!a-deva-ra%ja,摩诃为大,吠室啰末那野旧所谓毗沙门,提婆为天,喝啰阇为王,即大毗沙门天王也。
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陀罗尼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般若斫羯罗译。毗沙门天王之供养仪轨也。
摩罗毗阇那
【佛学大辞典】
(异类)Ma%la%vijaya,夜叉名。译曰鬘胜。见大威德陀罗尼经十八。
发阇罗
【佛学大辞典】
(物名)(参见:缚曰罗)
羯若鞠阇
【佛学大辞典】
(地名)Kanya%kubja,国名。译曰曲女城国。中印度。周四千馀里,国之大都城,临西殑伽河,长二十馀里,广四五里,名曲女城。玄奘渡天时,戒日王于此开无遮大会。西域记四曰:「羯若鞠阇国,唐言曲女城国,中印度境。」
羯磨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术语)Karmaa%ca%rya,授戒三师之一。授戒时读羯磨文之人。受者请其人而定之。行事钞上三请羯磨阿阇梨之文曰:「今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羯磨戒师,或简称戒师,即授戒时读羯磨文的师父,为授戒三师之一。
羯阇尸利沙
【佛学大辞典】
(地名)Gajas/irs!a,又作揭阇尸利沙。山名。译曰象头山。旧称伽耶,伽种。有二处:一在灵鹫山附近,提婆成破僧罪之处。一在佛成道处附近。俱舍光记十八曰:「羯阇尸利沙山,此云象头山。山顶如象头,故以名焉。去鹫峰山北可三四里,同一界内。天授住彼,而破僧。(中略)旧云伽耶山者讹也,以羯阇之与伽耶音相近故,故谬传尔。然西方别有伽耶山,去鹫峰山一百五十馀里,非同一界,非破僧处。」开宗记九末曰:「伽种山名,文中错举。应言揭阇尸利沙山,此云象头,以山顶似象头故。此山在鹫峰山北,可三四里,同一界内。(中略)文言伽种者,梵音相似也,但以译人谬错故耳。然彼实有伽种山,此山在鹫峰山东北可一百五十馀里,非同一界,岂得破僧。」(参见:伽耶山)
伽耶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新称羯阇尸利沙山,旧称伽耶山、伽阇山、伽种山等,译曰象头山。有二处,一在灵鹫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场附近,(参见:羯阇尸利沙)。西域记八,记近于菩提道场之伽耶山曰:「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岩危险。印度国俗,称曰灵山。自昔君王,驭宇承统,化洽远人,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Gajasi^rs/a。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象头山,有二处,一在灵鹫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场附近。
頞湿婆庾阇
【佛学大辞典】
(杂语)Asvayuj,译曰七月。见西域记二,梵语杂名。
频阇诃婆娑
【佛学大辞典】
(人名)数论外道名。自龙王承数论之义,大破佛法,后于频阇诃山石窟内化为石。天亲传曰:「佛灭后九百年中有外道,名频阇诃婆娑。频阇诃是山名,婆娑译为住。此外道住此山,因以为名。」梵Vindhyav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