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3,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咨质
嘲难
呵难
诘驳
记问之学
辨奏
答辩
佛类词典
五种问难
《漢語大詞典》:咨质(咨質)
问难质疑。新唐书·王綝传:“ 方庆 博学……尤精《三礼》。学者有所咨质,酬復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
分類:问难质疑
《漢語大詞典》:嘲难(嘲難)
调笑问难;嘲笑非难。三国志·吴志·薛综传“其枢机敏捷,皆此类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费禕 聘于 吴 ,陛见,公卿侍臣皆在坐。酒酣, 禕 与 诸葛恪 相对嘲难。” 清 曹寅 《题楝亭夜话图》诗:“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
《漢語大詞典》:呵难(呵難)
(1).呵斥刁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关市呵难之。”
(2).犹诘难,问难。 汉 王充 论衡·明雩:“ 汉 立博士之官,师弟子相呵难,欲极道之深,形是非之理也。”
《漢語大詞典》:诘驳(詰駁)
问难和辩驳。 清 刘大櫆 《〈张讷堂诗〉序》:“忆昔与 中畯 游,时至其邸舍,评量今古,詰驳是非,或饮酒留连至醉。”
《漢語大詞典》:记问之学(記問之學)
指为应付他人之问难而预为之记诵之学。谓无真知之学。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郑玄 注:“记问,谓豫诵杂难杂説,至讲时为学者论之。此或时师不心解,或学者所未能问。” 宋 韩元吉 《一经斋铭序》:“ 西汉 去古未远,故大儒 董仲舒 之流,皆号为能通一经,而其言粹然,与经无择。后世记问之学,不逮远矣。”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 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冷眼观》第十二回:“我不过记问之学,实在不是个里手。”
《漢語大詞典》:辨奏
辨析事理,答对问难。多用于臣下对君上。 宋 叶适 《蔡知阁墓志铭》:“既得对,陈六事移晷。上詰难反覆,公辨奏从容。”
《國語辭典》:答辩(答辯)  拼音:dá biàn
1.反驳别人的批评、指责或论断。如:「他对你如此妄加批评,你为何不做答辩?」
2.法律上指被告或原告在法庭向法官所作的答覆与申辩。如:「关于这个问题,现在请被告律师答辩。」
五种问难
【佛学大辞典】
(名数)问有五种之原因:不解故问,疑惑故问,试验故问,轻触故问,利乐有情故问也。见瑜伽释论。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问难的原因,即不解故问、疑惑故问、试验故问、轻触故问、利乐有情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