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47,分230页显示  上一页  202  203  204  205  206  208  209  210  21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高颢(门贤 )
辛子馥(元颖 三门县男 )
土门(别称 吐门、布民 阿史那 伊利可汗 )
李弼(景和 石门县伯、赵国公 武 )
长孙澄(士亮 义门郡公 简 )
田弘(别称 纥干广略 广略 纥干 雁门郡公 )
王轨( 沙门 郯国公 )
骆牙( 文牙 旗门 临安县侯 )
僧静蔼( 苦聚 玄门二杰 )
沙门法彦
沙门波若
隋炀帝(庙号 世祖 世称 锦帆天子 别称 阿𡡉 杨广 晋王、雁门郡公 炀皇帝 )
僧道信( 司马 世称 东山法门 大医禅师、大医 )
田仁恭(长贵 雁门郡公 敬 )
林仙人(金门羽客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渤海人,字门贤。高佑孙。少好学,初仕司空参军,宣武帝永平元年出为冀州别驾。未之任而京兆王元愉反。随都督李平进讨,事平。愉别党千余人将伏法,颢为之陈情,得蒙全活。事定至任所,乱后饥馑,整治多存宽厚,甚得时誉。
辛子馥 朝代:东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 【介绍】: 东魏陇西狄道人,字元颖。孝庄帝时,累官平原相。元颢入洛,子馥不附,被拘。帝反政,封三门县男。孝静帝天平中,除太尉府司马,受使检覆白山,辨山谷要害立镇戍之所。卒于清河太守任。
土门 朝代:北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3 【介绍】: 即吐门,亦作布民。北朝突厥人。姓阿史那氏。初服属蠕蠕。西魏大统十二年,合并铁勒五万余家,渐强大。十七年,娶西魏长乐公主。次年,击破蠕蠕,迫使其主阿那瑰自杀,自号伊利可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4—557 【介绍】: 北周辽东襄平人,字景和。初从尔朱天光为别将,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后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及悦杀贺拔岳,字文泰自平凉攻悦,弼知悦必败,乃拥众归泰。屡从征战,平窦泰、平弘农等。西魏文帝大统间历官雍州刺史,进位骠骑大将军,转太尉、太保。北周孝闵帝即位,除太师,封赵国公。卒谥武。
长孙澄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河南洛阳人,字士亮。长孙绍远弟。年十岁,司徒李琰之见而奇之,以女妻之。十四岁从父征讨,有智谋,勇冠诸将。西魏文帝大统中,历豫、渭二州刺史。从宇文泰援玉壁,战邙山,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入北周,孝闵帝即位,拜大将军,封义门郡公,为玉壁总管。卒谥简。
田弘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4 【介绍】: 北周高平人,字广略。初从万俟丑奴。在原州归尔朱天光。入关,归宇文泰,多战功,授原州刺史,赐姓纥干,累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孝闵帝即位,进爵雁门郡公。武帝时进柱国大将军,历大司空、迁少保。出为襄州刺史。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9 【介绍】: 北周太原祁人,小名沙门。起家事辅城公。武帝即位,累迁内史下大夫,加授仪同三司,颇受亲遇,处腹心之任。武帝欲诛宇文护,问轨可否,轨赞成之。以克齐晋州功,封郯国公。大破陈将吴明彻于吕梁。官至徐州总管。数以太子(宣帝)失德事言于武帝,武帝挞太子,并除太子幸臣郑译。及宣帝即位,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8—584 【介绍】: 名或作文牙。南朝陈吴兴临安人,字旗门。梁武帝太清末,陈茜为吴兴太守,引为将帅,从平杜龛、张彪,勇冠三军。以功授直閤将军。陈茜镇会稽,为山阴令。入陈,武帝时,除安东府中兵参军,从陈茜拒王琳于南皖。陈茜即帝位,封临安县侯,历散骑常侍、丰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578 【介绍】: 北周僧。荥阳人,俗姓郑。初习经史,为郑氏子弟冠。后游观寺见地狱图有所悟,立志出家,从瓦棺寺和禅师受戒。又从景法师习《大智度论》。后入陕复从天竺僧亲学十载,乃隐居终南山。时武帝用道士张宾言,欲废佛法。静蔼诣阙论诤,帝不纳,遂携门人入终南,依岩据险处造寺二十七所,使逃逸僧众居之。悲大法凋零,自剸而死。撰有《三宝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郑氏。荣阳人。少习经史。为书生。诸郑之魁岸者。咸赏异之。尝偕其党游僧舍。观地狱图变相。叹曰。此业报之必然者也。欲免斯酷。其惟般若乎。遂辞二亲。依和禅师于瓦棺寺薙落。年十七。受具戒。俄听景法师大智度论一闻神悟。世无足以惬其意者。乃摈影嵩岳。究寻论指其中百十二门等四。论极为用心。徙白鹿山勘正黄老庄慧之说。时东西魏方用兵。关塞之沮。非忘生死者。莫或往来。蔼以欲见西竺异僧。直抵咸阳宿留十年。遁居终南山避世峰。以求其志。善类影从。卒成丛社。地素乏水。适见虎跑于前。就以掘之。甘洌觱沸。今之虎跑泉是也。蔼每以前之四论。敷导来学。其规模端恪。必取绳床安坐。四众致敬。而后披释令喻。有未喻者。重述勿辞。且自讼曰。予昔以厌法慢法故。生兹末世。不值佛时。况敢小纵汝辈情欲哉。沙门智藏尝负米造山。见树之横枝碍行路。因折去之。蔼召而责其损生物。斥不共住。又昙𮞅道安者。玄门之二杰也。亦以教体之争。求辨于蔼。而伏其部决。遂相与跪而请曰。大师解达天监。应出世利生。今独善其身。韬德泉石。未睹其可。会武帝惑道士张宾卫元嵩之赞。必欲废灭释教。建德三年。蔼诣阙上疏。谏不听。寻与门人四十馀辈。入山造寺二七所。以待诸僧之逃逸者。复著三宝集二十卷。弘赞大乘。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诡以他事。使侍者慧宣下山曰。明日当早归。先是蔼别处一岩。幽夐绝人迹。而人亦不敢辄造。明日慧宣归见。蔼骨坐盘石上。肉条缕满。布其前。肠悬树枝。如蛇蜕。五藏皆外见。手足头面筋肉刳尽。心虽已割。而犹以两掌捧持。独坚完可爱。略无血。白乳凝渍。草木失颜色。春秋四十有五矣。乃即其地。累石而窆焉。慧痛山颓之莫仰。悲梁坏之无依。爰述芳猷。树碑塔。所兹并录其遗偈。以贻永久。其文曰。诸有缘者。在家出家。若男若女。皆悉好住。于佛法中。莫生退转。若退转者。即失善利。吾以三因缘。舍此身命。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辄同古圣。列偈叙之。无益之身。恶烦人功。解形穷石。散体岩松。天人脩罗。山神树神。有求道者。观我舍身。愿令众生。见我骸骨。烦恼大船。皆为覆没。愿令众生。闻我舍命。天耳成就。菩提究竟。愿令众生。忆念我时。具足念力。多闻总持。此身无乐。毒蛇之箧。四大围绕。百病交涉。又名苦聚。老病死薮。身心热恼。多诸过咎。此身无我。以不自在。无实横计。凡夫所宰。久远迷惑。妄倒所使。丧失善根。畜生同死。弃舍百千。血乳成海。骨积泰山。当来兼倍。未曾为利。虚受勤苦。众生无益。于法无补。忍痛舍施。功用无边。誓不退转。出离四渊。舍此秽形。愿生净土。一念华开。弥陀佛所。速见十方。诸佛贤圣。长辞三途。正道决定。报得五通。自在飞行。宝树餐法。證大无生。法身自在。不断三有。殄除魔道。护法为首。十地满足。神化无方。德备四圣。号称法王。此偈得于崖隒石壁间。后题云。初欲以血书。而血忽变白色。私意其魔业致然。遂易之以墨。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护法上
释静蔼。姓郑氏。荣阳人也。夙标俗誉。以温润知名。而神器夷简卓然物表。甫为书生博志经史。诸郑魁岸者咸赏异之谓兴吾宗党其此儿矣。与同伍游寺。观地狱图变顾诸生曰。异哉。审业理之必然。谁有免斯酷者。便强违切谏。二亲不能夺志。郑宗固留。蔼决烈爱缚。情分若石。遂独往百官寺。依和禅师而出家。时年十七。具戒已后承仰律仪。护持明练时所戴重。又从景法师听大智度论。一闻神悟谓敞重幽。更习先解便知滥述。周行齐境顾问知津。讲席论堂亟陈往复词令详雅理趣清新。皆略无承导。终于世累。乃抚心曰。余生年不幸。会五浊交乱。失于物议得在可鄙。进退惟谷高蹈可乎。遂心口相吊摈影嵩岳。寻括经论用忘寤寐。然于大智中百十二门等四论。最为投心所崇。馀则旁缵异宗。成其通照。言必藻缋珠连。书亦草行相贯。高为世重罕不华之。后自悟曰绮文爽理华寔乱真。岂流宕忘返不思惩艾乎。自尔誓而断之。惟以释道东骛并味前闻。恐涉邪津悔于晚学。又入白鹿山。逖观黄老。广摄受之途。庄惠诡驳标寓言之论。未之尚也。闻有天竺梵僧硕学高行世之不测西达咸阳。蔼求道情猛欣所闻见。私度关塞载离寒暑。既至渭阴。未及洗足。即申谒敬。昔闻今见。见累于闻。大鼓徒扬。资访无指。乃潜形伦伍陶甄旧解。芜没逊遁知我者希。掩抑十年。达穷通之数。体因缘之理。附节终南有终焉之志。烟霞风月用祛亡反。峰名避世依而味静。惟一绳床廓无庵屋。露火调食绝诸所营。召彼疠徒诲示至理。令其致供日就啖之。虽属脓溃横流。对泣而无厌恶。由是息心之众。往结林中。授以义方郁为学市。山本无水须便饮涧。尝于昏夕学人侍立。忽降虎来前掊地而去。及明观之渐见润湿。乃使洮淈飞泉通注。从是遂省下涧。须便挹酌。今锡谷避世堡虎掊泉是也。蔼立身严恪达解超伦。据林引众讲前四论。意之所传乐相弘利。其说法之规。尊而乃演。必令学侣袒立合掌慇勤郑重经时方遂。乃敕取绳床。周绕安设致敬坐讫。蔼徐取论文。手自指摘。一偈一句披释取悟。顾问听者所解云何。令其得意方进后偈。旁有未喻者更重述之。每日垂讲此法。无怠。常自陈曰。余厌法慢法。生不值佛世。纵闻遗教心无信奉。恒怀怏怏。终须练此身心。有时试纵惟欲。诚心造恶。有时摄念。惟愿假修相善。如此不名安身。如此不名清心。故约己制他。诚非正检。然末世根缘多相似耳。必厌烦屈者须住。不辞具仪者离此。其开蒙敦励。皆此类也。有沙门智藏者。身相雄勇智达有名。负粮二石造山问道。因见横枝格树。戏自称身。遇为蔼见。初不呵止。三日已后方召责云。腹中他食何得辄戏。如此自养。名为两足狗也。藏衔泣谢过。终不再纳。遂遣出山。沙门昙延道安者。世号玄门二杰。当时顶盖名德相胜。及论教体纷诤由生。咨蔼取决。让谢良久方为开散。两情通悦不觉致礼。各呜一足跪而启曰。大师解达天鉴。应处世摄导。今则独善其身。丧德泉石。未见其可。蔼曰。道贵行用不即在言。余观时进退。故且隐居求志耳。尔后事故入城。还归林野。属周武之世。道士张宾。谲诈罔上冒增荣宠。潜进李氏欲废释宗。既纵倖紫宸蝇飞黄屋。与前僧卫元嵩唇齿相副。帝精悟朗鉴内烈外温。召僧入内七霄礼忏。欲亲睹僣犯冀申殿黜。时既密知各加恳到。帝亦七夕同僧不眠。为僧赞呗并诸法事。经声七啭莫不清靡。事讫设会。公陈本意。有猛法师者。气调高拔。躬抗帝旨。言颇激切。众恐祸及其身。帝但述怀曾无𧹞退。蔼闻之叹曰。朱紫杂糅狂哲交侵至矣。可使五众流离四民倒惑哉。又曰。餐周之粟饮周之水。食椹怀音宁无酬德。又为佛弟子。岂可见此沦湑坐此形骸晏然自静。宁大造于像末。分俎醢于盗蹠耳。径诣阙上表理诉。引见登殿。举手唱言曰。来意有二。所谓报三宝慈恩。酬檀越厚德。援引经论子史传记。谈叙正义。据證显然。然旦至午。言无不诣。明不可灭之理。交言支任抗对如流。梗词厉色铿然无挠。百僚近臣代之战慄。而神气自若不阻素风。帝虽惬其词理。而灭毁之情已决。既不纳谏又不见遣。蔼又进曰。释李邪正人法混并。即可事求未烦圣虑。陛下必情无私隐泾渭须分。请索油镬。殿庭取两宗人法俱煮之。不害者立可知矣。帝怯其言乃遣引出。时宜州沙门道积者。次又出谏。俱不用言。乃与同友七人。于弥勒像前礼忏七日。既不食已一时同逝。蔼知大法必灭不胜其虐。乃携其门人三十有馀入终南山。东西造二十七寺。依岩附险。使逃逸之僧得存深信。及法灭之后。帝遂破前代关东西数百年来官私佛法。扫地并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禹贡八州见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三宝福财其赀无数簿录入官。登即赏费分散荡尽。初于建德三年五月行虐关中。其祸既毕。至六月十五日罢朝。有金城公任氏部。于所治府与诸左右彷徉天望。忽见五六段物飞腾虚空在于鸟路。大者上摩青霄。大如十斛囷许。渐渐微没。自馀数段小复低下。其色黄白。卷舒空际类幡无脚尔日天清气静纤尘不动。但增炎曦而已。因往冬官府道经圆土。北见重墙上有黄书横拖棘上。及往取之乃是摩诃般若经第十九卷。问其所由。答云。从天而下飞扬坠此。于时三宝初灭刑法严峻。略示连席之官。乃藏诸衣袖。还缄箧笥。属隋兴运转牧冀州。爰命所部从事赵绚。叙之曰。有清信大士。具官。身婴俗累。恕崇法理。精感明灵神化斯应。遂使群经腾翥。等扶摇之上升。只卷飘返。若丹乌之下降。其去也明恶世之不居。其来也知善人之可集。应瑞乎如彼。圣著乎如此。我皇出震乘乾更张琴瑟。亲临九服躬总八荒。知三宝之可崇。体四生之不固。遂颁海内修净伽蓝。是使像法氤氲同诸舍卫。僧尼隐轸还类提河。特以此经像明灵著。自非积善焉能致斯。敢事旌表传芳后叶。初武帝知蔼志烈。欣欲见之。乃敕三卫二十馀人。巡山访觅毡衣道人。朕将位以上卿共治天下。蔼居山幽隐追踪不获。后于太一山锡谷潜遁。睹大法沦废道俗无依。身被执缠无力毗赞。告弟子曰。吾无益于世。即事舍身。故先相告。众初不许。慕从闻法。便开览大小诸乘。撰三宝集二十卷。假兴宾主会遣疑情。抑扬飞伏广罗文义。弘赞大乘光扬像代。并录见事指掌可寻。冀藏诸岩洞。庶后代之再兴耳。自蔼入法行大慈门。缯纩皮革一无践服。惟履毳布终于报尽。后厌身情迫独据别岩。敕侍者下山。明当早至。蔼加坐盘石留一内衣。自条身肉。段段布于石上。引肠挂于松枝。五藏都皆外见。自馀筋肉手足头面。剐折都尽。并惟骨现。以刀割心捧之而卒。侍人心惊通夜失寐。明晨走赴。犹见合掌捧心。身面西向加坐如初。所伤馀骸一无遗血。但见白乳滂流凝于石上。遂累石封外。就而殓焉。即周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春秋四十有五。弟子等有闻当世。具诸别传亲侍沙门慧宣者。内外博通奇有志力。痛山颓之莫仰。悲梁坏之无依。爰述芳猷树碑塔所。后有访道思贤者。入山礼敬循诸崖险。乃见蔼书遗偈在于石壁。题云。初欲血书。本意不谓变为白色。即是魔业不遂。所以墨书其文。曰诸有缘者。在家出家若男若女。皆悉好住于佛法中莫生退转。若退转者即失善利。吾以三因缘舍此身命。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辄同古圣。列偈叙之。 无益之身  恶烦人功  解形穷石 散体岩松  天人修罗  山神树神 有求道者  观我舍身  愿令众生 见我骸骨  烦恼大船  皆为覆没 愿令众生  闻我舍命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愿令众生  忆念我时 具足念力  多闻总持  此报一罢 四大彫零  泉林径绝  岩室无声 普施禽兽  乃至蜫虫  食肉饮血 善根内充  愿我未来  速成善逝 身心自在  要相拔济  此身不净 底下屎囊  九孔常流  如漏堤塘 此身可恶  不可瞻观  薄皮裹血 垢污涂漫  此身臭秽  犹如死狗 六六合成  不从花有  观此臭身 无常所囚  进退无免  会遭蚁蝼 此身难保  有命必输  狐狼所啖 终成虫蛆  天人男女  好丑贵贱 死火所烧  暂见如电  死法侵人 怨中之怨  吾以为雠  誓断根源 此身无乐  毒蛇之箧  四大围绕 百病交涉  有名苦聚  老病死薮 身心热恼  多诸过咎  此身无我 以不自在  无实横计  凡夫所宰 久远迷惑  妄倒所使  丧失善根 畜生同死  弃舍百千  血乳成海 骨积大山  当来兼倍  未曾为利 虚受勤苦  众生无益  于法无补 忍痛舍施  功用无边  誓不退转 出离四渊  舍此秽形  愿生净土 一念花开  弥陀佛所  速见十方 诸佛贤圣  长辞三途  正道决定 报得五通  自在飞行  宝树餐法 證大无生  法身自在  不断三有 殄除魔道  护法为首  十地满足 神化无方  德备四胜  号称法王 愿舍此身已  早令身自在 法身自在已  在在诸趣中 随有利益处  护法救众生 又复业应尽  有为法皆然 三界皆无常  时来不自在 他杀及自死  终归如是处 智者所不乐  应当如是思 众缘既运奏  业尽于今日
沙门法彦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清河张氏子也。周废教。南游抵金陵。陈太建七年。从智者入台岭。伏膺诲益。每于冢间林下。常坐不卧。定辄七日方起。虽山祇相娆。不为动。如是三十年。尝从智者求印所證。智者谓。是背舍观中。第二观相也。大业七年二月三十日。卒于国清。寿六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高句丽人也。陈氏有国日。游学金陵。逮隋而来仪京辇。开皇十六年。入天台依止智者。然而诸根聪利。遽有證入。智者尝谓之曰。汝于此地有缘。华顶吾昔头陀所在。自非大乘根器。不可往。汝宜就以成备妙行。凡所须衣食。不足忧虑也。开皇十八年。始杖锡孤涉。以履践所训。至大业九年。则阅十六寒暑矣。而形影俱泯。不接尘世。其年二月。忽自以寿命将尽。诣国清。后数日。果于寺以无疾坐逝。春秋五十二。及阇维。龛将出门。其尸则回。以内向而开目焉。盖示别也。已而复外尚。而闭目如故。见者异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9—618 【介绍】: 即杨广。隋朝皇帝。一名英,小字阿𡡉。文帝次子。开皇二年封晋王,九年统军灭陈,历任并州、扬州总管,镇守一方。开皇二十年勾结杨素谗陷兄杨勇,夺得太子位。仁寿四年乘父病重杀之自立。即位后,好大喜功,屡兴兵戎,穷奢极欲,大兴土木。造西苑,置离宫,开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水系;修长城,辟驰道,种种工程所役人民以百万计,致生产严重破坏,饥馑不绝,民怨沸腾,群雄蜂起。后南巡江都,沉溺酒色,为宇文化及所杀。在位十四年。
全隋文·卷四
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𡡉,文帝第二子。周末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封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寻授武卫大将军,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转淮南道行台,徵拜雍州牧、内史令,进太尉。复拜并州总管,徙扬州总管,镇江都。二十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七月,即位。明年,改元大业。在位十四年。为宇文化及等所弑,谥曰炀皇帝。有《集》五十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51 【介绍】: 隋唐时僧。河内人,俗姓司马。为禅宗四祖。少从僧粲法师学,能通内外,弘传禅法。隋炀帝大业中,入吉州传法。唐高祖武德中,至蕲州黄梅破头山传法,学徒甚众。太宗贞观时,累征不起。后与其徒弘忍迁居东山寺,付法于弘忍,故世称东山法门。代宗时追谥大医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司马氏。其先河内人徙蕲之广济。信生而超异。幼慕空宗。且谒三祖璨大师于皖公山。问曰。愿和尚与解脱法门。璨曰谁缚汝。信曰无人缚。璨曰。既无人缚。何用更求解脱。信大悟。既具戒。即受璨大师衣钵。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久之。隋大业十二年。领徒抵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城中困于无水。信适至。池井皆溢刺史异之。因扣头求解围禦贼方略。信曰。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合城如教。贼忽见城上人无数。皆威猛绝伦。不可仰视。乃溃信归乡住破头山。学者云委。既于黄梅路上。获童子弘忍。骨相秀异。信知宿缘有在。传以信器。复说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遂以徒众委之。至金陵登牛头山。为法融说法。而定其嗣。贞观中。太宗三诏令赴京师。并以疾辞。后诏以剑至曰。苟果不起。即取其首以来。且阴有所嘱。使者谕上旨。信引颈受剑无难色。使回以闻。帝愈加敬重。就赐珍缯。以遂其志永徽二年九月。安坐而逝。寿七十有二。瘗舍利于东山黄梅寺。代宗朝追谥大医。塔号慈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道信。姓司马。未详何人。初七岁时经事一师。戒行不纯。信每陈谏。以不见从密怀斋检。经于五载而师不知。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𡷗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授法。随逐依学遂经十年。师往罗浮不许相逐。但于后住必大弘益。国访贤良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贼围城七十馀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从外入井水还复。刺史叩头。贼何时散。信曰。但念般若。乃令合城同时合声。须臾外贼见城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绝伦。思欲得见刺史。告曰。欲见大人可自入城。群贼即散。既见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当夜大有猛兽来绕。并为授归戒。授已令去。自入山来三十馀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刺史崔义玄。闻而就礼。临终语弟子弘忍。可为吾造塔。命将不久。又催急成。又问中未。答欲至中。众人曰。和尚可不付嘱耶。曰生来付嘱不少。此语才了奄尔便绝。于时山中五百馀人。并诸州道俗。忽见天地闇冥。绕住三里树木叶白。房侧梧桐树曲枝向房。至今曲处皆枯。即永徽二年闰九月四日也。春秋七十有二。至三年弟子弘忍等。至塔开看端坐如旧。即移往本处。于今若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平凉长城人,字长贵。北周时以明经为掌式中士。从宇文护征伐,有功,累迁至幽州总管,封雁门郡公。杨坚为丞相,进位大将军。入隋,拜太子太师,见宠。以右武卫大将军卒,谥敬。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名不详。号金门羽客。道士。《正统道藏》本杜光庭编《天坛王屋山圣迹记》录其诗4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