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兴人。俗姓谢,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灵隐。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贞元中卒。有《诗式》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县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闽僧。嗣雪峰义存。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从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颜真卿守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历任湖州刺史如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昼字皎然。俗姓谢氏。宋灵运十世孙。住吴兴兴国寺。有诗名。与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预撰韵海镜源。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秘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吴兴长城人。姓谢氏。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幼负异材。不为世俗所羁绊。遂削染。登具于灵隐戒坛。复依守真律师。究毗尼学。儒编老什。靡弗臻其极。尤工著述。辞章俊丽。吟咏尤造微赜。与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故时谚曰。越之彻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霅之昼能清秀。中年遍访禅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参扣。贞元初。居东溪草堂。叹曰。使虽有仲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自挠性真。岂若孤松片云。蒲团相对。无言而意得。至静而神谐者哉。于是作文谢遣笔砚。遁居杼峰。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守吴兴。一见语合。请益宗乘大略。异日汎论及诗。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且言近日废置之故。洪惊曰。向尝读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辍。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旧居京之兴国寺。军吏沈钊德清人。暮乘马抵骆驼桥。月色如练。见数人盛衣冠立。钊问其故。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皎公。脩斋召我耳。长城赳卒钱沛。泊舟吕山南。见数百人。持食负帛。笑语而过。问之则曰。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其制作。则有号呶子十卷。内典类聚四十卷。儒释交游传。外有韵海二十卷。盖相国于公頔。鲁公颜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康乐侯十世孙也。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微矣。文章俊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后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故时谚曰。之昼能清秀。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而自诲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我真性。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因顾笔砚曰。我疲尔役尔困我愚。数十年间。了无所得。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无心去亦无我。将放汝各归本性。使物自物不关于予。岂不乐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初相见未交一言。恍若神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请益焉。先问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诗式。具陈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门人检出草本。一览而叹曰。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风。予器而重之。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好为五杂徂篇。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峦与道者游。故终身无惰色。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昼旧居州兴国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尝有军吏沈钊。本德清人也。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月色皎如。见数人盛饰衣冠。钊怪问之。如何到此。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在兹伺耳。钊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长城赳胥钱沛。行役泊舟吕山南。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问其故云。赴然师斋来。时颜鲁公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贞元年终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天下荣之。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合律乎清壮。亦一代伟才焉。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或簪组。或布衣。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时贵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遗题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姓元氏。荆州人也。父为襄阳判司。素崇释氏。琳幼好佛门恒循检操。早知割爱。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后至黄陂剪茅营舍。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琳终时年八十二。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
因话录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昼极捻。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昼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伏其鉴别之精。
唐语林
楚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吴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遗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沧浪诗话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
对床夜语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
唐才子传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
《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禅悟未彻,机锋犹近。
唐诗归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
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
唐音癸签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
《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
《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
《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昼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5? 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宰相苗晋卿子。初为乐平县令,代宗大历中为朝散大夫、秘书丞,封龙门县开国男,转尚书都官员外郎,终于驾部员外郎。事迹见《新唐书·卢纶传》、常衮《授苗发都官员外郎制》、《唐才子传》卷四,今人傅璇琮《卢纶考》附考其事。苗发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李嘉祐、李益、秦系及十才子辈多与其酬唱。其诗多佚。《全唐诗》存诗2首。
何起门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睦州建德人。事亲至孝。父死,庐墓。代宗大历中,刺史萧定以状闻,诏旌之。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普门子俗姓何氏。岳阳人。登进士第。后为沙门。住南岳寺。贞元八年卒。门人昙环。集遗文二百篇行于世。
西门珍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17 【介绍】: 唐京兆云阳人。宦官。肃宗至德初入仕。代宗大历末,擢居宣徽。德宗建中四年,为凤翔陇右节度监军判官,改荆襄沔鄂洪府宣慰使。兴元元年,为江西判官,从平安州等地叛军。贞元元年,迁荆南监军。八年,充剑南西川宣慰使。十三年,以功赐朱绂。顺宗永贞元年,赐紫,充会仙院使。宪宗元和元年,充十王宅使。七年,迁威远军监军。入朝,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807 【介绍】: 唐僧。婺州东阳人,俗姓张。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历参诸禅师,德宗建中二年,谒石头希迁,得其禅旨,大悟,住天皇寺,精修梵行,大弘禅宗,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等均皈依之。先期告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婺之东阳张氏子。年十四。白其亲。求出家。亲未即许。乃弥日誓不食。以待命。亲患之。听所欲为。去依明州大德剃发。年二十五。受具戒于杭州之竹林寺。自尔谨持律捡。妙选行门。乃振锡径山。礼国一禅师有所领解。大历十一年。遁居馀姚之大梅山。如是三四年。见马大师于钟陵。再坐夏。乃造南岳石头而致问曰。离却定慧。和尚以何法示人。答曰。我者里无奴儿婢子。离个甚么。曰如何明得。答曰。汝还撮得虚空么。曰恁么即不从今日去也。答曰。未审汝早晚从那边来。曰某甲不是那边人。答曰。我早如汝来处。曰师何以赃滥诬人。答曰。汝身现在。曰虽然毕竟以何示于后人。答曰。汝道阿谁是后人。悟由是尽识从前国一马师用处。而罙入深沮。俄卜筑澧阳徙澋口。占当阳紫柴山。五百罗汉栖宿之地。以应机感。当是时。右仆射裴公方尹江陵。崇业寺状乞请悟住持。公从之。悟至而缁白趋向。施予委积。公亦躬拥徒御。日往省候。悟每以尊宿自居。揖对之际。凡贵贱未尝起。公尤叹其知大体。故天皇坊主灵鉴。谓其徒曰。吾寺方有煨烬之患。苟得悟禅师者。庶几可以起废。因夜共舁悟。坐方丈上。明日崇业等哗争之。不胜乃已。后天皇栋宇果一新。僧问。如何是玄妙之说。答曰。莫道我解佛法。进曰。争奈学人疑滞何。答曰。何不问老僧。进曰。问了也。答曰。不是汝存泊处。元和丁亥夏四月晦入灭。寿六十。腊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建塔。葬灵龛于郡之东隅。比丘惠真文贲崇信嗣。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悟。姓张氏。婺州东阳人也。受天粹气为王子。生而神俊长而谨愿。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启白尊老将求出家。慈爱之旨不见听许。辄损薄常膳日唯一食。虽体腹羸馁弥年益坚。父母不获已而许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以勇猛力扶牢强心。于六度门修诸梵行。常以为疗膏肓者资上妙药。开暗冥者求善知识。不假舟楫其济渡乎。遂蹶然振策投径山国一禅师。悟礼足始毕密受宗要。于语言处识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断诸疑滞无畏自在。直见佛性中无缁磷。服勤五载随亦印可。俾其法雨润诸丛林。悟蓄力向晦罙入深阻。实冀一飞摩霄。乃转遁于馀姚大梅山。是时大历十一年也。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七日不食。至诚则通物感乃灵。猱㹶豰玃更馈橡栗。异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偶所遭睹。骇动悚息驰谕朋曹。谓为神奇。曾不旬朔诣者成市。凭嵌倚峭且构危栋。赀粮供具环绕方丈。猛虎耽耽侣出族游。一来座侧歛折肢体。其类驯扰可知也。夫语法者无阶渐。涉功者有浅深。木踰钻而见火。鉴勤磨而照胆。理必然矣。是以扫尘累遁岩薮。服形体遗昼夜。精严不息趣无上道。其有旨哉。如是者三四年矣。将翔云表虑羽毛之颓铩。欲归宝所疑道涂之乖错。故重有咨访会其真宗。建中初诣钟陵马大师。二年秋谒石头上士。于戏自径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矣。至此即造父习御郢人运斤。两虚其心相与𦝮合。白月映太阳齐照。洪河注大海一味。仲尼谓颜子亚圣。然灯与释迦授记。根果成熟名称普闻。如须弥山特立大海。繇是近佛恢张胜因。凡诸国土缘会则答。始卜于澧阳。次居于澋口。终栖于当阳柴紫山。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柽松蓊郁以含风。崖巘巉岩而造天。驾潋滟之紫霞。枕清冷之玉泉。鸾凤不集于蓬藋。至人必宅于势胜。诚如是也。洪钟待叩童蒙求我。川流星聚。虚往实归。或接武于林樾。或骈肩于庐舍。户外之屦烂其室盈矣。荆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动亿万计。莫不擎跪稽首向风作焉。崇业上首以状于连帅而邀之。不违愿力聿来赴请。屩及于虚落。锡及于都城。白黑为之步骤。幡幢为之轇轕。生难遭想得未曾有。彼优波鞠多者。夫何足云。有天皇寺者。据郡之左。标异他刹。号为名蓝。困于人火荡为煨烬。僧坊主灵鉴族而谋之。以为满人攸居必能福我。夫荷担大事蔑弃小瑕。乃中宵默往肩舆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诤论锋起达于尊官。重于返复毕安其处。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缙绅清重。拥旄统众。风望眄睐当时准程。驱车盛礼问法勤至。悟神气洒落安详自处。徐以软语为之献酬。必中精微洞过肯綮。又常秉贞操不修逢迎。一无卑贵坐而揖对。裴公讶其峻拔徵其善趣。谓抗俗之志当径挺如是邪。悟以为是法平等不见主客。岂效世谛与人居而局狭邪。裴公理冥意会投诚归命既见仁者我心则降。如热得濯躁愦冰散。自是禅宗之盛无如此者。元和丁亥岁有背痛疾。命弟子先期告终。以夏四月晦奄然入灭。春秋六十。僧腊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葬之郡东隅。灵龛建塔从僧礼也。悟身长七尺。神韵孤杰手文鱼跃顶骨犀起行在于璎珞志在于华严。度人说法雄健猛利。其一旨云。垢净共住水波同体。触境迷著浩然忘归三世平等本来清净。一念不起即见佛心。其悟解超顿为若此也先是烟焰之末殿宇不立。顾缁褐且亏瞻礼密。念结构罔知权舆。禅宴之际若值神物。自道祠舍滨江水焉。凡我疆畛富于松梓。悉愿倾倒施僧伽蓝。命工觇之宛若符契。于是斩巨栋干修楹。撑崖拄壑云屯井构。时维秋杪水用都涸。徒众敛手块然无谋。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晨发江浒暮抵寺门。剞劂之际动无乏者。其馀廊庑床案。靡非幽赞。事邻语怪阙而不书其感摄灵祇皆此类也。比丘慧真文贲等禅子幽闲。皆入室得悟之者。或继坐道场。或分枝化导。时太常协律符载著文颂德焉。世号天皇门风也。又唐澧州龙潭禅院释崇信。未详氏族。信在俗为渚宫胡饼师之子。弱龄宛异神府宽然。昔天皇寺悟禅师。隐耀藏光人莫我测。信家居寺巷。恒曰提饼笥馈悟公斋食。食毕且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信一日自念曰。饼是我持去。何以返遗我邪。莫别有旨乎。遂拱手问焉。悟公曰。是汝持来复汝何咎。信闻似有惊怪。因劝出家便求摄受。曰尔昔崇福善今信吾言。故名之也。由是躬于井臼供亿服勤。乃问悟云。未蒙指示心要。悟公云。时时相示。信餐禀斯言如游子之还家。若贫人之得宝。直从荆渚乃诣澧阳龙潭栖止。因李翱尚书激扬。时乃出世。后德山鉴师出其门。宗风大盛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张。婺州东阳人。生而神俊。长而谨愿。年十四求出家。慈爱不听。辄损常膳。日唯一食。父母不获已许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投径山国一禅师。密受宗要。于语言处。识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断诸疑滞。直见佛性。服勤五载。转遁馀姚大梅山。时大历十一年。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七日不食。猱㹶豰玃。更馈橡栗。野夫伐楚。睹骇悚息。谕为神奇。诣者成市。凭嵌倚峭。且构危栋。资粮供具。环绕方丈。猛虎耽耽。侣出族游。一来座侧。敛折肢体。建中初。诣钟陵马大师。二年秋。谒石头上士。自径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始卜于澧阳。次居于澋口。终栖于当阳柴紫山。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柽松蓊郁。崖巘巉岩。或接武林樾。或饼肩庐舍。户外之履常盈。荆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动亿万计。莫不擎跪。稽首响风。天皇寺者。据郡之左。标异他刹。号为名蓝。一火荡为煨烬。缁褐且亏瞻礼。禅宴之际。若值神物。祠舍滨江。富于松梓。悉愿倾倒。施僧伽蓝。于是斩栋修楹。云屯井构。时值水涸。徒众敛手。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晨发江浒。暮抵寺门。剞劂之际。动无乏者。其馀廊庑床案。靡非幽赞。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德宗时敦煌龙兴寺僧。敦煌遗书斯三八一录日进于“大蕃岁次辛巳”(即贞元十七年,801)闰二月所撰之《龙兴寺毗沙门天王灵验记》。伯三六一九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36 【介绍】: 唐怀州温人,字匡谏。少骁锐。累历滕、丰、沛、狄四镇将。宪宗元和间讨吴元济,伐李师道,以功进侍御史、御史中丞。穆宗长庆初平河朔乱,诏充武宁军节度使。文宗大和初,平李同捷叛,诏拜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册拜太傅,封雁门郡王,进兼侍中。改忠武、河中、宣武三节度。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36 字匡谏,怀州温(今河南温县)人。德宗建中二年(781)为徐州镇将,累立战功。宪宗元和十五年(820)迁沂州刺史。穆宗长庆元年(821)任武宁军节度副使,二年逐节度使崔群。朝廷无奈授节钺。文宗大和三年(829)封雁门郡王。六年徙忠武军节度使,七年移镇河中,九年移镇宣武。开成元年(836)卒。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圆泽。唐僧。住洛阳慧林寺。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友。世多传其转生故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洛阳慧林寺僧。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之友。二人相约游青城、峨眉。行至南浦而卒。《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引《甘泽谣》存诗2首,传为其转生之牧童所唱。《全唐诗外编》收之。
全唐诗续补遗
洛阳惠林寺僧,梵学之外,音律贯通,与谏议大夫李源为忘年友,亡于杭州天竺寺。○东坡诗及他本作圆泽。东坡挽文长老诗云:「向欲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性简率。禅讲之暇。仍治产业。颇致田园之利。居洛阳之慧林寺。号空门猗顿。尤与李源善。源父憕。天宝间留守。以节死安禄山乱。故源因誓。不婚娶仕宦。悉捐产业。入慧林常住。而日随僧饮食。以见己志。尝欲偕观游蜀。历揽岷峨王垒青城之胜。而议所由道。久不决。盖观欲自长安斜谷。源欲自荆门三峡也。既而卒从源议。舟泊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观泣曰。予始议不欲由此。今奈何。源问之曰。妇人王氏。孕三年矣。然犹未娩。特以予死期尚赊耳。死此生彼。固无恨。请辞。后十二年中秋之夕。当相见于钱塘天竺寺外。源治观丧毕。又候王氏求见所生子。子一笑。由以知缘之所在。诚未易免也。久之源如观约。至钱塘。闻牧童有歌竹枝之词于葛洪井畔者。趋拜之曰。观公健否。牧童曰。李君真信士。勤远来。宜得晤语。君兹俗缘未益。慎勿近。益务进脩。以遂合并。则幸甚。徐扣角歌而去。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溯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愿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塘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唐。遂去。莫知所之。 赞曰。 京洛有约  峨嵋是行  机先一语  洞达三生 汲罂事异  扣角诗清  永怀陈迹  山空月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圆观。不知何许人也。居于洛宅。率性疏简或勤梵学。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时谓之空门猗顿也。此外施为绝异。且通音律。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宝末陷于贼中。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即憕之别墅也。以为公用无尽财也。但日给一器。随僧众饮食而已。如此三年。源好服食。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历两京道矣。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珰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曰。自上峡来此徒不少。奚独泣为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载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者也。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若相顾一笑。是识认君也。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专于钱塘天竺寺外。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李追悔此之一行致观到此哀恸殆绝。召孕妇告以其事。妇人喜跃还。顷之亲族毕集。以枯鱼浊酒馈于水滨。李往授符水。观具其沐浴新其衣装。观其死矣孕妇生焉。李三日往看新儿。襁抱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观。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杳袅前去。词切调高莫知所谓。叹曰。真得道之僧也。咫尺悬隔圣凡路殊。谅有之乎初源忿父遇害贼庭。时方八岁为群贼所虏。流浪南北展转人家。凡六七年归于近亲。代宗闻之授河府掾。源遂绝酒肉不婚娶。不役童仆。常依慧林寺寓一室。随僧斋食。先命穴其野以备终制。时时往眠其间。至于荣辱是非一皆均等也。时相国李公德裕表荐之。遂授谏议大夫。于时源已年八十馀矣。抗表不起。二年而卒。长庆二年也。 系曰。圆观未死。先寄胎者。闻必不信何耶。违诸圣教也。尝闻闽尼多许。族姓家妇女为儿。云便来也。及终有以朱题髀。当日有家生子。身有赤文便来二字焉。此类亦多。庄子所谓曲士不可与语道者。束于教也。其或竺乾异计有教未来。佛或别会曾谈。见有我宗自许。若然者未可定执已行之教矣。其如观也果證高深。同智论中多种不思议也。心思言议千里难追矣。
神僧传·卷第八
释圆观。不知何许人。居于洛。率性疏简。时与李源为忘形之友。同止慧林寺但日给一器。随众僧饮食而已。如此三年。一日源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历两京道矣。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条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问其故。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戴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还者也。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若相顾一笑是识君也。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专于钱唐天竺寺外。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李追悔此一行。召孕妇告以其事。妇人喜跃还。顷之李往授符水。观沐浴而化。妇生一子焉。李三日往看。新儿果致一笑。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寺。其夜月明忽闻葛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前去。词切调高。不知所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居于洛宅。率性疏简。或勤梵学。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时谓之空门猗顿。此外施为绝异。且通音律。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宝末陷于贼中。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但日给一器。随僧众饮食而已。如此三年。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不愿历两京道。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曰。自上峡来。此徒不少。奚独泣为。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载。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观死。孕妇生焉。李三日往看新儿。襁抱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观。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杳袅前去。词切调高。莫知所谓叹曰。真得道之僧也。咫尺悬隔。圣凡路殊。源遂绝酒肉。不婚娶。不役童仆。常依慧林寺。寓一室随僧斋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4—796 【介绍】: 唐平州卢龙人。田承嗣第六子。承嗣将卒,以诸子年幼,命从子悦知节度。绪素怨悦,与左右杀之。众推绪为留后,遣使者听命,诏拜为节度使。德宗贞元元年诏配嘉诚公主,加驸马都尉,封雁门郡王。后死于暴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67—约830 【介绍】: 唐吴郡人,寓居和州乌江,字文昌。德宗贞元十五年进士。宪宗元和元年,补太常寺太祝,十年不得升迁,家贫,有眼疾,孟郊嘲为“穷瞎张太祝”。后累迁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也称张司业或张水部。与当时名士多有交游,韩愈尤贤重之。长于乐府诗,颇得白居易推崇。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30?有生于767、768、772,卒于829等说 字文昌,排行十八,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移居和州(今安徽和县)。德宗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其为“穷瞎张太祝”(《寄张籍》)。曾从学于韩愈,且得其称扬,世称韩门弟子。当时朝野名士皆与之游,如王建、孟郊、贾岛、于鹄,多所赠答。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卞孝萱有《张籍简谱》。张籍又与白居易相友善,其文学观念亦与白相近。其诗工于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白居易称誉曰:“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工古乐府,举代少其伦。”(《读张籍古乐府》)其乐府诗多用口语,精警凝炼而又平易自然,正如宋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著有《张司业集》,通行本有《四部丛刊》景明刊本8卷。《全唐诗》存诗6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一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元和初,调补太常寺太祝。十一年转国子助教。十五年迁秘书省秘书郎,经韩愈推荐,授国子博士。长庆二年,除水部员外郎。宝历末为主客郎中。大和二年,迁国子司业。卒。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籍工诗,尤长乐府古风,甚为时辈所重,与王建齐名,称“张王乐府”。当时诗人,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姚合、贾岛等均有往还唱和,与韩愈、孟郊交谊尤骂。后进诗人朱庆馀、项斯等,亦得其推挽。宥《张籍诗集》七卷。今有《张司业集》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五卷。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籍字文昌。和州乌江人。贞元中进士。终国子司业。

作品评论

张洎《张司业诗集序》
公为占风最善,自李杜之后,风雅道丧,继其美者,唯公一人。故白太傅读公集曰:“张公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丁乐府词,举代少其伦。”又姚秘监尝赠公诗云:“妙绝江南曲,凄凉怨女诗。古风无手敌,新语是人知。”其为文人推服也如此。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又长于今体律诗。贞元已前,作者间出,大抵互相祖尚,拘于常态,迨公一变,而章句之妙,冠于流品矣。
张洎《项斯诗集序》
吴中张水部为律格诗,尤工于匠物,字清意远,不涉旧体,天下莫能窥其奥。唯朱庆馀一人亲授其旨。沿流而下,则有任藩、陈标、章孝标、倪胜、司空图等,咸及门焉。
《旧唐书•张籍传》
(籍)性诡激,能为古体诗,有警策之句传于时。
《新唐书•张籍传》
籍为诗长于乐府,多笞句。
岁寒堂诗话
张司业诗与元、白一律,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位白才多而意切,张思远而语精,元体轻而词躁尔。籍律诗虽有味而少文,远不逮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然籍之乐府,诸人未必能也。
竹坡诗话
唐人作乐府者甚多,当以张文昌为第一。
《臞翁诗评》
张籍如优工行乡饮,酬献秩如,时有诙气。
能改斋漫录引刘次庄《乐府尘土黄词序》
张籍则平易优游,足有雅思,而气骨差弱。
唐才子传
公于乐府古风,与王司马自成机轴,绝世独立。自李、杜之后,风雅道丧,至元和中,暨元、白歌诗,为海内宗匠,谓之“元和体”,病格稍振,无愧洪河砥柱也。
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建乐府固仿文昌,然文昌姿态横生,化俗为雅,建则从,俗而已。
《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
大历以还,古声愈下,独张籍、王建二家,体制相似,稍复古意。或旧曲新声,或新题古义,词旨通畅,悲欢穷泰,慨然有古歌谣之遗风,皆名为乐府。虽未必尽被于弦歌,是亦诗人引古以讽之义欤?抑亦唐世流风之变而得其正也欤!
《唐诗品》
水部长于乐府古辞,能以冷语发其含意,一唱三叹,使人不忍释手。张舍人序其能继李、杜之美,予谓李、杜浑雄过之,时水部凄惋最胜,虽多出瘦语,而俊拔独擅,贞元以后,一人而已。……其近律专事平净,固亦乐天之流也。
《批点唐音》
张公用意殊胜于王,为有含藏耳口。
《批点唐音》
文昌知厌晚唐,每每解脱。
《批点唐诗正声》
张籍、王建音节颇同,然皆为佳词,但专务巧思而意兴不足,晚唐之风于此开矣。
唐诗归
钟云:张文昌妙情秀质,而别有温夷之气,思绪清密,读之无探苦之迹,在中唐最为蕴籍。谭云:司业诗,少陵所谓“冰雪净聪明”足以当之。
唐音癸签
引陈绎曾语:张籍祖国风,宗汉乐府,思难辞易。王建似张籍,古少今多。
唐音癸签
文章穷于用古,矫而用俗,如《史》、《汉》后六朝史之入方言俗语是也。籍、建诗之用俗亦然。王荆公题籍集云:“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凡俗言俗事入诗,较用古更难。知两家诗体,大费铸合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秉伦云:文昌七律刻意雅驯,赋景抒情觉多。
《诗源辨体》
张籍五言古极少,王建五言古声调反纯,然不成语者多;乐府七言,二公又是一家。王元美云:“乐府之所贵者,事与情而已。张籍善言情,王建善征事,而境皆不佳。”冯元成谓:“较李、杜歌行,判若河汉。”是也。愚按:二公乐府,意多恳切,语多痛快,正元和体也。然析而论之,张语造古淡,较王稍为婉曲,王则语语痛快矣。且王诗多,而入录者少,故知其去张实远也。其仄韵亦多上、去二声杂用。
《诗源辨体》
大历而后,五七言律体制、声调多相类;元和间,贾岛、张籍、王建始变常调。张、王五言清新峭拔。较贾小异,在唐体亦为小偏。张如“椰叶瘴云湿,桂丛蛮鸟声”、“夜鹿伴茅屋,秋猿守栗林”、“渡口过新雨,夜来生白蘋”、“竹深村路暗,月出钓船稀”、“月明见潮上,江静觉鸥飞”、“夜静江水白,路回山月斜”、“乘舟向山寺,着屐到渔家”、“新露湿茅屋,暗泉冲竹篱”,王如“瘴烟沙上起,阴火雨中生”、“水国山魈引,蛮乡洞主留”、“石冷啼猿影,松昏戏鹿尘”、“闭门留野鹿,分食养山鸡”、“雨水洗荒竹,溪沙填废渠”、“野桑穿井长,荒竹过墙生”等句,皆清新峭拔,另外一种,五代诸公乃多出此矣。
才调集补注
钝吟云:水部五言多名句。张君破题极用意,不似他人良下。
《诗辩坻》
文昌乐府与仲初齐名,然王促薄而调急,张风流而情永,张为胜矣。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文昌乐府,伯仲仲初,而弥加蕴藉,诸体亦淡雅宜人。王元美谓张籍善言情,王建善征事,而境昏不佳。“殷勤为看初着时,征夫身上宜不宜”、“梨园子弟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情、事与境皆佳矣。
诗筏
七言古须具轰雷掣电之才,排山倒海之气,乃克为之。张司业籍以乐府、古风合为一体,深秀古质,独成一家,自是中唐七言古别调,但可惜边幅稍狭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高柄《品汇》设立名目,取舍不能尽当。唯七言古以张、王并列,极为有识。文昌善为哀婉之音,有娇弦玉指之致。仲初妙于不于含蓄,亦自有晓钟残角之思。
《古欢堂杂著》
白香山、张司业名言妙句,侧见横出,浅淡精洁之至。
说诗晬语
张文昌、王仲初乐府,专以口齿利便胜人,雅非贵品。
《唐诗别裁》
文昌长于新乐府,虽古意渐失,而婉丽可诵。五古亦不入卑靡。
《唐诗别裁》
张、王乐府,有新声而少古意,王渔洋所谓“不曾辛苦学妃豨”也。然心思之巧,辞句之隽,最易肩人聪颖,高青丘每肖之,存之以备一格。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乐府古词,陈陈相因,易于取厌。张文吕、王仲初创为新制,文今意古,言浅讽深,颇合《三百篇》兴、观、群、怨之旨。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水部五言,体清韵远,意古神闲,与乐府词相为表里,得风骚之遗。当时以律格标异,信非偶然。得其传者,朱庆馀而外,又有项斯、司空图、任翻、陈标、章孝标、滕倪诸贤。……兹得奉水部为“清真雅正主”,而以诸贤附焉。
射鹰楼诗话
李石洞曰:余读贞元以后近体诗,称量其体格,得两派焉,一派张水部,天然明丽,不事雕镂而气味近道,学之可以除躁妄矫饰。一派贾长江,力求险奥,不吝心思而气骨凌霄,学之可以屏浮靡,却凡俗。
《石园诗话》
刘攽《诗话》云:“张文昌乐府清丽深婉,五言律诗亦平淡可爱,七言律诗则质多文少。”然文昌五言不乏清丽深婉之句,如“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家贫无易事,身病是闲时”、“眼昏书字大,耳重语声高”、“山情因月甚,诗语入秋高”、“尚俭经营少,居闲意思长”,不独平淡可爱也。《寄和刘使君》云:“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及《赠贾岛》之“篱落荒凉僮仆饥”,则义文质兼备矣。
养一斋诗话
魏泰谓“张籍、白居易乐府,述情叙怨,委曲周详,言尽意尽,更无馀味。”嘻!何其大而无当也。文昌乐府,古质深挚,其才下于李、杜一等,此外更无人到。
养一斋诗话
文昌“药看辰日合,茶到卯时煎。草长晴来地,虫飞晚后天”,绝似乐天。大抵中唐人气味往往相近。然乐天胜微之,文昌胜仲初,名虽相埒,又当细求其分别与优劣处,乃作无星秤耳。
三唐诗品
其出与王仲初同源,当时并称张、王乐府。夫其发音苍远,质胜于王,而转变生姿,自复同澜逊势。
《诗学渊源》
时虽谓其长于乐府,今读其诗,殊伤于直率,寡风人之旨,调既生涩,语多强致,以吉乐府,去题远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8—897 【介绍】: 唐僧。青州临淄人,一说曹州郝乡人,俗姓郝。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寻往嵩山纳戒,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后居赵州观音院,精心玄悟,受法南泉印可,开物化迷,大行禅道,号赵州法道。卒,谥真际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897 俗姓郝,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人,一作曹州(今山东定陶)郝乡人。幼出家。后至池州,谒南泉普愿而悟禅机。年80,始住赵州观音院,讲习禅法,从者颇多。世称赵州和尚。成德节度使王镕甚加礼敬。其禅语风行天下,时称为赵州门风。享年120岁,卒谥真际大师。《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古尊宿语录》卷一三、卷一四收其语录及行状。诸书存其诗偈17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郝氏。曹州郝乡人也。童稚出家于州之扈通寺。以沙弥抵池阳。见南泉愿和尚。时泉方偃息。问谂曰。近离什么处。谂云瑞像院。泉云。还见瑞像么。谂云。不见瑞像。只见卧如来。泉云。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谂云。有主沙弥。泉云。主在什么处。谂进前云。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体万福。泉器之。许入室。 异日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谂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谂云。不拟如何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足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谂于言下悟入。乃于嵩岳琉璃坛纳戒。却反南泉。异日问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处休歇。泉云。山下作牛去。谂云谢指示。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谂作火头。一日闭却门。烧烟满屋。叫云。救火救火。时大众俱到。谂云。道得即开门。南泉于窗隙中。过钥匙与谂。谂即开门。 谂到黄檗。檗便闭却方丈门。谂持火炬。于法堂内叫云。救火救火。檗开门擒住云。道道。谂云。贼过后张弓。 又到保寿。寿见来即背坐禅床上。谂展坐具礼拜。寿下禅床。谂便出。 到盐官云看箭。官云过也。谂云中也。 到夹山将柱杖入法堂。夹山云。作什么。谂云探水。夹云。一滴也无。探什么。谂倚杖于壁而出。 将游五台。有大德作偈留云。何处青山不道场。不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来非吉祥。谂云。作么生是正眼。大德无对。 众请住赵州观音院。示众云。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时有僧问。未审佛为谁家烦恼。谂云。为一切人烦恼。僧云。如何免得。谂云。用免什么。 谂扫地次。僧问。清净伽蓝为什么有尘。谂云。又一点也。 谂问一座主。讲什么经。座云。讲涅槃经。谂云。问一段义得否。座云得。谂以脚踢空吹一吹。是什么义座云。经中无此义。谂云。五百力士揭石业。便道无。 大众晚参。谂云。今夜答话去。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出礼拜。谂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云。台山路向什么处去。婆云蓦直去。僧便去。婆云。又恁么去也。僧举似谂。谂云。待我去勘破者婆子。谂明日便去。问台山路如前。婆答谂亦如前。谂归谓其僧曰。我与汝勘破者婆子了也。 僧问。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谂云接。僧云。不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谂云接。僧云。恁么来者从师接。不恁么来者如何接。谂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有新到僧。谓谂曰。某甲从长安来。横担一条柱杖。不曾拨著一人。谂云。自是大德柱杖短。僧无对。 有僧写谂真。呈谂。谂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杀老僧。若不似我即烧却㡧子。 谂上堂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还有答话分也无。后有僧举似洛浦。浦扣齿。又举示云居。居云何必。僧回举似谂。谂云。南方大有人丧身失命。僧云。请和尚举。谂才举前语。僧指旁僧云。者个师僧。吃却饭了。作恁么语话。谂休去。 一日真定帅王公。携诸子入院。谂坐而问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谂云。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明日王公令客将传语。谂下禅床接。侍者问云。和尚昨日大王来。不下禅床。今日军将来。为什么却下禅床。谂云。非汝所知。上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下等人来。山门外接。 谂临终。寄拂子与王公曰。若问何处得来。但道老僧平生受用不尽者。 乾宁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胁而寂。寿一百二十。谥真际大师。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从谂。青州临淄人也。童稚之岁孤介弗群。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乃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寻往嵩山琉璃坛纳戒。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闻池阳愿禅师道化翕如。谂执心定志钻仰忘疲。南泉密付授之。灭迹匿端坦然安乐后于赵郡开物化迷大行禅道。以真定帅王氏阻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王氏抗拒过制。而偏归心于谂。谂尝寄麈拂上王氏曰。王若问何处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尽者物。凡所举扬天下传之号赵州去道。语录大行为世所贵也。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参南泉。值泉偃息而问曰。近离甚处。师曰瑞像。泉曰还见瑞像么。师曰。不见瑞像。祇见卧如来。泉便起坐。深器之。许其入室。他日问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师曰。还可趋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道不属知。不属不知。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师于言下悟理。遂乃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于中觅一个道人无。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怀。祇是个主人公。更向外觅作么。一婆子请转藏经。师却下床转一匝。曰转藏经已竟。婆曰。比来请转。全藏。如何祇为转半藏。一日师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又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领布衫。重七斤。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恁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师曰。大众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3—848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继之。杨于陵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进士。宪宗时,累官兵部郎中。穆宗长庆元年,拜中书舍人。与牛僧孺、李宗闵情义相得,同进退取舍。僧孺为相,乃令嗣复权知礼部侍郎。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太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初,入为户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与李珏同以本官同平章事。寻进加门下侍郎。武宗立,李德裕辅政,出为湖南观察使,再贬潮州刺史。宣宗立,征拜户部尚书。至岳州病卒,赠左仆射,谥孝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3—848 字继之,又字庆门,排行三。郡望弘农(今河南灵宝),出生于扬州(今属江苏)。德宗贞元十八年(802)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中书舍人。敬宗宝历元年(825)权知礼部侍郎,连典两年贡举,得士68人。文宗开成三年(838)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封弘农伯。与牛僧孺、李宗闵朋党相结。武宗会昌元年(841)贬潮州刺史。卒于岳州,谥孝穆。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杨嗣复与白居易、刘禹锡相唱和。白居易称其“诗韵清铿玉不如”(《继之尚书自余病来寄遗非一……今以此篇用伸酬谢》)。《全唐诗》存诗5首。
全唐文·卷六百十一
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第进士博学宏词。长庆初累拜中书舍人。文宗立。迁户部侍郎。开成三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封宏农县伯。进门下侍郎。武宗朝出为湖南观察使。宣宗立。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卒。年六十六。赠尚书左仆射。谥孝穆。
西门季玄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宦官。宣宗时为观军容使,懿宗时官神策军中尉。性刚鲠,唐世宦官以忠谨称者,唯季玄与马存亮、严遵美三人。懿宗尝宠优人李可及,季玄谓可及:“汝以巧佞惑天子,当族灭。”尝见其受赐,谓曰:“今载以官车,后籍没也当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1—900 【介绍】: 唐僧。嘉禾人,俗姓朱。七岁出家。后往越州开元寺学《法华经》,于赵郡受近圆登习《四分律》。懿宗咸通十年居杭州龙泉院,凡十一年。昭宗大顺元年赐号无著。时称禅门真知识。
槜李诗系·卷三十
文喜,姓朱氏,崇德人。七岁剃染,遍参诸方。尝往五台,至金刚窟,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入寺堂,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绣墩命坐。翁曰:“近自何来?”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众?”曰:“或三百、或五百。”喜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曰:“多少众?”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进酥酪。喜纳其味,心意豁然。辞退。翁曰:“童子相送。”喜问:“此何处?”曰:“此般若寺。”乃悟翁即文殊也。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童说偈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言讫,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师子往来。时有沧州僧修政等至,尚闻山石震吼之声。咸通三年,至洪州参仰山。一日煮粥,见文殊现镬上,喜以搅粥篦掌之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文殊涌空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后筑室千顷山。光启三年,钱王请住龙泉,奏赐紫衣,号无著。将顺寂,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跏趺而逝。白光照室,竹树同色。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嘉禾禦儿朱氏子。母方娠梦。得三蒂桃吞之。而产。孩孺却荤膻味。七岁依邑之常乐寺僧清国出家。国盖其舅氏也。使习经忏。乃遂薙落。俄学法华。及阅天台文句于越州之开元寺。即事敷演。开成三年。登具足戒。无何属会昌变。故操行愈益属。大中初。再获度于盐官之齐丰寺。大慈山性空禅师。指使参方。咸通壬午岁。见仰山寂公于豫章观音寺。顿契心法。仰山因令曲知常住。一日有客比丘。中后求食。食既尽。喜以事冗偶未食。遂馈客。顷之仰山问曰。求食比丘。已證果位。汝给之否。答辍已分给之。仰山曰。汝得利益。何可言耶。七年还居馀杭之千顷山。十年檀越刘严马徵等。请居龙泉古城院。居凡十一年。乾符己亥。巢寇掠地馀杭。又徙霅之馀。不亭避之。刺史杜孺休以仁王院邀焉。光启三年。钱谬始牧杭。疏以龙泉廨署迎致。即今之慈光院也。僧问如何是涅槃相。喜曰香烟尽处验。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喜唤院主曰。者师僧患颠。问如何是自己。喜默然。僧罔措。再理前问。喜曰青天夜蒙昧。不向月边飞。 大顺初。威胜军节度使董昌。与武肃同表荐。赐紫衣。乾宁四年。赐号无著。光化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坐逝于廨署。寿八十。夏六十。十一月二十二日。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喜性资纯谨。至诚可格物。广明元年夏。螟蝗蔽天下。则野为之赭。喜以柱杖。标袈裟畎浍中。厉声叱之。蝗无下者。是岁一境之内。独喜所耕十顷。为有秋。将终之时。方丈发白光。竹树皆变白。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文喜。嘉禾语儿溪人。姓朱氏。开成年间进具。初习四分律。兼讲法华。常往五台山礼文殊大士。夜投古寺。遇老僧问南方佛法住持众数。师皆答已。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僧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多少众。僧曰。前三三后三三。师罔然。吃茶毕。令童子送出门。俄失所在。但见高林深谷而已。后参仰山契悟。命为典座。一日见文殊跨狮子缘鼐侧。师诃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遂掌之。文殊涌空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咸通中。筑室千顷山居之。光启三年。钱武肃王请住馀杭慈光院。奏赐紫衣及无著号。光化三年。移住无著院。是冬夜半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趺坐而化。时方丈发白光垂树同色。建塔灵隐之西坞。 赞曰。 未见仰山  五台遭卖  既见仰山  何劳缘鼐 物罕为奇  客频招怪  咄咄文殊  草贼自败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文喜。姓朱氏。嘉禾禦儿人也。母氏方娠梦吞桃三蒂。至诞弥不味荤膻。七岁诣本邑常乐寺僧清国下出家。国即喜之渭阳也。勒诵经并忏又十卷。方遂削染。往越州开元寺学法华经。集天台文句即时敷演。则救蚁分中便能讲训也。开成二年届赵郡受近圆登习四分律。属会昌澄汰变素服。内秘之心无改。遇大中初年例重忏度。于盐官齐丰寺讲说。后往礼大慈山性空禅师。诲之曰。子何不学善财遍参乎。咸通壬午岁至豫章观音院见仰山。喜于言下了其心契。仰山令典常住。一日有异貌僧就求斋食。喜减己食馈之。仰山预知。故问曰。此果位僧求食。汝供给周旋否。答曰。辍己分回施。曰汝大得利益。七年旋浙右止千顷山。筑室居之。十年馀杭刘严合马。徵请居龙泉古城院。凡十一年。乾符己亥岁巢寇掠地至馀杭。喜避地湖州馀不亭。刺史杜孺休请住仁王院。光启三年武肃王钱氏。始牧杭郡降疏请住龙泉廨署。今慈光院是也。大顺元年威胜军节使董昌武肃王同年发表荐论。两赐紫衣。乾宁四年奏师号曰无著。光化三年示疾。十月二十七日加趺坐而终于州郭廨署。春秋八十。僧夏六十。终时方丈上发白色光。竹树变白。十一月二十二日迁塔于灵隐山西坞。喜形貌古朴骨强而瘦。戒德禅门真知识也。初喜寓居霅川。广明元年夏有蝗飞翳天下食田苗。喜自将拄杖悬挂袈裟标于畎浍中。其虫将下遂厉声叱之。悉翻飞而去。十顷之苗斯年独稔。其感通如此。或云所传得马祖细衲袈裟以为信宝矣。迁葬之后。天复二年壬戌八月中。宣城帅田頵应杭将计思叛涣。纵兵大掠。发喜塔见肉身不坏如入禅定发爪俱长。武肃王奇之。遣裨将邵志祭。后重封瘗焉。
神僧传·卷第八
无著文喜禅师。入五台山求见文殊。忽见山翁。著揖曰。愿见文殊大士。翁曰。大士未可见。汝饭未。著曰未。翁引入一寺引著升堂命坐。童子进玳瑁杯。贮物如酥酪。著饮之觉心神清朗。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曰。末代比丘少奉戒律。曰多少众。曰或三百或五百。著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曰众几何。曰前三三后三三。遂谈论及暮。翁命童子引著出。行未远悽然悟翁即文殊也。不可再见。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童子有无垢无染即真常之语。言讫童子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白云忽覆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