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47,分230页显示 上一页 175 176 177 178 179 181 182 183 184 下一页
法界观门
阿字门功德七句
阿毗昙门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制门
宗门
受润不二门
波利树法门
波罗门
要门
要真弘三门
面门
染净不二门
毗沙门
佛类词典(续上)
观门十法界法界观门
阿字门功德七句
阿毗昙门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制门
宗门
受润不二门
波利树法门
波罗门
要门
要真弘三门
面门
染净不二门
毗沙门
观门十法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正修止观之法于所观立十境为十法界:一、阴界入法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诸法悉为中道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二、烦恼法界,如无行经说贪欲即是道,维摩经说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烦恼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三、病患法界,如维摩之托疾,双林之现病,病患即不可思议法界也。四、业相法界,如法华说深达罪福相,罪福之诸业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五、魔事法界,如首楞严经说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魔事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六、禅定法界,如首楞严说不昧不乱,入王三昧禅定,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七、诸见法界,如维摩经说以邪相入正相,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诸见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八、增上慢法界,还是烦恼,如前之烦恼法界诸见法界之例可知。九、二乘法界,智者即二乘之空而观为不空,达于中道,是二乘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十,菩萨法界,底恶之生死(第八境),下劣之小乘(第九境),尚即是法界,菩萨之法宁非佛道,则知菩萨之境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见止观五。
(名数)天台正修止观之法于所观立十境为十法界:一、阴界入法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诸法悉为中道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二、烦恼法界,如无行经说贪欲即是道,维摩经说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烦恼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三、病患法界,如维摩之托疾,双林之现病,病患即不可思议法界也。四、业相法界,如法华说深达罪福相,罪福之诸业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五、魔事法界,如首楞严经说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魔事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六、禅定法界,如首楞严说不昧不乱,入王三昧禅定,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七、诸见法界,如维摩经说以邪相入正相,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诸见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八、增上慢法界,还是烦恼,如前之烦恼法界诸见法界之例可知。九、二乘法界,智者即二乘之空而观为不空,达于中道,是二乘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十,菩萨法界,底恶之生死(第八境),下劣之小乘(第九境),尚即是法界,菩萨之法宁非佛道,则知菩萨之境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见止观五。
法界观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华严初祖终南杜顺著。明三重之法界观,是华严宗观门之创始。文曰:「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略有三重:真空第一,理事无碍第二,周遍含容第三。」此本之全文,今依圭峰之注法界观门可见之。
(书名)一卷,华严初祖终南杜顺著。明三重之法界观,是华严宗观门之创始。文曰:「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略有三重:真空第一,理事无碍第二,周遍含容第三。」此本之全文,今依圭峰之注法界观门可见之。
阿字门功德七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经转字轮品曰:「真言门修菩萨行,菩萨若欲见佛者:一若欲供养,二欲證发菩提心,三欲与诸菩萨同会,四欲利益众生,五欲求悉地,六欲求一切智智者,七于此一切佛心(阿字),当勤修习。」今此七句合为五点功德。初一句为发心,第二句为修行,第三句为證菩提,第四、第五二句为于涅槃中,第四句为内證,第五句为外用,第六第七两句为方便,此中第六句为身之方便,第七句为心之方便。慧光云故和上谓第五、六、七三句并是中方方便。见演奥钞四十二。
(名数)大日经转字轮品曰:「真言门修菩萨行,菩萨若欲见佛者:一若欲供养,二欲證发菩提心,三欲与诸菩萨同会,四欲利益众生,五欲求悉地,六欲求一切智智者,七于此一切佛心(阿字),当勤修习。」今此七句合为五点功德。初一句为发心,第二句为修行,第三句为證菩提,第四、第五二句为于涅槃中,第四句为内證,第五句为外用,第六第七两句为方便,此中第六句为身之方便,第七句为心之方便。慧光云故和上谓第五、六、七三句并是中方方便。见演奥钞四十二。
阿毗昙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毗昙者,梵语,译言无比法等。即发智六足等小乘之诸论也。以之为宗通入涅槃谓之门。当于小乘二十部中之萨婆多部。智度论十八于佛法明蜫勒门阿毗昙门空门之三门,其中曰:「阿毗昙门,或佛自诸法义,或佛自说诸法名,诸弟子种种集述解其义。」又智度论二曰:「阿毗昙三种:一者阿毗昙身及义,略说三十二万言。二者六分,略说三十二万言。三者蜫勒,略说三十二万言。蜫勒广比诸事,以类相从,非阿毗昙。」可知以发智六足诸论为宗,分别法相,使起正慧,为阿毗昙门之大旨。僧伽提婆等来支那,依之建立毗昙宗,东晋以后流行一时。后天台及嘉祥取智度论十五:「诸法非有常非无常是愚痴论」之文意,于此等三门外,别加非有非空之一门,是为藏教四门,阿毗昙门配于有门,见法华玄义八,三论玄义等。
(术语)阿毗昙者,梵语,译言无比法等。即发智六足等小乘之诸论也。以之为宗通入涅槃谓之门。当于小乘二十部中之萨婆多部。智度论十八于佛法明蜫勒门阿毗昙门空门之三门,其中曰:「阿毗昙门,或佛自诸法义,或佛自说诸法名,诸弟子种种集述解其义。」又智度论二曰:「阿毗昙三种:一者阿毗昙身及义,略说三十二万言。二者六分,略说三十二万言。三者蜫勒,略说三十二万言。蜫勒广比诸事,以类相从,非阿毗昙。」可知以发智六足诸论为宗,分别法相,使起正慧,为阿毗昙门之大旨。僧伽提婆等来支那,依之建立毗昙宗,东晋以后流行一时。后天台及嘉祥取智度论十五:「诸法非有常非无常是愚痴论」之文意,于此等三门外,别加非有非空之一门,是为藏教四门,阿毗昙门配于有门,见法华玄义八,三论玄义等。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足论之一。尊者舍利子说,唐玄奘译,二十卷。
(书名)六足论之一。尊者舍利子说,唐玄奘译,二十卷。
制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悲德所垂,五逆十恶犹摄取,是为开门,如来智德所发,制止诸恶,毫无容赦,是为制门。所谓化制二教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制止罪恶之门。如来悲德所垂,五逆十恶一律摄受,是为化门;如来智德所发,制止诸恶,毫无容赦,是为制门。以上二门也就是化制二教。
(术语)如来悲德所垂,五逆十恶犹摄取,是为开门,如来智德所发,制止诸恶,毫无容赦,是为制门。所谓化制二教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制止罪恶之门。如来悲德所垂,五逆十恶一律摄受,是为化门;如来智德所发,制止诸恶,毫无容赦,是为制门。以上二门也就是化制二教。
宗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本为诸宗之通称,后为禅宗自赞之称,因之称馀宗曰教门。楞伽经一曰:「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祖庭事苑八曰:「宗门谓三学者莫不宗此门,故谓之宗门。正宗记云:所谓吾宗门,乃释迦门一佛教之大宗正趣。(中略)乃知古者命吾禅门谓之宗门,而尊教迹之外殊,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专讲禅宗的法门。其他法门,像天台宗,净土宗,法相宗,都叫教门。
(术语)本为诸宗之通称,后为禅宗自赞之称,因之称馀宗曰教门。楞伽经一曰:「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祖庭事苑八曰:「宗门谓三学者莫不宗此门,故谓之宗门。正宗记云:所谓吾宗门,乃释迦门一佛教之大宗正趣。(中略)乃知古者命吾禅门谓之宗门,而尊教迹之外殊,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专讲禅宗的法门。其他法门,像天台宗,净土宗,法相宗,都叫教门。
受润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受润者,从喻而立名也。受即领纳,以三草二木喻七方便,众生为能受也。润即沾润,谓如来说前四时三教之法,如云注雨,为能润也。法华开前四时三教之法,皆即圆法。七方便众生,咸蒙授记作佛。譬如三草二木,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无复差降,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三草二木喻七方便者,下草喻人、天,中草喻声闻、缘觉,上草喻藏教菩萨,小树喻通教菩萨,大树喻别教菩萨也。此七方便,因对下草,故列人天;而合藏通两教二乘但为二也。上之七方便,因对论权实之法,故不及人天也。)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受润者,从喻而立名也。受即领纳,以三草二木喻七方便,众生为能受也。润即沾润,谓如来说前四时三教之法,如云注雨,为能润也。法华开前四时三教之法,皆即圆法。七方便众生,咸蒙授记作佛。譬如三草二木,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无复差降,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三草二木喻七方便者,下草喻人、天,中草喻声闻、缘觉,上草喻藏教菩萨,小树喻通教菩萨,大树喻别教菩萨也。此七方便,因对下草,故列人天;而合藏通两教二乘但为二也。上之七方便,因对论权实之法,故不及人天也。)
波利树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三十二引忉利天宫之波利质多树以喻菩萨出家受具足戒,乃至具足诸行得大般涅槃之功德也。
(术语)涅槃经三十二引忉利天宫之波利质多树以喻菩萨出家受具足戒,乃至具足诸行得大般涅槃之功德也。
波罗门
【佛学大辞典】
(杂名)梵语。译言净行也。天竺四姓以波罗门为贵族,亦作婆罗门。
(杂名)梵语。译言净行也。天竺四姓以波罗门为贵族,亦作婆罗门。
要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之法谓之要门,善导一家之称。观经玄义曰:「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入,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之法谓之要门,善导一家之称。观经玄义曰:「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入,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要真弘三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宗所云之教相,要门与真门及弘愿也。要门者第十九愿成就之法门,为观经所说,修定散自力之诸行而往生于懈慢边地也。是称双林树下往生。真门者第二十愿成就之法门,为阿弥陀经所说,修自力回向之念佛而往生于疑城胎宫也,是称难思往生。弘愿之真门者第十八愿成就之法门,为无量寿经所说,修他力信心之念佛,而往生真实报土也,是称难思议往生。众生从此三门往生弥陀之净土。
(术语)真宗所云之教相,要门与真门及弘愿也。要门者第十九愿成就之法门,为观经所说,修定散自力之诸行而往生于懈慢边地也。是称双林树下往生。真门者第二十愿成就之法门,为阿弥陀经所说,修自力回向之念佛而往生于疑城胎宫也,是称难思往生。弘愿之真门者第十八愿成就之法门,为无量寿经所说,修他力信心之念佛,而往生真实报土也,是称难思议往生。众生从此三门往生弥陀之净土。
面门
【佛学大辞典】
(杂名)有三释:或云口,或云面颜,或云鼻下与口上之中间。唐华严经一曰:「即于面门众齿之间,放佛刹微尘数光明。」涅槃经一曰:「从其面门放种种光。」临济录曰:「有一无位真人在汝面门出入。」探玄记三曰:「面门者诸德有三释:一云是口,一云是面之正容,非别口也。光统师云:鼻下口上中间是也。(中略)今释,依梵语称面及口并门。悉名目祛(Mukha),是故翻此为面门也,故知此中通举其事。」
(杂名)有三释:或云口,或云面颜,或云鼻下与口上之中间。唐华严经一曰:「即于面门众齿之间,放佛刹微尘数光明。」涅槃经一曰:「从其面门放种种光。」临济录曰:「有一无位真人在汝面门出入。」探玄记三曰:「面门者诸德有三释:一云是口,一云是面之正容,非别口也。光统师云:鼻下口上中间是也。(中略)今释,依梵语称面及口并门。悉名目祛(Mukha),是故翻此为面门也,故知此中通举其事。」
染净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无明法性之二法,不二一如之义门也。
【三藏法数】
无明之用为染,法性之用为净。无明、法性,体本不二,用乃有殊。迷则全法性而为无明,全起无明之用,以在缠心,变造诸法,念念住著,名之为染。悟则全无明而为法性,全起法性之用,以离障心,应赴众缘,念念舍离,名之为净。然在缠,染心本具妙理,与净不殊,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在缠心者,缠即缠缚,谓众生心识为惑业之所缠缚也。离障心者,障即障碍,谓佛心想惑业净尽,离乎障碍也。)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无明法性之二法,不二一如之义门也。
【三藏法数】
无明之用为染,法性之用为净。无明、法性,体本不二,用乃有殊。迷则全法性而为无明,全起无明之用,以在缠心,变造诸法,念念住著,名之为染。悟则全无明而为法性,全起法性之用,以离障心,应赴众缘,念念舍离,名之为净。然在缠,染心本具妙理,与净不殊,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在缠心者,缠即缠缚,谓众生心识为惑业之所缠缚也。离障心者,障即障碍,谓佛心想惑业净尽,离乎障碍也。)
毗沙门
【佛学大辞典】
(天名)鞞沙门四天王之一。(参见:毗沙门天)。
【佛学常见辞汇】
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华译为多闻,即多闻天王。
(天名)鞞沙门四天王之一。(参见:毗沙门天)。
【佛学常见辞汇】
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华译为多闻,即多闻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