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闻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多闻之库藏。涅槃经四十曰:「是故我称阿难为多闻藏。」
(术语)多闻之库藏。涅槃经四十曰:「是故我称阿难为多闻藏。」
多闻室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多闻天之宫殿。
(杂语)多闻天之宫殿。
多闻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二百年顷自大众部中分出之派。从部主之德而名。宗轮论述记曰:「广学三藏,深悟佛言。从德为名,名多闻部,当时律主具多闻德也。」
(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二百年顷自大众部中分出之派。从部主之德而名。宗轮论述记曰:「广学三藏,深悟佛言。从德为名,名多闻部,当时律主具多闻德也。」
多闻第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难于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也。增一阿含经三曰:「知时明物,所至无碍,所忆不忘。多闻旷远,堪任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楞严经一曰:「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得道力。」
【佛学常见辞汇】
阿难尊者在佛十大弟子中,以多闻第一著称。
(术语)阿难于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也。增一阿含经三曰:「知时明物,所至无碍,所忆不忘。多闻旷远,堪任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楞严经一曰:「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得道力。」
【佛学常见辞汇】
阿难尊者在佛十大弟子中,以多闻第一著称。
多闻坚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坚固之一。佛灭后第三之五百年为多闻坚固之时期。
【佛学常见辞汇】
佛灭后的第三个五百年为多闻坚固时期。
(术语)五坚固之一。佛灭后第三之五百年为多闻坚固之时期。
【佛学常见辞汇】
佛灭后的第三个五百年为多闻坚固时期。
多闻分别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说假部也。
(流派)说假部也。
决定声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声闻之一。久习小乘必證罗汉果之声闻也。见三藏法数二十二。
【三藏法数】
谓其久习小乘之法,故今闻小乘教而得證果,既證小果之后,再不进求大乘之法,是名决定声闻。
【三藏法数】
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證得小果,是名决定声闻。
(术语)五种声闻之一。久习小乘必證罗汉果之声闻也。见三藏法数二十二。
【三藏法数】
谓其久习小乘之法,故今闻小乘教而得證果,既證小果之后,再不进求大乘之法,是名决定声闻。
【三藏法数】
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證得小果,是名决定声闻。
如是我闻
【佛学大辞典】
(杂语)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伛(有之义)二字为吉祥之表,是诤论之本也,故佛教为避诤论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凡诸经之首有通别二序,通序称为證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灭时告阿难使置于诸经之冠首者。出于集法藏经。佛地论一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探玄记三曰:「如是总举一部文义,谓指己所闻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释曰:「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智度论一曰:「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注维摩经一:「肇曰:如是信顺辞,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法华文句一曰:「对破外道阿伛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法华义疏一曰:「立此六事为简外道,外道经初皆标阿伛二字,如来教首六事贯。」
【佛学常见辞汇】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
【俗语佛源】
即我闻如是,犹言我听得这样说,通常表示自己听到的传闻。如清·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内有《如是我闻》篇目,所载皆耳闻的传说、故事。又如鲁迅《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噫,如是我闻,而王遂语,且熟视其乳毛未褪之颜。」「如是我闻」出于佛涅槃前。当时,以多闻第一著称的阿难问佛:「一切经首置何字?」佛回答:「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等言。」(见《大智度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一等)相传佛涅槃后,长老迦叶在王舍城外举行了第一次结集佛经的活动。阿难诵集经藏。他刚念出「如是我闻……」,满座大众仿佛听到佛亲临说法,感动流泪。我们今天见到的汉译佛经,一般在开头都有「如是我闻」(少数作「闻如是」)四字,意谓我阿难当时亲自听到佛这样说。「如是我闻」表示经中的内容是佛金口所宣,真实可信,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周后)唤起了虔诵佛经的欲望,随即轻声念道:『如是我闻……』」(李明权)
(杂语)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伛(有之义)二字为吉祥之表,是诤论之本也,故佛教为避诤论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凡诸经之首有通别二序,通序称为證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灭时告阿难使置于诸经之冠首者。出于集法藏经。佛地论一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探玄记三曰:「如是总举一部文义,谓指己所闻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释曰:「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智度论一曰:「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注维摩经一:「肇曰:如是信顺辞,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法华文句一曰:「对破外道阿伛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法华义疏一曰:「立此六事为简外道,外道经初皆标阿伛二字,如来教首六事贯。」
【佛学常见辞汇】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
【俗语佛源】
即我闻如是,犹言我听得这样说,通常表示自己听到的传闻。如清·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内有《如是我闻》篇目,所载皆耳闻的传说、故事。又如鲁迅《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噫,如是我闻,而王遂语,且熟视其乳毛未褪之颜。」「如是我闻」出于佛涅槃前。当时,以多闻第一著称的阿难问佛:「一切经首置何字?」佛回答:「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等言。」(见《大智度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一等)相传佛涅槃后,长老迦叶在王舍城外举行了第一次结集佛经的活动。阿难诵集经藏。他刚念出「如是我闻……」,满座大众仿佛听到佛亲临说法,感动流泪。我们今天见到的汉译佛经,一般在开头都有「如是我闻」(少数作「闻如是」)四字,意谓我阿难当时亲自听到佛这样说。「如是我闻」表示经中的内容是佛金口所宣,真实可信,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周后)唤起了虔诵佛经的欲望,随即轻声念道:『如是我闻……』」(李明权)
如是我闻元起
【佛学大辞典】
(杂语)智度论二曰:「佛入灭时,阿泥楼驮比丘,使阿难请问四事: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何为师?二诸比丘依何住?三恶性比丘云何共居?四一切经首置何字?佛答:乃至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等言。」法华文句记一曰:「通序元起由阿泥楼豆令阿难问佛。」私志记一曰:「摩耶、大悲、涅槃后分、及阿含经,皆明此事,而大悲经明优婆离教阿难问,其馀经论皆云阿泥楼豆教问。」(阿泥楼驮,阿泥楼豆,阿楼驮,同一梵语也)。
(杂语)智度论二曰:「佛入灭时,阿泥楼驮比丘,使阿难请问四事: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何为师?二诸比丘依何住?三恶性比丘云何共居?四一切经首置何字?佛答:乃至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等言。」法华文句记一曰:「通序元起由阿泥楼豆令阿难问佛。」私志记一曰:「摩耶、大悲、涅槃后分、及阿含经,皆明此事,而大悲经明优婆离教阿难问,其馀经论皆云阿泥楼豆教问。」(阿泥楼驮,阿泥楼豆,阿楼驮,同一梵语也)。
求闻持
【佛学大辞典】
(修法)念虚空藏菩萨而求记忆力成就之法也。闻持者见闻忆持不忘。其修法画虚空藏菩萨于圆满之月轮中,安置之于室内,具种种之供物,诵虚空藏菩萨之心咒,及一百万遍,即得悉地。又于日月蚀时置菩萨及坛于露地之净处,于种种供物外,取苏(牛乳煮者)一两盛于铜器,置之于坛上,以乳木搅乳,目观月日,兼又看苏,不限遍数诵陀罗尼,则于日月蚀退而未圆之中,其苏现上中下三品之相:一气、二烟、三火,得此中之一相,法即成就。苏为神药,服之,则一经耳目,记之于心永无忘失,无诸馀之福利计(已上记求闻持法)。又,三光中明星为虚空藏菩萨之变化,故有于屋上穿一穴拜之且诵神咒之法。
(修法)念虚空藏菩萨而求记忆力成就之法也。闻持者见闻忆持不忘。其修法画虚空藏菩萨于圆满之月轮中,安置之于室内,具种种之供物,诵虚空藏菩萨之心咒,及一百万遍,即得悉地。又于日月蚀时置菩萨及坛于露地之净处,于种种供物外,取苏(牛乳煮者)一两盛于铜器,置之于坛上,以乳木搅乳,目观月日,兼又看苏,不限遍数诵陀罗尼,则于日月蚀退而未圆之中,其苏现上中下三品之相:一气、二烟、三火,得此中之一相,法即成就。苏为神药,服之,则一经耳目,记之于心永无忘失,无诸馀之福利计(已上记求闻持法)。又,三光中明星为虚空藏菩萨之变化,故有于屋上穿一穴拜之且诵神咒之法。
求闻持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虚空藏菩萨能满所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之略名。一卷,唐善无畏译。
(书名)虚空藏菩萨能满所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之略名。一卷,唐善无畏译。
见佛闻法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一。往生极乐则常见阿弥陀佛,闻深妙之法也。往生要集上末曰:「法华云:是诸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而彼国众生,常见弥陀佛恒闻深妙法。」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一。往生极乐则常见阿弥陀佛,闻深妙之法也。往生要集上末曰:「法华云:是诸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而彼国众生,常见弥陀佛恒闻深妙法。」
见闻
【佛学大辞典】
(杂语)目见佛,耳闻法也。法华经序品曰:「见闻若斯。」
【俗语佛源】
指人的感觉作用和认识能力。佛教认为,人有「六识」。「见」是眼识的作用,「闻」是耳识的作用,「觉」是鼻识、舌识和身识的作用,「知」是意识的作用。见《大智度论》卷四十。又如《佛报恩经讲经文》:「防恶人,看险路,见闻觉知必嫉妒。」至于「见闻」一词,更为习见。通常指见到和听到的,犹言耳闻目睹。如清·方朝《藐姑山》诗:「日月愁关锁,风雷乱见闻。」亦指知识与经验。如《老残游记》第十回:「我们从小读诗,题目里就有《箜篌引》,却不知道是这个样子,请先生弹两声,以广见闻,如何?」在佛经上,「见闻」一般专指见佛闻法,如《法华经·序品》有「见闻若斯」之语。(李明权)
(杂语)目见佛,耳闻法也。法华经序品曰:「见闻若斯。」
【俗语佛源】
指人的感觉作用和认识能力。佛教认为,人有「六识」。「见」是眼识的作用,「闻」是耳识的作用,「觉」是鼻识、舌识和身识的作用,「知」是意识的作用。见《大智度论》卷四十。又如《佛报恩经讲经文》:「防恶人,看险路,见闻觉知必嫉妒。」至于「见闻」一词,更为习见。通常指见到和听到的,犹言耳闻目睹。如清·方朝《藐姑山》诗:「日月愁关锁,风雷乱见闻。」亦指知识与经验。如《老残游记》第十回:「我们从小读诗,题目里就有《箜篌引》,却不知道是这个样子,请先生弹两声,以广见闻,如何?」在佛经上,「见闻」一般专指见佛闻法,如《法华经·序品》有「见闻若斯」之语。(李明权)
见闻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三生成佛之第一。(参见:三生)附录。
【三藏法数】
见闻生者,谓八难众生,宿世见闻华严大经正法,不能信受,反生毁谤,故感八难之报,堕地狱中,受诸极苦。今蒙如来放足下轮相清净功德光明所照,由其宿有见闻华严大经善种,即得脱地狱苦,生兜率天,而得成道,于一生内,超登十地也。(八难者,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长寿天难、北郁单越难、盲聋瘖哑难、世智辨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术语)华严三生成佛之第一。(参见:三生)附录。
【三藏法数】
见闻生者,谓八难众生,宿世见闻华严大经正法,不能信受,反生毁谤,故感八难之报,堕地狱中,受诸极苦。今蒙如来放足下轮相清净功德光明所照,由其宿有见闻华严大经善种,即得脱地狱苦,生兜率天,而得成道,于一生内,超登十地也。(八难者,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长寿天难、北郁单越难、盲聋瘖哑难、世智辨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三世转生之意。传灯录曰:「有一省郎,梦至碧岩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香烟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白居易诗:「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案此三生指转生而言。其外又有诸宗所立三生成佛之义者有数家,今列之如图。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见闻生〕,见闻生者,谓八难众生,宿世见闻华严大经正法,不能信受,反生毁谤,故感八难之报,堕地狱中,受诸极苦。今蒙如来放足下轮相清净功德光明所照,由其宿有见闻华严大经善种,即得脱地狱苦,生兜率天,而得成道,于一生内,超登十地也。(八难者,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长寿天难、北郁单越难、盲聋瘖哑难、世智辨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解行生〕,解行生者,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东初见文殊,得蒙开发而启信解,遂令参问诸善知识,皆获开示修行法门,乃至最后参见普贤,令其入于毛孔刹中,修行菩萨广大愿因,圆满诸佛无上道果。如此解行,即于一生而得圆满也。
〔三、證入生〕,證入生者,谓舍利弗,于逝多林中,令海觉等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彼诸比丘闻是说已,心意清净,信解坚固,顶礼文殊,作如是言:仁者所有色身相好,愿我悉得。于是文殊为诸比丘开示演说大乘之法,令诸比丘成就深信,获大智慧,于一生内,證入法界也。(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即给孤独园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术语)即三世转生之意。传灯录曰:「有一省郎,梦至碧岩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香烟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白居易诗:「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案此三生指转生而言。其外又有诸宗所立三生成佛之义者有数家,今列之如图。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见闻生〕,见闻生者,谓八难众生,宿世见闻华严大经正法,不能信受,反生毁谤,故感八难之报,堕地狱中,受诸极苦。今蒙如来放足下轮相清净功德光明所照,由其宿有见闻华严大经善种,即得脱地狱苦,生兜率天,而得成道,于一生内,超登十地也。(八难者,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长寿天难、北郁单越难、盲聋瘖哑难、世智辨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解行生〕,解行生者,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东初见文殊,得蒙开发而启信解,遂令参问诸善知识,皆获开示修行法门,乃至最后参见普贤,令其入于毛孔刹中,修行菩萨广大愿因,圆满诸佛无上道果。如此解行,即于一生而得圆满也。
〔三、證入生〕,證入生者,谓舍利弗,于逝多林中,令海觉等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彼诸比丘闻是说已,心意清净,信解坚固,顶礼文殊,作如是言:仁者所有色身相好,愿我悉得。于是文殊为诸比丘开示演说大乘之法,令诸比丘成就深信,获大智慧,于一生内,證入法界也。(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即给孤独园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见闻疑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为三根。戒学之名目也。现见现闻,虽非见闻而心疑有之也。行事钞上之二曰:「四分云:若有人举罪者,不得辄信举罪人语。便唤所告之人,对僧训答,先问见闻疑三根。」
(术语)称为三根。戒学之名目也。现见现闻,虽非见闻而心疑有之也。行事钞上之二曰:「四分云:若有人举罪者,不得辄信举罪人语。便唤所告之人,对僧训答,先问见闻疑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