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间 → 闲间閒”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上间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林之用语,凡人向堂,己身之右为上间,法堂方丈(南向)则东,僧堂(东向)则北,库司(西向)则南,是曰上间。见象器笺二。
下间
【佛学大辞典】
(杂语)凡入堂己身之左为下间。法堂方丈西,僧堂南,库司北,是下间也。见象器笺二。
五阴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事)与五蕴世间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世间)
【三藏法数】
(亦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十界五阴各各差别,故名五阴世间。(色即质碍之色,受即领纳诸尘,想即思想,行即造作,识即分别善恶。以此五者,阴覆真性,皆名为阴。)
五无间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大地狱之第八阿鼻地狱,谓之五无间。有五种之无间故也。一、趣果无间,感此狱之罪业,为顺现业或顺生业,在造业与受果之间,决无隔他生者。二、受苦无间,受苦无间隔者。三、时无间,时无间断也。四、命无间,寿命常相续无间断也。五、形无间,地狱之广有八万由旬,身形亦有八万由旬,无些少空处也(大部补注八及十二以或引成论为标列此五无间之义。然检成实论唯有初一义,无后四义。后四义大乘义章七于无间业举四义中〔引于无间业下〕,取自后三义也。但彼合时无间与命无间之二为一寿命,此开而为二也。后人不察,和附之皆为成论之说。翻译名义集,四教仪集注,增辉记等皆然)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曰:「五事业感,故称无间。」一、受苦无间,二、身形无间,此二者与上同。三、罪器无间,种种之罪器充满而无间隔也。四、众类无间,种种之众生同一受之而无间隔也,五、时无间,与上同。
【佛学常见辞汇】
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
五无间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感无间地狱苦果之五种恶业,即五逆罪也。(参见:五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五逆罪也。(参见:五逆)
五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逆罪)
【佛学次第统编】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五无间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无间之罪业。与五无间业同。
五间色
【佛学大辞典】
(杂语)对于青等五正色有绿等五间色。(参见:五色)
五色
【佛学大辞典】
(杂语)青黄赤白黑为五色。亦曰五正色。亦曰五大色。又绯,红,紫,绿,琉黄为五间色。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一曰:「言上色者总五方正间: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也;绯红紫绿琉黄,五方间色也。」各色配方位,则如图。
五蕴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世间之一。旧译曰五阴世间,五众世间。十界五蕴各各差别之谓也。
不染世间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不染著世间尘欲之法也。法华经涌出品曰:「住于神通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
一间圣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还向中有一间圣者,乃十八有学之一。(参见:一间)
中间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中间三昧,中间静虑,中间禅。大梵天王所得之禅定也。色界,无色界通有八地,每一地各有近分定与根本定。其中初禅地之近分定与根本定寻与伺之心所相应,第二禅以上,七地之近分定与根本定,则寻与伺皆不相应,而至极寂静。然其中间,唯有伺之心所相应而寻之心所不相应之禅定,是名中间定,修之者在初禅天顶上为大梵天王,彼常住此禅定。俱舍论二十八曰:「初本近分寻伺相应,上七定中皆无寻伺,唯中静虑有伺无寻,故彼胜初未及第二,依此义故立中间名。(中略)此定能招大梵处果,多修习者为大梵故。」
中间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中间定同。
中间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中间定同。
中间静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中间定同。
中间护摩
【佛学大辞典】
(修法)此为大坛劝请曼荼罗诸尊而供养之祈受者灭罪生善悉地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