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潮闷(潮悶)
潮湿闷热。 茅盾 《追求》三:“空气非常潮闷,从早晨起,又下着牛毛雨,全市像浸在雾气中。”
《國語辭典》:懊闷(懊悶)  拼音:ào mèn
懊恼烦闷。《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娄忒没口中不说,心下懊闷,待要别寻个事,将这厮打死。」
《漢語大詞典》:逼闷(逼悶)
谓由于心里有疑团不能解除或其他原因而感到不舒畅。《孽海花》第三十回:“他尽发愁,不大説话。説起话来,老是愁着太太在家里逼闷出病来。”
《漢語大詞典》:悲闷(悲悶)
悲伤苦闷。 茅盾 《昙》二:“她软瘫着,她忍受悲闷的啃啮;然而她亦冷静些了。”
分類:悲伤苦闷
《漢語大詞典》:殚闷(殫悶)
气厥昏晕。战国策·楚策一:“﹝ 棼冒勃苏 ﹞於是赢粮潜行,上峥山,踰深谿,蹠穿膝暴,七日而薄 秦王 之朝。雀立不转,昼吟宵哭。七日不得告。水浆无入口,瘨而殫闷,旄不知人。”
分類:昏晕
《漢語大詞典》:打破闷葫芦(打破悶葫蘆)
比喻把未知的问题或情况弄清楚。《十月》1981年第5期:“我暗自猜疑,急于打破闷葫芦的念头越发强烈起来。”
《國語辭典》:打闷棍(打悶棍)  拼音:dǎ mèn gùn
趁人不备,用棒棍偷袭,将人击倒,然后劫夺财物。《三侠五义》第七四回:「刚然背到夹沟,不想遇见个打闷棍的,只道他背著包袱行李,冷不防就是一棍。」
《國語辭典》:打闷葫芦(打悶葫蘆)  拼音:dǎ mèn hú lu
比喻不明内情,闷在心里瞎猜疑。《红楼梦》第五回:「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也称为「打闷雷」。
《國語辭典》:打闷雷(打悶雷)  拼音:dǎ mèn léi
比喻不明内情而闷在心里瞎猜疑。《红楼梦》第二六回:「多早晚才请我们?告诉了,省了人打闷雷。」也称为「打闷葫芦」。
《國語辭典》:愁山闷海(愁山悶海)  拼音:chóu shān mèn hǎi
愁闷如同山一样高,海一样深。形容愁闷的深重。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风,怎揽下这场愁山闷海。」
分類:愁闷
《漢語大詞典》:醇醇闷闷(醇醇悶悶)
浑浑噩噩神志不清的样子。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为令者有八难:……醇醇闷闷,见为无奇,而奸駔蜚语,据以为实,三也。”
分類:神志不清
《漢語大詞典》:气闷闷(氣悶悶)
形容心情十分烦闷。 朱自清 《潭柘寺戒坛寺》:“我们说这才有点儿山的意思;老像 八大处 那样,真教人气闷闷的。”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大水 觉得很不顺心,气闷闷的对爹说:‘这年头真够瞧!嘴又不能挂起来,还不抵我去当兵呢!’”
分類:心情烦闷
《漢語大詞典》:纳闷儿
因心里不清楚而发闷。例如:他的话真叫人纳闷儿。
苦闷;烦闷
《国语辞典》:生闷气(生闷气)  拼音:shēng mèn qì
怨怒之气郁结在心中而未表露出来。如:「凡事看开点,犯不著为这种芝麻小事生闷气。」
《國語辭典》:适闷(適悶)  拼音:shì mèn
排遣愁闷。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梅香,将过琵琶来,待我散心适闷咱。」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小生横琴于膝,操一曲以适闷咱。」
分類: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