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3,分1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阿阇梨
真言阿阇梨
引请阿阇梨
四种阿阇梨
阿阇梨大曼荼罗灌顶仪轨
阿阇梨所传曼荼罗
阿阇梨耶
阿阇婆罗
阿湿缚庾阇
阿萨阇
阿罗阇
和阇
和阇梨
受戒阿阇梨
佛类词典(续上)
阿阇世王女经阿阇梨
真言阿阇梨
引请阿阇梨
四种阿阇梨
阿阇梨大曼荼罗灌顶仪轨
阿阇梨所传曼荼罗
阿阇梨耶
阿阇婆罗
阿湿缚庾阇
阿萨阇
阿罗阇
和阇
和阇梨
受戒阿阇梨
阿阇世王女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之略。
(经名)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之略。
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术语)A^ca%rya,旧称阿阇梨,阿祇利。译曰教授。新称阿遮利夜,阿遮梨耶。译曰轨范正行。可矫正弟子行为,为其轨则师范高僧之敬称。玄应音义十五曰:「阿阇梨,经中或作阿祇利,皆讹也。应言阿遮利夜,此云正行,又言阿遮梨耶,此云轨范。旧云:于善法中,教授令知,名阿阇梨也。」南海寄归传三曰:「阿遮利耶,译为轨范师,是能教弟子法式之义,先云阿阇梨,讹也。」案阿阇梨又译悦众。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教授,或轨范正行,或悦众,即是矫正弟子们行为的比丘。四分律五种的阿阇梨,即出家、受戒、教授、受经、依止等。
(术语)A^ca%rya,旧称阿阇梨,阿祇利。译曰教授。新称阿遮利夜,阿遮梨耶。译曰轨范正行。可矫正弟子行为,为其轨则师范高僧之敬称。玄应音义十五曰:「阿阇梨,经中或作阿祇利,皆讹也。应言阿遮利夜,此云正行,又言阿遮梨耶,此云轨范。旧云:于善法中,教授令知,名阿阇梨也。」南海寄归传三曰:「阿遮利耶,译为轨范师,是能教弟子法式之义,先云阿阇梨,讹也。」案阿阇梨又译悦众。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教授,或轨范正行,或悦众,即是矫正弟子们行为的比丘。四分律五种的阿阇梨,即出家、受戒、教授、受经、依止等。
真言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阇梨之名,本通于一般之教师,后乃局于真言传授秘法之职位称号。大日经疏三曰:「若于此曼荼罗种种支分,乃至一切诸尊,真言手印,观行悉地,皆悉进达,得传法灌顶,是名阿阇梨。」
【佛学常见辞汇】
密宗传授秘法或是为人灌顶的法师。
(术语)阿阇梨之名,本通于一般之教师,后乃局于真言传授秘法之职位称号。大日经疏三曰:「若于此曼荼罗种种支分,乃至一切诸尊,真言手印,观行悉地,皆悉进达,得传法灌顶,是名阿阇梨。」
【佛学常见辞汇】
密宗传授秘法或是为人灌顶的法师。
引请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职位)禅林得度之沙弥,未知进退,引导而教授之者,谓之引请阿阇梨。即律宗之教授师也。见象器笺八。
(职位)禅林得度之沙弥,未知进退,引导而教授之者,谓之引请阿阇梨。即律宗之教授师也。见象器笺八。
四种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阿阇梨,有四种之别。
(术语)真言阿阇梨,有四种之别。
阿阇梨大曼荼罗灌顶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秘密部。
(经名)一卷,失译。秘密部。
阿阇梨所传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图像)谓善无畏三藏所传之曼荼罗也。胎藏界曼荼罗之一种。此曼荼罗之建立次第,与大日经所说之曼荼罗及现图曼荼罗略有不同。三重,十大院,列三百八十四尊云。出于大日经疏六,义释四。
(图像)谓善无畏三藏所传之曼荼罗也。胎藏界曼荼罗之一种。此曼荼罗之建立次第,与大日经所说之曼荼罗及现图曼荼罗略有不同。三重,十大院,列三百八十四尊云。出于大日经疏六,义释四。
阿阇梨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阿遮梨耶,阿遮梨夜。(参见:阿阇梨)
(术语)又作阿遮梨耶,阿遮梨夜。(参见:阿阇梨)
阿阇婆罗
【佛学大辞典】
(杂名)水名。见因果经四,翻梵语九。
(杂名)水名。见因果经四,翻梵语九。
阿湿缚庾阇
【佛学大辞典】
(杂名)梵名As/vayuja,又作阿湿嚩喻若。纪月名。此月之太阴值As/vini(马师)宿而满。故有此名。为印度纪月之第八月,即此方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也。
(杂名)梵名As/vayuja,又作阿湿嚩喻若。纪月名。此月之太阴值As/vini(马师)宿而满。故有此名。为印度纪月之第八月,即此方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也。
阿萨阇
【佛学大辞典】
(杂名)病名。涅槃经疏六曰:「阿萨阇无的翻,义言无可治。玄应音义三曰:阿萨阇病,谓不可治病也。」(梵Asa%dhya)。
(杂名)病名。涅槃经疏六曰:「阿萨阇无的翻,义言无可治。玄应音义三曰:阿萨阇病,谓不可治病也。」(梵Asa%dhya)。
阿罗阇
【佛学大辞典】
(术语)Ra%ja-dha%tu,阿剌阇界,结界名。译为王界。饰宗记八末曰:「阿罗阇界者,一王所领,一国土众僧,皆得是名阿罗阇界。阿剌阇,此翻为王也。」
(术语)Ra%ja-dha%tu,阿剌阇界,结界名。译为王界。饰宗记八末曰:「阿罗阇界者,一王所领,一国土众僧,皆得是名阿罗阇界。阿剌阇,此翻为王也。」
和阇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和尚)
(术语)(参见:和尚)
和尚
【佛学大辞典】
(术语)Upa%dhya%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馀多用尚字。本为印度之俗语,呼吾师云乌社,至于阗国等则称和社,和阇(Khosha)等,和尚者其转讹也。罗什三藏翻为力生,以依师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晋书佛图澄传曰:「法常与法佐对车夜谈,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见澄,澄已知之。于是国人每相语曰: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按,此二字见正史之始也。魏书释老志,浮图澄为石勒所宗信,号为大和尚。大和尚又始见此。翻译名义曰:「和尚外国名,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寄归传三曰:「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汎唤博士皆名乌社,斯非典语。若依梵本经律之文,咸云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北方诸国皆唤和社,致令传译习彼讹音。」百一羯磨一曰:「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非是典语。」玄应音义十四曰:「和尚菩萨内戒经作和阇,皆于阗国等讹也。应言郁波弟耶,此云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近受经而诵也。又言邬波陀耶,此云亲教,旧译云知罪知无罪名为和尚也。」慧苑音义上曰:「和上,按五天雅言和上谓之坞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谓之殟社。于阗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虽诸方殊异,今依正释。言坞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读也。言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之者也。旧云亲教师者是也。」业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而释,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远意,失其近语。真谛所译明了疏,则云优波陀诃。稍近梵音,犹乖声论。余亲参译,委问本音,如上所述。彦琮译云郁波弟耶,声相近也。」秘藏记本曰:「天竺呼俗博士曰乌邪,汉家讹误以乌邪为和尚。加以乌邪是俗儒之称,而名道人,大误耳。正可云拔底耶,天竺呼有智僧为人师者为拔底耶。拔底耶者,亲教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师的意思,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
【俗语佛源】
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俗称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坛上和尚,俗称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钵法流者亦可称他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对女性和尚的称呼与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语阴性词缀-ni)称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现在有称尼僧、尼和尚为尼姑。依据律制,和尚之尊称原本限于僧,到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图澄来洛阳,深受石勒、石虎敬重,号曰大和尚,这是国王公卿称僧人为和尚之始。唐代有鉴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称,是指传戒和传法和尚。汉地佛教丛林(僧团)里的职称有严格规定,全寺僧人称这个大僧团的住持一人为和尚,其余僧人则不能称和尚。和尚任期已满,则称退居和尚,俗称老和尚。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和尚一词深入民间,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内部的称呼,凡见僧人都一律称作和尚,按其年龄大小称小和尚、大和尚和老和尚。有些乡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称某和尚等,这是极不妥当的。(无名氏)
(术语)Upa%dhya%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馀多用尚字。本为印度之俗语,呼吾师云乌社,至于阗国等则称和社,和阇(Khosha)等,和尚者其转讹也。罗什三藏翻为力生,以依师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晋书佛图澄传曰:「法常与法佐对车夜谈,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见澄,澄已知之。于是国人每相语曰: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按,此二字见正史之始也。魏书释老志,浮图澄为石勒所宗信,号为大和尚。大和尚又始见此。翻译名义曰:「和尚外国名,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寄归传三曰:「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汎唤博士皆名乌社,斯非典语。若依梵本经律之文,咸云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北方诸国皆唤和社,致令传译习彼讹音。」百一羯磨一曰:「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非是典语。」玄应音义十四曰:「和尚菩萨内戒经作和阇,皆于阗国等讹也。应言郁波弟耶,此云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近受经而诵也。又言邬波陀耶,此云亲教,旧译云知罪知无罪名为和尚也。」慧苑音义上曰:「和上,按五天雅言和上谓之坞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谓之殟社。于阗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虽诸方殊异,今依正释。言坞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读也。言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之者也。旧云亲教师者是也。」业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而释,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远意,失其近语。真谛所译明了疏,则云优波陀诃。稍近梵音,犹乖声论。余亲参译,委问本音,如上所述。彦琮译云郁波弟耶,声相近也。」秘藏记本曰:「天竺呼俗博士曰乌邪,汉家讹误以乌邪为和尚。加以乌邪是俗儒之称,而名道人,大误耳。正可云拔底耶,天竺呼有智僧为人师者为拔底耶。拔底耶者,亲教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师的意思,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
【俗语佛源】
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俗称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坛上和尚,俗称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钵法流者亦可称他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对女性和尚的称呼与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语阴性词缀-ni)称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现在有称尼僧、尼和尚为尼姑。依据律制,和尚之尊称原本限于僧,到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图澄来洛阳,深受石勒、石虎敬重,号曰大和尚,这是国王公卿称僧人为和尚之始。唐代有鉴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称,是指传戒和传法和尚。汉地佛教丛林(僧团)里的职称有严格规定,全寺僧人称这个大僧团的住持一人为和尚,其余僧人则不能称和尚。和尚任期已满,则称退居和尚,俗称老和尚。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和尚一词深入民间,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内部的称呼,凡见僧人都一律称作和尚,按其年龄大小称小和尚、大和尚和老和尚。有些乡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称某和尚等,这是极不妥当的。(无名氏)
和阇梨
【佛学大辞典】
(杂语)涅槃经疏十一曰:「和阇梨翻修治心。」按此释非也。和阇梨为和尚阿阇梨之略名。
(杂语)涅槃经疏十一曰:「和阇梨翻修治心。」按此释非也。和阇梨为和尚阿阇梨之略名。
受戒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职位)五种阿阇梨之一。(参见:阿阇梨)
(职位)五种阿阇梨之一。(参见:阿阇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