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47,分230页显示 上一页 164 165 166 167 168 170 171 172 173 下一页
五念门
五门禅
五门禅经要用法
五则法门
不二法门
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不死门
方便假门
六妙门
六妙法门
六门经
六门陀罗尼经
六门教授习定论
止门
佛类词典(续上)
五字门五念门
五门禅
五门禅经要用法
五则法门
不二法门
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不死门
方便假门
六妙门
六妙法门
六门经
六门陀罗尼经
六门教授习定论
止门
五字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我觉本不生,即阿字门也。二、出过言说道。即啭字门也。三、诸过得解脱。即嚩字门也。四、远离于因缘。即诃字门也。五、知空等虚空。即结字门也。(参见:五大)
(名数)一、我觉本不生,即阿字门也。二、出过言说道。即啭字门也。三、诸过得解脱。即嚩字门也。四、远离于因缘。即诃字门也。五、知空等虚空。即结字门也。(参见:五大)
五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经所说,地水火风空也。数论胜论皆立之。别(参见:五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水火风之四大与空大也。空以无碍为性,以不障为用。胜论于九实中摄之,数论于二十五谛中之第五位有五大。佛教六大,七大中之前五大是也。大者以其周遍于一切之事物也。非情成于五大。有情则于此加识大。唯识述记一末谓数论言:「五大有说,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谓地水火风空。别有一物名之为空,非空无为色界空等。五唯者,谓声触色味香,有说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佛教中俱舍宗以空立为一种之显色,收之于色境中。密教之空,有青色团形,为胎藏界大日法身之体。成实宗及诸大乘,皆以之为空无之法。
【佛学常见辞汇】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三藏法数】
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
(名数)大日经所说,地水火风空也。数论胜论皆立之。别(参见:五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水火风之四大与空大也。空以无碍为性,以不障为用。胜论于九实中摄之,数论于二十五谛中之第五位有五大。佛教六大,七大中之前五大是也。大者以其周遍于一切之事物也。非情成于五大。有情则于此加识大。唯识述记一末谓数论言:「五大有说,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谓地水火风空。别有一物名之为空,非空无为色界空等。五唯者,谓声触色味香,有说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佛教中俱舍宗以空立为一种之显色,收之于色境中。密教之空,有青色团形,为胎藏界大日法身之体。成实宗及诸大乘,皆以之为空无之法。
【佛学常见辞汇】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三藏法数】
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
五念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净土论所说,念阿弥陀佛五种之门:一、礼拜门,以身业而向阿弥陀佛之形像礼拜也。二、赞叹门,以口业而称阿弥陀佛之名也。三、作愿门,一心愿生于彼国土也。四、观察门,以智慧而观察土之十七功德,佛之八种功德,菩萨之四种功德也。五、回向门,愿以己之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彼此皆成佛也。门为入出之义,前四门为入于安乐净土之门,后一门为出于利他教化之门,故通名为门。净土论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所立,即一,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属礼拜门;二、口业执持彼佛名号,赞叹彼佛相好功德,属赞叹门;三、一心发愿,愿生彼国,属作愿门;四、观察彼佛菩萨,及依正庄严,属观察门;五、把功德回向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毕竟解脱,属回向门。
(名数)净土论所说,念阿弥陀佛五种之门:一、礼拜门,以身业而向阿弥陀佛之形像礼拜也。二、赞叹门,以口业而称阿弥陀佛之名也。三、作愿门,一心愿生于彼国土也。四、观察门,以智慧而观察土之十七功德,佛之八种功德,菩萨之四种功德也。五、回向门,愿以己之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彼此皆成佛也。门为入出之义,前四门为入于安乐净土之门,后一门为出于利他教化之门,故通名为门。净土论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所立,即一,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属礼拜门;二、口业执持彼佛名号,赞叹彼佛相好功德,属赞叹门;三、一心发愿,愿生彼国,属作愿门;四、观察彼佛菩萨,及依正庄严,属观察门;五、把功德回向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毕竟解脱,属回向门。
五门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小乘七方便中之五停心观也。有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又】维摩经弟子品中迦旃延章说之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五义是也。维摩以之为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一一双非。取其双比之义,为圆教之五门禅。释签四之一曰:「言五门禅者,如净名迦旃延章五门是也,取结成双非以显中道为圆五门。」
(术语)谓小乘七方便中之五停心观也。有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又】维摩经弟子品中迦旃延章说之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五义是也。维摩以之为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一一双非。取其双比之义,为圆教之五门禅。释签四之一曰:「言五门禅者,如净名迦旃延章五门是也,取结成双非以显中道为圆五门。」
五门禅经要用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佛陀蜜多罗撰。宋昙摩蜜多译。说数息等五种之观门。
(书名)一卷,佛陀蜜多罗撰。宋昙摩蜜多译。说数息等五种之观门。
五则法门
【佛学大辞典】
(行事)曹洞宗由四月十六日,或十月十六日五日间所修之法问论议也。
(行事)曹洞宗由四月十六日,或十月十六日五日间所修之法问论议也。
不二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二之法门也。不二之理,佛道之轨范,故云法。圣由之趣入,故云门。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也。维摩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应。殊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十二门论疏上曰:「净名以理为门,一道清净,故称不二。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故云门。」(参见:不二)
【俗语佛源】
独一无二的方法和诀窍。元·方回《赠刊工程礼》诗:「镂金镌石切瑶琨,深入诗家不二门。」佛法中有无数「法门」。简单地说:「法门」就是入道的门径;所谓「不二法门」就是不可思议、无所分别的绝对真理。《涅槃经·狮子吼品》说:「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可见「不二法门」也就是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语本《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先有三十一位菩萨,认为消除生灭、垢净、罪福等对立面,即「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认为,「无言无说」才是「不二法门」。文殊又问维摩诘,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赞叹:这才「是真入不二法门」!(李明权)
(术语)不二之法门也。不二之理,佛道之轨范,故云法。圣由之趣入,故云门。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也。维摩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应。殊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十二门论疏上曰:「净名以理为门,一道清净,故称不二。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故云门。」(参见:不二)
【俗语佛源】
独一无二的方法和诀窍。元·方回《赠刊工程礼》诗:「镂金镌石切瑶琨,深入诗家不二门。」佛法中有无数「法门」。简单地说:「法门」就是入道的门径;所谓「不二法门」就是不可思议、无所分别的绝对真理。《涅槃经·狮子吼品》说:「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可见「不二法门」也就是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语本《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先有三十一位菩萨,认为消除生灭、垢净、罪福等对立面,即「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认为,「无言无说」才是「不二法门」。文殊又问维摩诘,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赞叹:这才「是真入不二法门」!(李明权)
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术语)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脱者三昧之异名也,三昧之神用,巨细相容,随变化于法,自在无碍,离一切之系缚故云解脱,维摩经不思议品所明之一端也。又华严一部所明一多无碍之法相总是也。维摩经不思议品曰:「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此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性如故。」注一云:「什曰:解脱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细相容,变化随意,于法自在,解脱无碍,故名解脱。能者能然,物不知所以,故曰不思议。」
(术语)解脱者三昧之异名也,三昧之神用,巨细相容,随变化于法,自在无碍,离一切之系缚故云解脱,维摩经不思议品所明之一端也。又华严一部所明一多无碍之法相总是也。维摩经不思议品曰:「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此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性如故。」注一云:「什曰:解脱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细相容,变化随意,于法自在,解脱无碍,故名解脱。能者能然,物不知所以,故曰不思议。」
不死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死者,涅槃也。入于涅槃之道,谓之不死门。无常经曰:「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
【佛学常见辞汇】
不死就是涅槃,入于涅槃之道,叫做不死门。
(术语)不死者,涅槃也。入于涅槃之道,谓之不死门。无常经曰:「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
【佛学常见辞汇】
不死就是涅槃,入于涅槃之道,叫做不死门。
方便假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诱导于真实之道,而假设之教也。
(术语)为诱导于真实之道,而假设之教也。
六妙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入真理之涅槃有六门。(参见:妙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数息门,善调身息,数息自一至十,以摄乱心。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二随门,细心依息,知入知出,谓为随息。若强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宜放数息而修随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由是诸禅自发,以随为妙门也。三止门,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依随息而心安明净,然若心依于随,则有起想之乱,故宜舍随而修止。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将自开发,是以止为门也。四观门,分别权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而證诸禅定,然解慧未发,无明之心,味著诸定。故宜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颠倒既无,则无漏之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五还门,转心返照,名为还。行者虽修观照,然若计我能观照而破颠倒,则为计我之惑,反与外道同,故当转心而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而无漏之方便智,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六净门,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为净。行者修还时,虽能破能观之倒心。然未发真明之无漏智,由住于无能所,即是一个受念,故使心智秽浊。若觉知之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则真明因此开发,即断三界之结,證三乘之道。是以净为门也。此六通称为妙门者,以其次第相通,而至于真妙之涅槃故也。见六妙法门,法界次第上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一、数息门,即善调身息,数息一至十,以摄乱心。二、随门,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门,即息心静虑,心安明净,毫无波动。四、观门,即要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妄,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五、还门,即转心返照能观的心,知能观的心是虚妄无实。六、净门,即心无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净。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达真妙之涅槃,故名六妙门。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一、数息门 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 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 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 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
五、还门 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 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定爱慧策者,爱谓爱乐于禅,策谓策进真行也。真明者,真性之明也。)
〔一、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无漏方便者,漏谓因见、思惑,漏落生死也。将断此惑而證无生,故名无漏方便。)
〔五、还门〕,还者,转心反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名数)入真理之涅槃有六门。(参见:妙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数息门,善调身息,数息自一至十,以摄乱心。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二随门,细心依息,知入知出,谓为随息。若强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宜放数息而修随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由是诸禅自发,以随为妙门也。三止门,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依随息而心安明净,然若心依于随,则有起想之乱,故宜舍随而修止。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将自开发,是以止为门也。四观门,分别权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而證诸禅定,然解慧未发,无明之心,味著诸定。故宜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颠倒既无,则无漏之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五还门,转心返照,名为还。行者虽修观照,然若计我能观照而破颠倒,则为计我之惑,反与外道同,故当转心而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而无漏之方便智,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六净门,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为净。行者修还时,虽能破能观之倒心。然未发真明之无漏智,由住于无能所,即是一个受念,故使心智秽浊。若觉知之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则真明因此开发,即断三界之结,證三乘之道。是以净为门也。此六通称为妙门者,以其次第相通,而至于真妙之涅槃故也。见六妙法门,法界次第上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一、数息门,即善调身息,数息一至十,以摄乱心。二、随门,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门,即息心静虑,心安明净,毫无波动。四、观门,即要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妄,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五、还门,即转心返照能观的心,知能观的心是虚妄无实。六、净门,即心无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净。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达真妙之涅槃,故名六妙门。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一、数息门 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 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 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 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
五、还门 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 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定爱慧策者,爱谓爱乐于禅,策谓策进真行也。真明者,真性之明也。)
〔一、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无漏方便者,漏谓因见、思惑,漏落生死也。将断此惑而證无生,故名无漏方便。)
〔五、还门〕,还者,转心反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六妙法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天台智者说。明六妙门之法。
(书名)一卷,天台智者说。明六妙门之法。
六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六门陀罗尼经之略名。
(经名)六门陀罗尼经之略名。
六门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日夜六时,诵此陀罗尼,则能救六道之苦,故名为六门。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日夜六时,诵此陀罗尼,则能救六道之苦,故名为六门。
六门教授习定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无著菩萨造,世亲菩萨释,唐义净译。明以六门习修禅定,而得世出世之果。六门者:一求脱之愿心,二积集胜行之资粮,三使心善住于一处,四资师圆满,五所缘圆满,六作意圆满。
(书名)一卷,无著菩萨造,世亲菩萨释,唐义净译。明以六门习修禅定,而得世出世之果。六门者:一求脱之愿心,二积集胜行之资粮,三使心善住于一处,四资师圆满,五所缘圆满,六作意圆满。
止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妙门之一。
【三藏法数】
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术语)六妙门之一。
【三藏法数】
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