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8,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六妙门
六妙法门
六门经
六门陀罗尼经
六门教授习定论
止门
止恶门
止持门
止观法门
止观门论颂
内外不二门
内门转
少室六门集
心生灭门
佛类词典(续上)
方便假门六妙门
六妙法门
六门经
六门陀罗尼经
六门教授习定论
止门
止恶门
止持门
止观法门
止观门论颂
内外不二门
内门转
少室六门集
心生灭门
方便假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诱导于真实之道,而假设之教也。
(术语)为诱导于真实之道,而假设之教也。
六妙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入真理之涅槃有六门。(参见:妙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数息门,善调身息,数息自一至十,以摄乱心。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二随门,细心依息,知入知出,谓为随息。若强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宜放数息而修随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由是诸禅自发,以随为妙门也。三止门,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依随息而心安明净,然若心依于随,则有起想之乱,故宜舍随而修止。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将自开发,是以止为门也。四观门,分别权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而證诸禅定,然解慧未发,无明之心,味著诸定。故宜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颠倒既无,则无漏之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五还门,转心返照,名为还。行者虽修观照,然若计我能观照而破颠倒,则为计我之惑,反与外道同,故当转心而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而无漏之方便智,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六净门,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为净。行者修还时,虽能破能观之倒心。然未发真明之无漏智,由住于无能所,即是一个受念,故使心智秽浊。若觉知之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则真明因此开发,即断三界之结,證三乘之道。是以净为门也。此六通称为妙门者,以其次第相通,而至于真妙之涅槃故也。见六妙法门,法界次第上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一、数息门,即善调身息,数息一至十,以摄乱心。二、随门,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门,即息心静虑,心安明净,毫无波动。四、观门,即要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妄,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五、还门,即转心返照能观的心,知能观的心是虚妄无实。六、净门,即心无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净。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达真妙之涅槃,故名六妙门。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一、数息门 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 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 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 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
五、还门 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 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定爱慧策者,爱谓爱乐于禅,策谓策进真行也。真明者,真性之明也。)
〔一、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无漏方便者,漏谓因见、思惑,漏落生死也。将断此惑而證无生,故名无漏方便。)
〔五、还门〕,还者,转心反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名数)入真理之涅槃有六门。(参见:妙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数息门,善调身息,数息自一至十,以摄乱心。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二随门,细心依息,知入知出,谓为随息。若强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宜放数息而修随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由是诸禅自发,以随为妙门也。三止门,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依随息而心安明净,然若心依于随,则有起想之乱,故宜舍随而修止。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将自开发,是以止为门也。四观门,分别权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而證诸禅定,然解慧未发,无明之心,味著诸定。故宜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颠倒既无,则无漏之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五还门,转心返照,名为还。行者虽修观照,然若计我能观照而破颠倒,则为计我之惑,反与外道同,故当转心而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而无漏之方便智,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六净门,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为净。行者修还时,虽能破能观之倒心。然未发真明之无漏智,由住于无能所,即是一个受念,故使心智秽浊。若觉知之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则真明因此开发,即断三界之结,證三乘之道。是以净为门也。此六通称为妙门者,以其次第相通,而至于真妙之涅槃故也。见六妙法门,法界次第上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一、数息门,即善调身息,数息一至十,以摄乱心。二、随门,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门,即息心静虑,心安明净,毫无波动。四、观门,即要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妄,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五、还门,即转心返照能观的心,知能观的心是虚妄无实。六、净门,即心无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净。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达真妙之涅槃,故名六妙门。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一、数息门 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 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 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 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
五、还门 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 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定爱慧策者,爱谓爱乐于禅,策谓策进真行也。真明者,真性之明也。)
〔一、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无漏方便者,漏谓因见、思惑,漏落生死也。将断此惑而證无生,故名无漏方便。)
〔五、还门〕,还者,转心反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六妙法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天台智者说。明六妙门之法。
(书名)一卷,天台智者说。明六妙门之法。
六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六门陀罗尼经之略名。
(经名)六门陀罗尼经之略名。
六门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日夜六时,诵此陀罗尼,则能救六道之苦,故名为六门。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日夜六时,诵此陀罗尼,则能救六道之苦,故名为六门。
六门教授习定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无著菩萨造,世亲菩萨释,唐义净译。明以六门习修禅定,而得世出世之果。六门者:一求脱之愿心,二积集胜行之资粮,三使心善住于一处,四资师圆满,五所缘圆满,六作意圆满。
(书名)一卷,无著菩萨造,世亲菩萨释,唐义净译。明以六门习修禅定,而得世出世之果。六门者:一求脱之愿心,二积集胜行之资粮,三使心善住于一处,四资师圆满,五所缘圆满,六作意圆满。
止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妙门之一。
【三藏法数】
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术语)六妙门之一。
【三藏法数】
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止恶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止持门同。
(术语)与止持门同。
止持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止持)
(术语)(参见:止持)
止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持之一,止者制止也,持者持戒也,制止身口之恶而行不杀不盗等,是依止而成持戒也。如五篇七聚之戒法是。行事钞中四曰:「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持由止成,号止持戒。」
【佛学常见辞汇】
止作二持之一。(参见:二持)
【三藏法数】
止即制止,谓止身口令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等,是名止持。
(术语)二持之一,止者制止也,持者持戒也,制止身口之恶而行不杀不盗等,是依止而成持戒也。如五篇七聚之戒法是。行事钞中四曰:「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持由止成,号止持戒。」
【佛学常见辞汇】
止作二持之一。(参见:二持)
【三藏法数】
止即制止,谓止身口令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等,是名止持。
止观法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大乘止观法门,四卷,陈南岳慧思,说其心要,立五门:一止观依止,二止观境界,三止观体状,四止观断得,五止观作用,后更示礼佛止观,食时止观,大小便利止观。
【佛学常见辞汇】
止是定的意思,观是慧的意思,所以止观法门,就是修定慧的法门。
(书名)具名大乘止观法门,四卷,陈南岳慧思,说其心要,立五门:一止观依止,二止观境界,三止观体状,四止观断得,五止观作用,后更示礼佛止观,食时止观,大小便利止观。
【佛学常见辞汇】
止是定的意思,观是慧的意思,所以止观法门,就是修定慧的法门。
止观门论颂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义净译,有七十七颂,明修不净观之法门也。
(书名)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义净译,有七十七颂,明修不净观之法门也。
内外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众生诸佛及依报为外境,自己之心法为内境,观二境而使互融,入不二之妙,名为内外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此就内外二境论内外二观也。谓众生诸佛及以依报名为外境;自己心法,名为内境。于此内外二境,皆以三观观之,即名内外二观也。然若论修观次第,必先观内心;若论机入不同,故须内外并列。复为显其妙义,必须内外互融,随观一境,皆能遍摄,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依报者,即身所依之国土也。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离性离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众生诸佛及依报为外境,自己之心法为内境,观二境而使互融,入不二之妙,名为内外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此就内外二境论内外二观也。谓众生诸佛及以依报名为外境;自己心法,名为内境。于此内外二境,皆以三观观之,即名内外二观也。然若论修观次第,必先观内心;若论机入不同,故须内外并列。复为显其妙义,必须内外互融,随观一境,皆能遍摄,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依报者,即身所依之国土也。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离性离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
内门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心识缘自己心内之法,理性等。即向内面而转之义也。对于外门转而言。就八识言之,则前五识惟为外门转,第六识通于内外两门转,七八二识惟为内门转。
(术语)谓心识缘自己心内之法,理性等。即向内面而转之义也。对于外门转而言。就八识言之,则前五识惟为外门转,第六识通于内外两门转,七八二识惟为内门转。
少室六门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第一门心经颂,第二门破相论,第三门二种入,第四门安心法门,第五门悟性论,第六门血脉论,各有一卷。禅门诸师以之为达磨之新撰而传于世者。颇可疑也。
(书名)第一门心经颂,第二门破相论,第三门二种入,第四门安心法门,第五门悟性论,第六门血脉论,各有一卷。禅门诸师以之为达磨之新撰而传于世者。颇可疑也。
心生灭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起信论所说一心二门之一。(参见: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起信论所说的一心二门,即真如门与生灭门。
【三藏法数】
谓不生不灭真如之性,因无明熏动,故有生灭之心,此即觉成不觉也。觉与不觉,复更互相熏。以不觉熏本觉故,则生诸染法,流转生死。以本觉熏不觉故,则生诸净法,反流出缠,成于本觉,故名心生灭门。(熏即熏发,击动之义。反流出缠者,谓旋反无明之流,而出离惑业之缠缚也。)
(术语)起信论所说一心二门之一。(参见: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起信论所说的一心二门,即真如门与生灭门。
【三藏法数】
谓不生不灭真如之性,因无明熏动,故有生灭之心,此即觉成不觉也。觉与不觉,复更互相熏。以不觉熏本觉故,则生诸染法,流转生死。以本觉熏不觉故,则生诸净法,反流出缠,成于本觉,故名心生灭门。(熏即熏发,击动之义。反流出缠者,谓旋反无明之流,而出离惑业之缠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