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阿阇世王女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之略。
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术语)A^ca%rya,旧称阿阇梨,阿祇利。译曰教授。新称阿遮利夜,阿遮梨耶。译曰轨范正行。可矫正弟子行为,为其轨则师范高僧之敬称。玄应音义十五曰:「阿阇梨,经中或作阿祇利,皆讹也。应言阿遮利夜,此云正行,又言阿遮梨耶,此云轨范。旧云:于善法中,教授令知,名阿阇梨也。」南海寄归传三曰:「阿遮利耶,译为轨范师,是能教弟子法式之义,先云阿阇梨,讹也。」案阿阇梨又译悦众。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教授,或轨范正行,或悦众,即是矫正弟子们行为的比丘。四分律五种的阿阇梨,即出家、受戒、教授、受经、依止等。
真言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阇梨之名,本通于一般之教师,后乃局于真言传授秘法之职位称号。大日经疏三曰:「若于此曼荼罗种种支分,乃至一切诸尊,真言手印,观行悉地,皆悉进达,得传法灌顶,是名阿阇梨。」
【佛学常见辞汇】
密宗传授秘法或是为人灌顶的法师。
引请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职位)禅林得度之沙弥,未知进退,引导而教授之者,谓之引请阿阇梨。即律宗之教授师也。见象器笺八。
四种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阿阇梨,有四种之别。
阿阇梨大曼荼罗灌顶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秘密部。
阿阇梨所传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图像)谓善无畏三藏所传之曼荼罗也。胎藏界曼荼罗之一种。此曼荼罗之建立次第,与大日经所说之曼荼罗及现图曼荼罗略有不同。三重,十大院,列三百八十四尊云。出于大日经疏六,义释四。
阿阇梨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阿遮梨耶,阿遮梨夜。(参见:阿阇梨)
阿阇婆罗
【佛学大辞典】
(杂名)水名。见因果经四,翻梵语九。
阿湿缚庾阇
【佛学大辞典】
(杂名)梵名As/vayuja,又作阿湿嚩喻若。纪月名。此月之太阴值As/vini(马师)宿而满。故有此名。为印度纪月之第八月,即此方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也。
阿萨阇
【佛学大辞典】
(杂名)病名。涅槃经疏六曰:「阿萨阇无的翻,义言无可治。玄应音义三曰:阿萨阇病,谓不可治病也。」(梵Asa%dhya)。
阿罗阇
【佛学大辞典】
(术语)Ra%ja-dha%tu,阿剌阇界,结界名。译为王界。饰宗记八末曰:「阿罗阇界者,一王所领,一国土众僧,皆得是名阿罗阇界。阿剌阇,此翻为王也。」
和阇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和尚)
和尚
【佛学大辞典】
(术语)Upa%dhya%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馀多用尚字。本为印度之俗语,呼吾师云乌社,至于阗国等则称和社,和阇(Khosha)等,和尚者其转讹也。罗什三藏翻为力生,以依师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晋书佛图澄传曰:「法常与法佐对车夜谈,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见澄,澄已知之。于是国人每相语曰: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按,此二字见正史之始也。魏书释老志,浮图澄为石勒所宗信,号为大和尚。大和尚又始见此。翻译名义曰:「和尚外国名,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寄归传三曰:「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汎唤博士皆名乌社,斯非典语。若依梵本经律之文,咸云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北方诸国皆唤和社,致令传译习彼讹音。」百一羯磨一曰:「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非是典语。」玄应音义十四曰:「和尚菩萨内戒经作和阇,皆于阗国等讹也。应言郁波弟耶,此云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近受经而诵也。又言邬波陀耶,此云亲教,旧译云知罪知无罪名为和尚也。」慧苑音义上曰:「和上,按五天雅言和上谓之坞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谓之殟社。于阗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虽诸方殊异,今依正释。言坞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读也。言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之者也。旧云亲教师者是也。」业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而释,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远意,失其近语。真谛所译明了疏,则云优波陀诃。稍近梵音,犹乖声论。余亲参译,委问本音,如上所述。彦琮译云郁波弟耶,声相近也。」秘藏记本曰:「天竺呼俗博士曰乌邪,汉家讹误以乌邪为和尚。加以乌邪是俗儒之称,而名道人,大误耳。正可云拔底耶,天竺呼有智僧为人师者为拔底耶。拔底耶者,亲教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师的意思,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
【俗语佛源】
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俗称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坛上和尚,俗称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钵法流者亦可称他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对女性和尚的称呼与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语阴性词缀-ni)称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现在有称尼僧、尼和尚为尼姑。依据律制,和尚之尊称原本限于僧,到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图澄来洛阳,深受石勒、石虎敬重,号曰大和尚,这是国王公卿称僧人为和尚之始。唐代有鉴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称,是指传戒和传法和尚。汉地佛教丛林(僧团)里的职称有严格规定,全寺僧人称这个大僧团的住持一人为和尚,其余僧人则不能称和尚。和尚任期已满,则称退居和尚,俗称老和尚。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和尚一词深入民间,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内部的称呼,凡见僧人都一律称作和尚,按其年龄大小称小和尚、大和尚和老和尚。有些乡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称某和尚等,这是极不妥当的。(无名氏)
和阇梨
【佛学大辞典】
(杂语)涅槃经疏十一曰:「和阇梨翻修治心。」按此释非也。和阇梨为和尚阿阇梨之略名。
受戒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职位)五种阿阇梨之一。(参见:阿阇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