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并州晋阳人,字茂业,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先生。唐持子。师温庭筠,工七言诗。多通技艺,负才无所屈。僖宗乾符末,避乱汉南。王重荣镇河中,辟为从事,累表为节度副使,历晋、绛州刺史。光启末,重荣军乱,彦谦贬兴元参军事。节度使杨守亮表为判官,迁副使。官终阆、壁州刺史。有《鹿门先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3? 字茂业,自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才高负气。应进士举,10余年不第(一说咸通末登进士第,疑误)。僖宗广明元年(880)后,避乱汉南,专事著述。中和时,王重荣镇河中,辟为从事,旋擢为河中节度副使。二年(882),任晋州刺史,寻转绛州。光启三年(887),重荣被杀,贬为兴元参军事。后兴元节度使杨守亮署其为判官,迁节度副使。历阆、壁二州刺史。昭宗景福二年(893)前后,卒于汉中。生平事迹见郑贻《鹿门诗集叙》、《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唐俭传》、《唐诗纪事》卷六八、《唐才子传》卷九。彦谦博学多才,少时诗学温庭筠、李商隐,颇纤丽。后尚杜甫,诗风乃变为淳雅。尤擅七言,文词壮丽。用事精密,对偶工切,颇得宋代西昆诗人杨亿、刘筠之称赏。《新唐书·艺文志四》录《唐彦谦诗集》3卷,《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录《鹿门诗》1卷。今存晨风阁丛书本《鹿门集》。然其中混入元人诗40余首。《全唐诗》存诗2卷又1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唐彦谦,生卒年不详,字茂业,自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少师温庭筠为诗。咸通中,应进士举,十馀年不第。或云咸通二年(861)登进士第。乾符末,避乱居汉南。中和中,王重荣镇河中,召为从事,历河中节度副使,晋、慈、绛三州刺史。光启末,重荣遇害,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兴元,署为判官,累官至副使,阆、壁二州刺史。有《唐彦谦诗集》(一名《鹿门先生集》)三卷。《全唐诗》编诗二卷。中羼入元人戴表元、许谦等诗数十首。

作品评论

郑贻《鹿门诗集序》
并山川英淑奇丽……古多豪士,事武功健马、垂光宇内,未有钩锦绣绝擅声词翰者。君出其中,翕轻清以为性,结冷汰以为质,煦鲜荣以为词。偏于逸歌长句,骏奔踔厉,往往而剧,李白、杜甫死,非君而谁哉?
旧唐书本传
彦谦博学多艺,文词壮丽,至于书画音乐博饮之技,无不出于辈流。尤善七言诗,少时师温庭筠,故文格相类。
后山诗话
唐人不学杜诗,唯唐彦谦与今黄亚夫庶、谢师厚景初学之。
《蔡宽夫诗话》
杨文公酷喜唐彦谦诗,至亲书以自随……今太白诸集犹兼行,独彦谦殆罕有知其姓名者,诗亦不多,格力极卑弱,仅与罗隐相先后,不知文公何以取之?当是时以偶俪为工耳。
《洪驹父诗话》
山谷言:唐彦谦诗最善用事。其《过长陵》诗云:“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杯。千古腐儒骑瘦马,灞陵斜日重回头。”又《题浦津河亭》云:“烟横博望乘槎水,月上文王避雨陵。”皆佳句。
石林诗话
杨大年、刘子仪皆喜唐彦谦诗,以其用事精巧,对偶亲切。黄鲁直诗体虽不类,然亦不以杨、刘为过。
唐诗纪事
鹿门先生唐彦谦,为诗綦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盖其一体也,然警绝之句亦多有。
唐才子传
彦谦才高负气,毫发逆意,大怒叵禁。博学足艺,尤长于诗,亦其道古心雄,发言不苟,极能用事,如自己出。初师温庭筠,调度逼似,伤多纤丽之词,后变淳雅,尊崇工部。唐人效甫者,惟彦谦一人而已。
升庵诗话
唐彦谦绝句,用事隐僻,而讽谕悠远似李义山。如《奏捷西蜀题沱江驿》云:“野客乘轺非所宜,况将儒服报戎机。锦江不识临邛酒,幸免相如渴病归。”即李义山“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之意也。馀如《登兴元城观烽火》云:“汉川城上角三呼,护跸防边列万夫。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邓艾庙》云:“昭烈遗黎死尚羞,挥刀斫石恨谯周。如何千载留遗庙,血食巴山伴武侯。”此即唐人《题吴中范蠡庙》云“千年宗国无穷恨,只合江边祀子胥”之句也。《汉殿》云:“鸟去云飞意不通,夜坛斜月转桐风。君王寂虑无消息,却就真人觅钜公。”首首有酝藉,堪吟咏,比之贯休、胡曾辈天壤矣。
唐音癸签
唐彦谦诗律学温、李,“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何减“春蚕”、“蜡烛”情藻耶?又“盆稻”篇亦咏物之俊者。
才调集补注
钝吟云:此君全法飞卿,时有玉溪之集,皆西昆所祖也。
一瓢诗话
唐茂业有诗极似玉溪,想亦如李洞之师贾岛,故臭味不殊。
《唐诗观澜集》
唐彦谦诗秾丽如温、李,而骨力不如义山,神不如飞唧,然亦雕章间出。
石洲诗话
唐彦谦师温八叉,而颇得义山风致,但稍弱耳。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韦苏州。而气浮伤骨,辞缛害体。律绝抽秘骋研,清拟杜、岑,艳如温、李,虽未成后者,亦备一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34—883后 【介绍】: 唐襄阳人,字逸少,后改袭美,早年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懿宗咸通八年擢进士第。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交游唱和,人称皮陆。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五年,黄巢军下江浙,日休为巢所得,任为翰林学士。巢败,日休下落不明,或云为朝廷所杀,或云为巢所杀,或云至吴越依钱镠,或云流寓宿州。有《皮子文薮》、《松陵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4?—883? 字逸少,后改袭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于襄阳鹿门山,自号间气布衣,又号醉吟先生、鹿门子、醉民、醉士等。懿宗咸通七年(866)入京应进士试不第,遂退居寿州(今安徽寿县)自编所作诗文为《皮子文薮》。八年再应进士试,以榜末及第。十年,苏州刺史崔璞聘为州军事判官。时陆龟蒙以所业谒崔璞,结识皮氏,相与唱和,皮陆由此齐名。僖宗乾符二年(875)任毗陵副使。黄巢军入江浙,“劫以从军”(《唐诗纪事》卷六四)。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称帝,以其为翰林学士。钱易《南部新书》(卷四)等书谓其因作谶,巢疑讥己,被杀。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〇引《该闻录》云巢兵败后为唐室所害。北宋尹师鲁《皮子良墓志》、陶岳《五代史补》卷一谓其入吴越国依钱镠而终。《文薮》所载早期诗文多有抨击时弊、同情民瘼之作,其中《正乐府》诸什继承白居易《新乐府》,尤为著名。皮陆唱和诗中亦不乏佳作,胡震亨赞其“《太湖》诸篇,才笔开横,富有奇艳句。”(《唐音癸签》卷八)。今人萧涤非、郑庆笃校点之《皮子文薮》较为完备。《全唐诗》存诗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
唐诗汇评
皮日休(约834-约883),字逸少,后改字袭美,自号鹿门子、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家贫,隐鹿门山,苦学。早年曾南涉洞庭,登庐山,经箕颍、樊邓入蓝关,行程二万馀里。咸通七年应举不第,退居鹿门,自编诗文十卷为《文薮》。八年(867),登进士第,苏州刺史崔璞召为军事判官,与陆龟蒙等交游唱和,唱和诗编为《松陵唱和集》十卷。后入朝任著作郎、太常博士。广明元年,黄巢入长安,以日休为翰林学士。巢败,被杀。或云为巢所杀,或云流落江南病死。有《胥台集》七卷、《皮日休集》十卷、《》一卷、《皮氏鹿门家纱》九十卷,均佚。其《文薮》十卷及《松陵唱和集》存。《全唐诗》编诗九卷。
全唐诗补逸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
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间气布衣。咸通八年登进士。授著作佐郎。迁太常博士。乾符中为毗陵副使。黄巢之乱。陷贼中。伪署学士。使为谶文。疑其讥巳。遂害之。(谨按宋尹师鲁作皮子良墓志云曾祖日休避广明之难徙籍会稽依钱氏官太常博士赠礼部尚书与该闻录文献通考诸书所载不同)

作品评论

沧浪诗话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若皮日休《九讽》,不足为骚。
沧浪诗话
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而本朝诸贤乃以此而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
唐才子传
日休性冲泊无营,临难不惧……在乡里,与陆龟蒙交拟金兰,日相赠和。
诗镜总论
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陆龟蒙、皮日休知用实,而不知运实之妙,所以短也。
诗薮
七律……皮日休、陆龟蒙驰骛新奇,又一变也。
唐音癸签
皮袭美……律体刻画堆垛,讽之无音,病在下笔时先词后情,无风骨为之干也。
《诗源辨体》
皮、陆律诗实流于恶,而或以为巧,此千古大谬。
《诗源辨体》
予尝以唐律比闺媛:初唐可谓端庄,盛唐足称温惠……皮、陆乃怪恶其丑,见之必唾其面。今好奇之上反以为姣好而慕悦之,此人情之大变,不可以常理推也。
《唐诗评选》
皮、陆松陵唱和诗奕奕自别,巧心佳句,城不可掩,如天台、雁宕自不欲与岱、华竞品目。
十驾斋养新录
五七言近体第一句借用旁韵,谓之借韵……至皮、陆《松陵集》,则举之不胜举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渊明《五柳先生赞》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读《松陵集》仿佛犹存其致。诗不为佳,笔墨之外,自觉高韵可钦,其神明襟度胜耳。吾尤喜其诗序,或数十百言,或数百言,皆疏落有古意。皮、陆并称,吾之景皮,更甚于陆……读其《五贶》诸篇,令人忽忽与之神游。
《载酒园诗话又编》
(日休)集中诗亦多近宋调,吴体尤为可憎。四声、叠韵、离合、回文,俱无意味。
《石园诗话》
袭美好以“僧”、“鹤”为对仗,如《题鲁望屋壁》十首,言鹤者五,及“因分鹤料家赀减,为置僧餐口数添”、“昨夜眠时稀似鹤,今朝餐数减于僧”、“园蔬预遣分僧料,𢊬粟先教算鹤粮”之类,皆未免词意重复,数见不鲜。与郑都官诗多用“僧”字凡四十馀处,韦庄诗好用“马”字,同是一癖。
《东目馆诗见》
袭美律诗无晚唐衰𦬼气……《正乐府》十章,虽不及乐天《新乐府》深透沉痛,而指抉利弊,何让讽谕。时无忌讳,乃得此稗世之作。杂体拟作,亦不减韩、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王绩、王建二家,而祖述汉魏乐府谣谚。寄情疏逸,怀词讽诽,毁华去饰,自有林下风;而显露无馀,排比见迹,是鲁望一流,神情又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4?—943后 【介绍】: 唐僧。潭州长沙人,一说益阳人,俗名胡得生,自号衡岳沙门。天性颖悟,常以竹枝画牛背为诗,诗句多出人意表。众僧奇之,劝令落发为浮图。风度日改,声价益隆。尝住江陵之龙兴寺,署为僧正。后终于江陵。好吟咏,与郑谷酬唱,积以成编,号《白莲集》。又有《风骚旨格》。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4—937? 俗姓胡,名得生,湖南长沙(今湖南长沙)人。幼孤,7岁至大沩山寺牧牛。性颖悟,往往取竹枝画牛背为小诗,颇为僧人称赏,遂剃度为僧。居道林寺约10年,自号“衡岳沙门”。后又徙居庐山东林寺。后梁龙德元年(921),于入蜀途中为南平王高从诲遮留于江陵,命作僧正,遂居龙兴寺。性好放逸,爱乐山水,懒谒王侯。乃作《渚宫莫问诗》以寄意。约卒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前。生平散见孙光宪《白莲集序》、《宋高僧传》卷三〇、《五代史补》卷三、《唐诗纪事》卷七五、《唐才子传》卷九。己工诗,多才艺,能琴棋,擅书法,颇有诗名。当时诗人如贯休、孙光宪、曹松、沈彬、方干等人多与之唱和。所作《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改“数枝开”为“一枝开”。己深为钦服,称谷为“一字师”。其诗多为登临题咏、酬和赠别之作,颇为时人推重,间亦流露佛教厌世之情,诚为唐末五代著名诗人。孙光宪称其“趣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至云“江之南,汉之北,缁儒业缘情者,靡不希其声彩”(《白莲集序》)。明胡震亨亦评其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唐音癸签》卷八)。己又曾与郑谷、黄损等人共定葫芦、辘轳、进退等近体诗用韵诗格,又曾摭古人诗联,以类分为风、赋、比、兴、雅、颂。《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白莲集》10卷、《风骚指(旨)格》1卷,今传。《白莲集》有汲古阁本、《四部丛刊》影明抄本。《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4,又与牟儒联句诗1首。
唐诗汇评
齐己(约806-约937),自号衡岳沙门,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俗姓胡,名得生,本佃户子。幼颖悟,与儿童牧牛,常以竹枝画牛背为诗。后于大沩山同庆寺出家。曾至洪州,居豫章观音院。又曾至袁州,谒退居林下之郑谷,结为诗友。后居长沙道林寺,与马殷幕中文士徐仲雅辈交游。齐已有赘疣,爱其诗者戏呼为“诗囊”。将入蜀,至江陵,为高季兴所留,龙德元年(921),于龙兴寺安置,署为僧正,与孙光宪、梁震友善,卒。有《白莲集》十卷,《风骚旨格》一卷,今存。《全唐诗》编诗十卷。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齐己名得生。俗姓胡氏。潭州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住衡岳东林寺。荆南高从诲迎置龙兴寺。署为僧正。自号衡岳沙门。卒于豫章西山金鼓寺。著有白莲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益阳之胡氏。幼出家于大沩山寺。既受具。遂习律仪。臻其奥。性嗜吟咏。蚤岁即有重名。每以未得心法之妙为恨。乃游方。遍造药山鹿门护国之席。卒典宾石霜。梁革唐命。天下方扰攘。高季昌逐雷满于渚宫。而自称荆门留后。寻受朝庭节度命。逮庄宗自河东入代梁。则高氏因据有一方。而名节之士四至。龙德初。起己为僧正。仍月给俸。馆于龙兴寺净院。非所好也。作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见意。己颈有瘿。累垂如匏壶。时号诗囊。拥破纳行山水间。陶然以乐。曾莫知世之治乱也。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此其趣兴何如哉。诗与华山处士相唱酬。卒别称冲岳沙门。有白莲集。行世。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齐己。姓胡。益阳人也。秉节高亮气貌劣陋。幼而捐俗于大沩山寺。聪敏逸伦纳圆品法。习学律仪而性耽吟咏。气调清淡。有禅客自德山来述其理趣。己不觉神游寥廓之场。乃躬往礼讯。既发解悟都亡眹迹矣。如是药山鹿门护国。凡百禅林孰不参请。视其名利悉若浮云矣。于石霜法会请知僧务。梁革唐命天下纷纭。于时高季昌禀梁帝之命攻逐雷满。出渚宫已便为荆州留后。寻正受节度。迨乎均帝失御河东庄宗自魏府入洛。高氏遂割据一方。搜聚四远名节之士。得齐之义丰南岳之己。以为筑金之始验也。龙德元年辛巳中。礼己于龙兴寺。净院安置给其月俸。命作僧正。非所好也。其如闲辰静夜多事篇章。乃作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见意。且侚高之命耳。己颈有瘤赘时号诗囊。栖约自安破纳拥身。枲麻缠膝。爱乐山水懒谒王侯。至有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句。为狎华山隐士郑谷诗相酬唱。卒有白莲集行于世。自号衡岳沙门焉。

作品评论

孙光宪《白莲集序》
师趣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冷峭而(下阙十三字)。
诗话总龟引《郡阁雅谈》
僧齐己往袁州渴郑谷,献诗曰“高名喧省闼,雅颂出吾唐。叠巘供秋望,飞云到夕阳。自封修乐院,别下着僧床。几许朝中事,久离鸳鸯行。”谷览之云:“请改一字、方得相见。”经数日再谒,称已改得诗,云:“别扫着僧床”。谷嘉赏,结为诗友。
瀛奎律髓
齐己潭州人,与贯休并有声。同师石霜。二僧诗,唐之尤晚者。
唐诗归
钟云:齐己诗有一种高浑灵妙之气,翼其心手。
唐音癸签
齐己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一径都官点化,《白莲》一集,驾出《云台》之上,可谓智过其师。
《五朝诗善鸣集》
己公精神力量,细大不捐,无所不有。
一瓢诗话
唐释齐己作《风骚旨格》,六诗、六义、十体、十势、二十式、四十门、六断、二格,皆系以诗,不减司空表圣。独是“十势”立名最恶,宛然少林棍谱,暇日当为易去乃妙。
《近体秋阳》
释齐己诗,蹑迹云边,落想天外,烟火绝尽,服食自如,妙在一不犹人,而掉尾回龙,亡不适当。其馀如《剑客》、《原上》等篇,此岂可与区区缁品同日语者?篇多佳,收不可尽,三唐虽多多金钵,吾于齐师又何以加诸!
《四库全书总目》
唐代缁流能诗者众。其有集传于今者,惟皎然、贯休及齐己。皎然清而弱,贯休豪而粗。齐己七言律诗不出当时之飞。其七言古诗以卢仝、马异之体缩为短章,诘屈骛牙,尤不足取。惟五言律诗居全集十分之六,虽颇沿武功一派,而风格独遒,如《剑客》、《听琴》、《祝融峰》诸篇,犹有大历以还遗意。其绝句《中庚午年十五夜对月》诗曰:“海澄空碧正团圞,吟想元宗此夜寒。玉兔有情应记得,西边不见归长安。”惓惓故君,尤非他释子所及,宜其与司空图相契矣。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唐诗僧以齐己为第一,杼山实不及,阅全集自见。许印芳:按昼公乃盛唐人,尝著《杼山诗式》,鉴裁颇精,所作诗格高气清。然高而近空滑,清而多薄弱,非王、孟精深华妙之比。齐己虽所末人,其诗颇有盛唐人气骨。如《秋夜听业上人弹琴》……《剑客》……二诗皆以气胜,不甚拘对偶,而街情思贯注其间,非若昼公徙标高格,全无意味也。晓岚谓齐己第一,真笃论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9 【介绍】: 五代时南汉高僧。姑苏嘉兴人,俗姓张。居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机缘语句,实立云门宗之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4—949 俗姓张,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末五代禅宗僧人,云门宗之创始者。初参黄檗希运法嗣睦州道踪,后谒雪峰义存。遍访禅宗名山,晚年驻锡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创云门宗,因称云门文偃。文偃说法主张一字一语含藏无限旨趣,其禅风被后嗣概括为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对宋代严羽之以禅喻诗颇有影响。宋代僧人守坚集其语录为《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一五、《传法正宗记》卷八有传。诸书及《焦氏类林》存其诗偈30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文偃(八六四 — 九四九),俗姓张,原籍苏州嘉兴。年十七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往参雪峰,为青原下六世,福州雪峰寺义存禅师法嗣。后出岭,住韶州云门山光奉院,创云门宗。南汉乾和七年卒,年八十六。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南唐释静释筠撰《祖堂集》卷一一、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今据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之《全唐诗续拾》卷五○录其诗三十一首。
槜李诗系·卷三十
文偃,姓张氏,嘉兴人。出家兜率院,参睦州得悟,嗣法雪峰,唱道云门灵树,凡三十载,契悟广大,箭锋所到,往往出于游戏。其作偈句,尤不能测。尝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塞却咽喉,何处出气。天下学者望风而至。汉乾祐二年坐化。后乾德三年,雄武节度阮绍庄梦偃以拂子招之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吾久蔽塔中,宜令暂出。李以奏闻,有旨令诣云门,开塔,见偃如生,髭发皆长。李复上其事,广主迎真身赴阙,留内庭供养,逾月送归,赐谥大慈云门真弘明大师,世称云门宗。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
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掩门。织蒲屦养母。往谒之。方扣门。老宿揕之曰。道道。偃惊不暇答。乃推出曰。秦时𨍏轹钻。随掩其扉。损偃右足。老宿名道踪。嗣黄檗断际禅师。住高安米山寺。以母老东归。丛林号陈尊宿。偃得旨辞去。谒雪峰存。存方堆桅坐。为众说法。偃犯众出。熟视曰。项上三百斤铁枷。何不脱却。存曰因甚到与么。偃以手自拭其目趋去。存心异之。明日升座曰。南山有鳖鼻蛇。诸人出入好看。偃以拄杖撺出。又自惊慄。自是辈流改观。又访乾峰。峰示众曰。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是一一透得。更有照用同时。向上一窍。偃乃出众曰。庵内人为什么不见庵外事。于是乾峰大笑曰。犹是学人疑处在。乾峰曰。子是什么心行。曰也要和尚相委。乾峰曰。直须恁么。始得稳坐。偃应喏喏。又访曹山章公问。如何是沙门行。章曰。吃常住苗稼者。曰便与么去时如何。章曰汝还畜得么。曰学人畜得。章曰汝作么畜。曰著衣吃饭。有什么难。章曰何不道。披毛戴角。偃即礼谢。又访疏山仁。仁问。得力处道将一句来。曰请高声问。仁即高声问。偃笑曰。今早吃粥么。仁曰吃粥。曰乱叫唤作么。仁公骇之。又过九江。有陈尚书。饭偃而问曰。儒书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讲师。如何是衲僧行脚事。曰曾问几人来。曰即今问上座。偃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曰黄卷赤轴。偃曰此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曰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偃曰。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尚书无以詶之。偃曰。闻公常看法华经。是否。曰不敢。曰经曰。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又无以詶之。偃呵讥之而去。造曹溪礼塔。访灵树敏公。为第一座。先是敏不请第一座。有劝请者。敏曰。吾首座已出家久之。又请。敏曰。吾首座已行脚。悟道久之。又请。敏曰。吾首座已度岭矣。姑待之。少日偃至。敏迎笑曰。奉迟甚久。何来暮耶。即命之。偃不辞而就职。俄广王刘王。将兴兵。就敏决可否。敏前知之。手封奁子。语侍者曰。王来。出以似之。于是怡然坐而殁。王果至。闻敏已化。大惊问。何时有疾。而遽亡如是耶。侍者乃出奁子。如敏所诫呈之。王发奁得简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刘王命州牧何承范。请偃继其法席。又迎至府开法。俄迁止云门光泰寺。天下学者。望风而至。示众曰。江西即说君臣父子。湖南即说他不与么。我此间即不如此。良久曰。汝还见壁么。又曰。后上来且是个什么事。如今抑不得已。且向诸人道。尽大地有什么物。与汝为缘为对。若有针锋许。与汝为隔为碍。与我拈将来。唤什么作佛。唤什么作祖。唤什么作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将什么为四大五蕴。我与么道。唤作三家村里老婆说话。忽然遇著本色行脚汉。闻与么道。把脚拽向阶下。有什么罪过。虽然如是。据个什么道理。便与么。莫趁口快。向这里乱道。须是个汉始得。忽然被老汉脚跟下寻著。没去处。打脚折。有什么罪过。即与么。如今还有问宗乘中话者么。待老汉答一转了。东行西行。又曰。尽乾坤一时将来。著汝眼睫上。汝诸人闻恁么道。不敢望汝出来。性燥把老僧打一掴。且缓缓。子细看。是有是无。是个什么道理。直饶汝向这里明得。若遇衲僧门下。好槌脚折。又曰。三乘十二分教。横说竖说。天下老和尚。纵横十字说。与我拈针锋许。说底道理来看。与么道。早是作死马医。虽然如此。且有几个到此境界。不敢望汝言中有响。句里藏锋。瞬目千差。风恬浪静。又曰。我事不获已。向汝道。直下无事。早是相埋没也。更欲踏步向前。寻言逐句。求觅解会。千差万别。广设问难。嬴得一场口滑。去道转远。有什么歇时。此个事。若在言语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因什么道。教外别传。若从学解机智得。只如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犹被佛呵。谓见性如隔罗縠。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虽然如是。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烧口。终日说事。何曾挂著牙齿。何曾道著一字。终日著衣吃饭。何曾触一粒米。挂一缕丝。然犹是门庭之说。须是实得与么。始得。若约衲僧门下。句里呈机。徒劳伫思。直饶一句下。承当得。犹是瞌睡汉。偃以足跛。尝把拄杖行见众。方普请举拄杖曰。看看北郁单越人。见汝般柴不易。在中庭里。相扑供养汝。更为汝念般若经曰。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众环拥之。久不散。乃曰。汝诸人。无端走来。这里觅什么。老僧只管吃饭屙屎。别解作什么。汝诸方行脚。参禅问道。我且问汝。诸方参得底事。作么生。试举看。于是不得已。自诵三平偈曰。即此见闻非见闻。回视僧曰。唤什么作见闻。又曰。无馀声色可呈君。谓僧曰。有什么口头声色。又曰。个中若了全无事。谓僧曰。有什么事。又曰。体用无妨分不分。乃曰。语是体。体是语。举拄杖曰。拄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不见道。一切智智清净。又至僧堂中。僧争起迎。偃立而语曰。石头道。回互不回互。僧便问。作么生是不回互。偃以手指曰。这个是板头。又问作么生是回互。曰汝唤什么作板头。永嘉云。如我身空法亦空。千品万类悉皆同。汝立不见立。行不见行。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汝每日把钵盂噇饭。唤什么作饭。何处更有粒米来。僧问。生法师曰。敲空作响。击木无声如何。偃以拄杖空中敲曰。阿耶阿耶。又击板头曰。作声么。僧曰。作声。曰这俗汉。又击板头曰。唤什么作声。偃以乾祐元年七月十五日。赴广主诏。至府留止供养。九月甲子。乃还山。谓众曰。我离山得六十七日。且问汝。六十七日事作么生。众莫能对。偃曰。何不道。和尚京中吃面多。闻击斋鼓曰。鼓声咬破我七条。乃指僧曰。抱取猫儿来。良久曰。且道鼓因甚置得。众无对者。乃曰。因皮置得。我寻常道。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尽大地是个法身。枉作个佛法知见。如今拄杖。但唤作拄杖。见屋但唤作屋。又曰。诸法不异者。不可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为无异者哉。但长者长法身。短者短法身。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举拄杖曰。拄杖子不是常住。忽起立。以拄杖系绳床曰。适来许多葛藤。贬向什么处去也。灵利底见。不灵利底著我热谩。偃契悟广大。其游戏三昧。乃如此。而作为偈句。尤不能测。如其纲宗偈曰。康氏圆形滞不明。魔深虚丧击寒冰。凤羽展时超碧汉。晋锋八博拟何凭。又曰。是机是对对机迷。辟机尘远远尘栖。久日日中谁有挂。因底底事隔尘迷。又曰。丧时光。藤林荒。徒人意。滞肌尪。又曰。咄咄咄。力㘞希。禅子讶。中眉垂。又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塞却咽喉。何处出气。笑我者多。哂我者少。每顾见僧即曰。鉴咦。而录之者。曰顾鉴咦。德山密禅师。删去顾字。但曰鉴咦。丛林目以为抽顾颂。北塔祚禅师作偈曰。云门顾鉴笑嘻嘻。拟议遭渠顾鉴咦。任是张良多智巧。到头于是也难施。偃以南汉乾和七年四月十日。坐化而示。即大汉乾祐二年也。以全体葬之 本朝太祖乾德元年。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梦偃以拂子招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我在塔久。可开塔乎。托时奉使韶州。监修营诸寺院。因得绍庄之语。奏闻奉圣旨。同韶州牧梁延鄂至云门山。启塔见偃颜貌如昔。髭发犹生。具表以闻。有 旨李托迎至京师。供养月馀。送还山。仍改为大觉禅寺。谥大慈云匡真弘明大师。 赞曰。余读云门语句。惊其辩慧涡旋波险。如河汉之无极也。想见其人。奇伟杰茂。如慈恩大达辈。及见其像。颓然伛坐胡床。广颡平顶。类宣律师。奇智盛德。果不可以相貌得耶。公之全机大用。如月临众水。波波顿见。而月不分。如春行万国。处处同至。而春无迹。盖其妙处。不可得而名状。所可知而言者。春容月影耳。呜呼。岂所谓命世亚圣大人者乎。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嘉兴人也。姓张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落发。禀具于毗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以己事未明。往参睦州。州才见来。便闭却门。师乃扣门。州曰谁。师曰。某甲。州曰。作甚么。师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如是连三日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攞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𨍏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州指见雪峰。师到雪峰庄。见一僧。乃问上座今日上山去那。僧曰是。师曰。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祇是不得道是别人语。僧曰得。师曰。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这老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其僧一依师教。雪峰见这僧与么道。便下座。拦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无对。峰拓开曰。不是汝语。僧曰。是某甲语。峰曰。侍者将绳棒来。僧曰。不是某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峰曰。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师次日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么地。师乃低头。从兹契合。温研积稔。密以宗印授焉。师出岭。遍谒诸方。覈穷殊轨。锋辩险绝。世所盛闻。后抵灵树。冥符知圣禅师接首座之说。初知圣住灵树二十年。不请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脚也。一日令击钟。三门外接首座。众出迓。师果至。直请入首座寮解包。后广主命师出世灵树。开堂日主亲临曰。弟子请益。师曰。目前无异路。因问诸人从上来。有甚事欠少甚么。向你道无事。已是相埋没也。虽然如是。也须到这田地始得。亦莫趁口快乱问。自己心里黑漫漫地。明朝后日。大有事在。拟心即差。况复有言有句。莫是不拟心是么。莫错会好。更有甚么。汝等诸人。见人道著祖意。便问超佛越祖之谈。汝且唤甚么作佛。唤甚么作祖。且说超佛越祖底道理看。问个出三界。汝把将三界来看。有甚么见闻觉知。隔碍著汝。有甚么声尘色法。与汝可了。了个甚么。古圣不奈何。横身为物。道个举体全真。物物觌体。不可得。我向汝道。直下有甚么事。早是相埋没了也。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子细点检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师唱道灵树云门。凡三十载。以乾和七年。己酉四月十日顺寂。塔全身于方丈后。十七载。示梦阮绍庄。奏请开塔。奉救迎请内庭供养。逾月方还。因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4 【介绍】: 五代时幽州人。勇敢善战,好学,多礼文士。初事刘仁恭为银胡䩮指挥使,后投李克用。后唐明宗时为匡国军节度使,御吐蕃。后为京兆尹、西京留守。李从珂反,思同围凤翔,兵溃,被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2—934 自称蓟门战客,幽州(今北京)人。初事刘仁恭。哀帝天祐四年(907)归晋王李克用,为飞腾指挥使。与后梁作战时,累立战功。后唐庄宗时,累迁至郑州防御使。明宗时历任匡国、雄武、山南西道节度使、京兆尹等职。闵帝应顺元年,其为潞王李从珂所杀。王思同粗知文字,尤喜为诗,常与人唱和。新、旧《五代史》有传。《旧五代史》收录王思同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田武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大名元城人,字德伟。少有拳勇,初事后唐庄宗为小校,历迁胜节指挥使。后晋高祖天福初授金州防御使,累官至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检校太傅,封雁门郡开国公。性鲠直,有治绩。以疾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泉州人,字景升。酷好黄老书,师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夏则服乌裘,冬则绿布衫。久之,炼丹于南岳,丹成,后入青城山。有《化书》。宋齐丘攘为己作,亦谓之《齐丘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世称紫霄真人,故诸书或称为谭紫霄。唐国子司业谭洙子。少为道士,后遍游名山。闽王王昶尊事之,赐号正一先生。闽亡后,隐居庐山栖隐洞,诗人孟贯、李中与其游。南唐中主保大间,召至金陵,赐号金门羽客,又赐官阶金紫,皆辞而不受。后主建隆初,为武昌节度使何敬洙治疾。马令《南唐书》卷二四、陆游《南唐书》卷一四、《十国春秋》卷三四与卷九九有传,参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一四。著有《化书》6卷,主黄老道德之说,有《道藏》本。《全唐诗》存诗1首,断句1联。
槜李诗系·卷三十
峭,字景升。少好道,游名山二十馀年,得辟谷养气之术。日饮酒醉,辄扶杖独游。夏则服乌裘,冬则衣丝布衫,或卧风雪中,人谓已毙,视之,气蒸然也,遂谓之风狂。尝著化书,授宋齐丘序之,齐丘欲窃为已有,醉缝革囊中,投之江。金山渔者得而剖之,见峭方醒,张目曰:齐丘夺我化书,今盛行矣。后住庐山栖隐洞,其徒百人,邻僧于溪浒创亭,为顽石所阻,峭曰:此易耳。含水噀之,命槌其石,应手如粉。李后主累辟至建康,赐号紫霄真人。又居南岳炼丹,丹成,入青城山化去。峭本泉州人,国子司业洙之子。海盐有谭仙岭,相传是其采药得道处。仙鉴载峭一诗,尤其寄迹海峤之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后族。字徒门。能文。膂力绝人。圣宗统和中为侍卫。攻宋,中流矢,裹创而战。为北女真详稳,政济宽猛,部民畏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河东人,字师圣,号荆门。侯可子。初从学程颐,后访周敦颐,大有所得。游荆门,为胡安国器重。有《论语说》、《侯子雅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邵州邵阳人。力学善属文,好施予,常赈贫困,惇厚孝友,郡人号为义门金氏。后奉诏举孝廉,称天下第一。
刘门司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以墨戏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安钱塘人,号勿斋,人称毛门司。父伯益坐韩侂胄党流岭表,存跋涉数千里,函骨归葬,人称笃孝。善画墨竹水石,杨镇、裴叔永辈皆宗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昌南城人,号夷门隐叟。举进士不中。卒年六十五。有《国老谈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诜门客,姓名不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32 【介绍】: 宋棣州厌次人。真宗景德中以明法起家,为莱州司法参军。调商洛县令,率民修圩堰沟塍,使之植稻,教以灌引蓄泄之法,且刻其法于石,自是其地皆成沃野,民赖以无饥。历景城、南宫二县令,以疾弃官,卒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